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众所周知,人体有一个所谓的
生物钟
,生物钟控制着我们一天24小时的昼夜节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夜生活和夜间工作会打乱人体原本的昼夜节律,改变机体新陈代谢和激素的分泌,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曾表示,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进行干预是有效预防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当下,夜生活和夜间工作非常普遍,玩游戏、刷短视频、加班等等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些夜生活和夜间工作是否是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呢?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陆颖理教授团队等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9.98)上发表了题为:Long-term night shif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的研究论文。这是目前首项探究生活节奏与房颤风险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对28万名没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发现
长期、频繁的夜生活和夜间工作显著增加了房颤和冠心病的风险
,揭示生活节奏紊乱尤其是夜生活和工作可能为房颤和冠心病的新危险因素,为关注及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公共卫生和临床指导作用。该研究共纳入国际生物样本库中约28万名没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在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经常或持续夜生活和工作”人群发生房颤、冠心病的风险最高,分别增加了12%和22%。该研究同时发现对于未达到理想体育活动量的人而言,终身夜工作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也均与显著增加的房颤风险有关,在达到理想体育活动量的人群中该风险得到缓解。因此,研究团队推测,理想的体育锻炼目标(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可降低夜生活和工作对房颤风险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了基因遗传风险评估(GRS)后发现,无论是低、中、还是高房颤基因风险人群,长时间、高频率的夜生活和工作都会显著提高房颤发生率。这一结果表明在所有人群中,对夜生活和工作的管理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事实上,目前临床对心血管疾病主要在二、三级预防上,本研究发掘的房颤新危险因素,将有力填补房颤一级预防这一空缺,并引导社会更多地关注人们日常的生活作息。陆颖理
团队近年来一直从事环境(营养、自然、行为和精神环境等)与慢病尤其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病的风险和机制研究。上海九院
陆颖理
教授、美国杜兰大学祁禄教授和夏芳珍副主任技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宁荐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孙颖硕士、张豪杰硕士和王斌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申康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505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脏病,夜生活,冠心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