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CL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考虑其惰性病程,初始治疗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部分患者可维持长期缓解状态。
皮下脂膜炎样T 细胞淋巴瘤(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 是一类独特的原发皮肤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极低,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发病率<1%。其特征为类似脂膜炎样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皮下组织,而非表皮及真皮,且极少累及皮肤外器官组织如淋巴结等。SPTCL常发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36岁(9-79岁)1。
1999年WHO分类中将SPTCL定义为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的一类T细胞淋巴瘤。研究发现α/β表型的SPTCL临床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免疫组化通常为CD4-、CD56-、CD8+;而γ/δ+表型的SPTCL与其他类型的γ/δ+T/NK细胞淋巴瘤相似,临床进展迅速,常并发HPS(嗜血细胞综合症),免疫组化常为CD4-、CD8-和CD56+。所以2008年WHO-EORTC分类中的“SPTCL”只定义为α/β+T细胞表型的皮下脂膜炎样淋巴瘤,将γ/δ+表型的皮肤淋巴瘤划归到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一种)中2
根据国外研究,SPT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发病率<1%1
检索国内文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6年10月诊断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SPTCL病例仅有6例3;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在2007.01—2018.01共11年间,明确诊断为SPTCL的也仅有57例4;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确诊的患者共5例5;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南方医院2010.8-2020.3共诊断了11例SPTCL患者6;另一项回顾性分析中,纳入的2010.01.01-2015.12.3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SPTCL患者也仅有6例7
目前SPTCL病因尚不清楚。以往部分学者认为其与EB病毒感染可能有一定联系,EB病毒的致癌机制可能根据地区人种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病与EB病毒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SPTCL患者中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率高达20%,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或1型糖尿病等,故推测以上为其易感条件。近年来,关于因种系HAVCR2 突变导致部分SPTCL患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T-cellimmunoglobulin mucin-3,TIM-3) 功能损害的一项研究,为理解该病潜在的病理机制提供了一些线索。TIM-3是表达在T细胞亚群的负性免疫检查点,可以抑制T细胞功能,其功能损害后便导致SPTCL患者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具有TIM-3功能缺陷的SPTCL患者或可通过免疫调节受益。
除种系突变外,反复发生的参与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转导的基因突变也可能与SPTCL发病机制有关。此外,肿瘤T细胞上表达的CCR5促进瘤细胞向脂肪细胞膜迁移,CCR5的配体CCL3、CCL4和CCL5位于脂肪细胞膜上,这有利于肿瘤细胞与脂肪细胞的相互作用8。
SPTCL免疫组化表型通常为CD2+、CD3+、CD8+、βF1+、CD4- 及CD56-,且表达TIA-1、颗粒酶和穿孔素等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8。
Dunya Yunus Alsomali等进行了一项系统性回顾,他们在检索了不同数库后,符合筛选标准的有9篇文章的15例患者,其中3例还是最初被误诊的。免疫组化结果,CD2、 CD3、granzyme B和 TIA-1均为阳性,多数患者为CD5、CD8和TCR-β阳性,而CD1a、EBER、和CD20均为阴性,如图9
Willemze等分析了63例SPTCL患者,其免疫组化特点为CD4-、CD8+、CD56-、TCRβF1+,还表达细胞毒蛋白(包括T细胞内抗原-1、粒酶B和穿孔素),CD30和CD56极少表达,SPTCL较少伴发HPS(嗜血细胞综合症,17%),但是伴发HPS的SPTCL患者预后较差(5年OS率:46% VS 91%);除了HPS外,LDH和EB病毒感染也预示不良预后10
国内免疫组化结果方面,汇总5篇关于报道国内PLTCL的免疫组化,主要结果为:CD2+(44/48)、CD3+(85/85)、CD4+(7/51)、CD5+(37/46) 、CD8+(82/84)、CD20-(23/28)、CD56-(69/72) 、CD79a+(5/11)、TCRβF-1+(12/12) 、TIA-1+(69/69) 、GrB+(65/67) 、EBER+(2/19)3-7。
近期Gabrielle Sonigo等评估了法国19个医疗中心2000-2019年的70例PLTCL患者的HAVCR2突变状态,其中53例有评估了HAVCR2,发现25%的患者存在HAVCR2突变,数字远低于亚洲报道的85%14。作者认为早期评估HAVCR2可以识别出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此外,发生HPS的患者应检测HAVCR2突变状态11。
Dunya Yunus Alsomali等认为HAVCR2突变可影响TIM-3表达,也与HPS和严重的疾病进程相关,但TIM-3突变PLTCL可使用免疫抑制予以控制9
常见临床表现为多灶性皮下斑块、结节或皮肤溃疡,通常无痛,大小为0. 5- 2.0 cm,鲜有皮肤外的浸润。患者初期常因皮下无痛性结节就诊,因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皮损典型分布于四肢( 54. 0%) 和躯干( 36.0%) ,头颈部少见。约1 /3的患者可出现HPS,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以及凝血功能异常。SPTCL少见于儿童,且临床进展缓慢,伴有HPS者预后差。除了HPS提示不良预后外,乳酸脱氢酶和EB病毒感染也预示不良预后8
约50%的患者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发冷、体重减轻、白细胞减少、肌痛和肝功能升高,且上述症状更常见于HPS复发患者。此外,骨髓和淋巴结侵犯少见1。
SPTCL病变一般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内,表皮、真皮侵犯者罕见,典型特征是皮下小到中型淋巴细胞浸润伴脂肪组织坏死。镜下可见肿瘤细胞镶嵌于单个脂肪细胞周边形成独特的花环样结构,被认为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若在病理切片中见到特征性“花边结构”和“豆袋细胞”时,应考虑为SPTCL8。
