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发展历程。
介绍了梁健老师的部分观点,本文就接着分享陈新平教授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一些经验,希望为您带来些许启示。
Part 1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发展历程
据了解,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医疗机构的经费安排是基于预算、决算进行安排,医院成本核算的历史并不长。此外,哪怕在实施传统的按项目付费和总额预付后,成本核算也并不是医院首要任务,尽管有一些相应的成本核算要求,但并未成为强制要求,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但实施DRG支付后,医院必须从原来的粗放经营转换为精准管理、医院的所有服务也要由增量收入转为增量成本,有效控制成本变得愈发重要。同时,为规范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国家也一直在行动。
以下就是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具体发展历程:
NO.1 1979年以前:没有成本的概念
实行计划经济,医院财务收支由国家管理(全额和差额);
NO.2 1979-1992年:萌芽阶段
1979年,原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1981年,《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
1988年,《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提出医院设置成本核算岗位;
NO.3 1993-1998年:探索阶段
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医院对成本核算相关研究进行探索;
NO.4 1999-2009年:实践阶段
印发《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广泛开展成本核算;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医院尝试开展病种成本核算,但结果差异较大;
NO.5 2010-至今:体系形成阶段
2010年修订《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等;
可以看到,从没有成本的概念,到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实践阶段,再到如今体系形成阶段,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从无到有走过了很“艰难”的一段路,未来我们也相信,它也会继续朝着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方向前进。
Part 2
成本核算存在的六方面问题
虽然医院成本核算开始逐渐被重视,医院的成本核算渐成体系,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很多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依旧突出:
一是认识上存在不足,管理部门重视不够;二是管理上基础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三是实施上核算流程不明确,信息化程度不够;四是在应用上,医院还是以奖金分配为目的开展核算,尚未发挥其关键运营指标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核算单元不统一
由此可见,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道路依旧“任重道远”,值得医院管理者重视。
Part 3
未来开展成本核算的思路
那么未来公立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思路是怎样的呢?陈新平教授阐述了他的观点:
首先,需要认识到成本管理在政府定价、支付、谈判、医院精细化管理、减轻患者负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建立三医联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保证相关部门的口径统一。
其次,发挥成本管理在业务活动(如资源配置、绩效考核、风险防控、质量管理等)中的促进作用。将成本管理纳入医疗机构常态化工作范畴,及时开发一些工具,并积极应用,形成专业团队、专业部门,形成标准化的成本核算工具和方法等。
最后,要在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下,及时开发一些医院成本核算的统一工具和平台,并积极应用,发挥专业学会的优势,加强交流与培训,探索医院成本核算的标准建设和支撑体系。还要定期编制成本报表并上报,国家进行监测分析,为财政补偿、医疗服务定价与动态调整、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等提供依据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