附件1 北京市肺炭疽监测与疫情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自然状态下,人因接触病畜及污染的畜产品和从污染环境吸入而感染,可以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肠炭疽。皮肤炭疽最常见,但肺炭疽更容易造成死亡和恐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肺炭疽属乙类传染病,按照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肺炭疽监测和疫情处置,全面做好我市的肺炭疽防控工作,根据国家工作要求及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 为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肺炭疽疫情,指导和规范北京市炭疽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肺炭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一)规范肺炭疽病例的诊断及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二)了解肺炭疽流行动态,探索流行规律。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炭疽监测方案》、《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炭疽诊断标准(WS 283-2020)》等。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市区域范围内自然状态下(非生物恐怖袭击)感染造成的肺炭疽散发、暴发疫情的处置。 四、肺炭疽的诊断 (一)肺炭疽的临床表现 因暴露于炭疽芽孢杆菌芽胞或吸入芽胞污染的尘埃所致。 急性起病。多在暴露后2~5天出现低热、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症状,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寒战、高热,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并可伴有胸腔积液。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听诊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啰音或有摩擦音、呼吸音降低等胸膜炎体征。X线检查见纵膈增宽、胸水及肺部浸润性阴影。 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若不能及时诊断、积极抢救,患者多在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肺炭疽的诊断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应尽快完成院内专家会诊,形成书面专家会诊意见,参照《炭疽诊断标准(WS283-2020)》进行诊断。 五、肺炭疽病例的发现和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肺炭疽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对疑似、临床诊断病例24小时内进行订正报告。 出现一例肺炭疽即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报告。即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肺炭疽病例或暴发疫情事件后,应在2小时内用电话等方式向属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属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属地区卫生健康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迅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六、肺炭疽疫情的调查和报告 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各区疾控中心在各区卫生健康委领导下对肺炭疽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和控制,并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进程进行报告。 肺炭疽个案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核实诊断,流行病学史着重了解患者发病前与食草动物或其制品接触史,剥食病、死畜肉史,牲畜有无发病,有无饮用生奶、生食或食用未熟透肉制品等;同时详细调查患者发病前是否居住在或到过炭疽疫区,是否有疑似或确诊炭疽病例接触史。同时要调查了解当地有无历史疫源地及当地畜种引入、繁殖、畜产品和饲料输入史等。根据个案调查及历史情况,分析病例感染地点、发病地点、污染范围,判断感染来源。 流行病学调查中应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调查结束后写出详细的报告。对于肺炭疽个案病例,需完成个案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个案报告和处置的基本情况、病例的社会学特征、发病就诊过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共同暴露和密切接触者情况、采样及检测情况、感染来源分析和疫情防控措施。暴发疫情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暴发原因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控制措施效果评估等。暴发疫情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在上报结案报告时,同时上报数据库。 七、肺炭疽疫情的防控措施 (一)隔离肺炭疽患者 肺炭疽需要在隔离状态下进行治疗。隔离炭疽患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发现患者的医疗机构(指所有医疗机构,包括个体开业医师)则应将患者隔离在独立的病房内。医务人员进入该病房前应防护着装,着装按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要求。肺炭疽病例应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至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患者的衣物和用品,尽可能采取高压消毒或焚毁,不能采取上述措施的有价值的物品,可以使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肺炭疽患者出院必须待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两次(间隔至少24小时)阴性后出院。肺炭疽患者死亡后,有出血迹象的孔道应以浸透消毒剂的棉花填塞,尸体以塑料袋装或以浸透消毒剂的床单包裹后火化。患者出院或死亡,应对病房环境进行终末消毒,直到连续3次每次间隔24小时检测无炭疽芽孢杆菌检出为止。 (二)肺炭疽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1、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发现可疑的肺炭疽患者时,应当了解自患者出现症状以来的密切接触者(患者的家人、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或接触患者污物的人员、与患者同处一室或相处距离5米以内的人员),并列出接触者名单。吸入性炭疽患者自出现最初症状至被隔离期间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人员,都应当在隔离条件下接受医学观察。 2、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方式 隔离可以选择居家隔离,也可以采取集中隔离的方式。至少每日1次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发现有发病迹象者,应立即作为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为末次接触后12天。 (三)肺炭疽患者共同暴露人员的管理 对于和肺炭疽患者同样接触可疑感染来源或共同处于污染环境的人员,应采取集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观察,并评估发病风险,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服药,隔离期间至少每日1次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发现有发病迹象者,应立即作为疑似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预防性服药 对评估发病风险较高的暴露人员或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预防性服药,《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2005年版)》中预防性服药为给予氟喹诺酮:如氧氟沙星0.4g,每日2次;或环丙沙星0.5g,每日3次口服,连续3天。不宜应用氟喹诺酮者,可选用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进行预防。在抗生素应用中应关注禁忌症和特殊人群。 来源:北京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