SPTCL 影像征象并无特异性,因病变主要位于皮下,故X线、超声对该病诊断价值不大。CT 和MRI对病变的位置、范围和强化程度的判断展现出了良好的优势。MRI 对软组织分辨力较CT 更强。当出现皮下多发结节、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等MRI 表现且无法诊断为其他脂膜炎样疾病时,应考虑SPTCL的可能。
PET/CT诊断SPTCL的优势主要集中在: ①对SPTCL 病变侵犯范围及程度显像清晰; ②较为精准地指导临床穿刺活检; ③能帮助评估SPTCL 的治疗效果; ④可用于SPTCL 的后期随访及预后评估。PET 主要表现为四肢、躯干受累部分皮下脂肪层FDG 增高灶,呈结节状、斑片状8。
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典型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硬化结节或斑块,常伴脂肪萎缩,易发生于近端肢体和躯干。病理表现与SPTCL 极其相似,均呈小叶脂膜炎样改变,但该病患者Ki67增殖指数极低8。红斑狼疮更常见于面部和四肢近端,而SPTCL多发生于下肢、上肢和躯干;发热和肝脾肿大则偏向于SPTCL,但红斑狼疮也可见;红斑狼疮和SPTCL有很多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中最常见的是侵犯上皮。此外,脂肪周围T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低也可区分红斑狼疮和SPTCL。红斑狼疮常见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区分两个疾病需要综合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分子分析甚至重复活检,但部分患者仍无法判定1
原发皮肤γ/δ T 细胞淋巴瘤:偏好中年人,病灶更浅,全身症状和淋巴结病常见,50%的患者发生HSP,有嗜表皮型、真皮型和皮下型三种组织病理学亚型。皮下型的临床表现可能与SPTCL的小叶性脂膜炎类似,但脂肪细胞轮廓不突出。免疫组化,CD56、TCRγ、 TIA1、granzyme B和穿孔素阳性,CD4、CD8和βF1一般阴性1。高度恶性,侵袭性强,皮肤损害主要发生在四肢,可累及躯干,常表现为皮肤斑块或结节,免疫表型为CD4-、CD8-、CD56+8
结外T/NK细胞淋巴瘤:有时可能存在皮下侵犯,但可通过EBV阳性区分SPTCL。
SPTCL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考虑其惰性病程,初始治疗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部分患者可维持长期缓解状态。局部病变者可考虑放疗、手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如CHOP方案是病情较重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将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仍有待商榷。对于复发难治的患者还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皮质类固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SPTCL,患者耐受性较CHOP方案更好,且远期生存率高,五年存活率约为80%
有研究人员通过长期随访发现,复发SPTCL患者持续应用环孢素A后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迅速控制病情进展,对于应用CHOP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可尽早联合环孢素,以期达到较好的疗效。普拉曲沙是一种叶酸类似物代谢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表明,该药对于复发难治的SPTCL患者也有着极为可观的疗效,但应严密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另外,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也显示出确切的疗效,一项临床报道认为,含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对初治及复发SPTCL 患者均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沙利度胺或硼替佐米也可作为一种备选的治疗方案。而合并HPS的患者疾病多呈侵袭性,一般建议联合化疗,并行HSCT; 而化疗疗效不佳的患者,也可择期选择异基因干细胞移植8。
有研究认为,大部分患者通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依托泊苷、环孢素A、甲氨蝶呤、苯丁酸氮芥、蓓萨罗丁)可以成功治疗12。
Gabrielle Sonigo等认为,HAVCR2突变和发生HPS患者给予强化疗和/或HSCT11.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程为惰性进程,5年生存率在85%-91%之间,但HPS发生于15%-20%的患者, 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有46%1。研究显示,累及上肢患者预后也较差13
参考文献
1.Musick SR,Lynch DT。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 like T-cell lymphoma。Treasure Island ( FL) : StatPearls Publishing,Last Update: March 29, 2021.
2.Blood . 2005 May 15;105(10):3768-85. doi: 10.1182/blood-2004-09-3502
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实用癌症杂志2018年8月第33卷第8期
4.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20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5.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肿瘤防治研究2018年第45卷第7期
6.Front Oncol . 2021 Jul 1;11:650822. doi: 10.3389/fonc.2021.650822
7.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六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年12月第23卷第23期
8.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1,29( 1) : 297- 300
9.Hematol Oncol Stem Cell Ther . 2021 May 12;S1658-3876(21)00051-0. doi: 10.1016/j.hemonc.2021.04.001
10.Blood . 2008 Jan 15;111(2):838-45. doi: 10.1182/blood-2007-04-087288
11.Blood . 2020 Mar 26;135(13):1058-1061. doi: 10.1182/blood.2019003811
12.Front Oncol . 2018 Jun 4;8:198. doi: 10.3389/fonc.2018.00198
13.J Cutan Pathol . 2019 Jan;46(1):44-51. doi: 10.1111/cup.13377. Epub 2018 Nov 20
14.Nat Genet. 2018 Dec;50(12):1650-1657. doi: 10.1038/s41588-018-0251-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