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获得有效治疗?

2021
08/18

+
分享
评论
颅脑神经医学
A-
A+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这意味着每13个人中就有1位精神疾病患者,不到100人中就有1位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却不足5成,就诊率则更低。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唐宏宇在2013年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就曾指出,由于缺乏一套规范、连续的治疗和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暴力型精神病人“散落民间”,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当不幸发生暴力意外事件时,媒体也常加以渲染,更增添了精神病患的标签化、污点化;然而,犯罪行为是一个混合生物、社会心理与情境等众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各类精神障碍在暴力犯罪中常成为讨论的课题;虽然精神病患犯罪的比例比小区族群的一般人高;但是大部分的精神病患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可消除其攻击性,因此,了解病患发生暴力的原因予以预防与治疗,比一味地排斥病患来得有用。

精神病患暴力攻击行为的原因

1、受到幻觉尤其是幻听内容的驱使。精神病患因听到神明或某个人的声音,驱使他去攻击某个特定的对象,由于病人无法分辨幻觉与现实的差别,因此在攻击他人后也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完全处在幻觉的控制之下。

2、受到妄想内容的驱使。如果精神病患的妄想中有外界讲对他不利的内容时,他很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或为了报复而采取攻击的行动。比如说:当病人觉得父亲在汽水里面下毒想害死自己时,或是妻子认为丈夫有外遇,在这种脱离现实的妄想思考影响下,病人可能曾在极度的恐惧与愤怒状态中发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3、在精神极度兴奋的状态下伤害到别人。精神病患如果呈现极度兴奋的状况时,意识会变得狭窄,对于外界事物失去了分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可能会因为无法控制的冲动而去攻击他人,所攻击的对象往往也包括了陌生人在内,至于伤害他人的理由则是非常模糊不清的。

4、受到精神病性冲动的驱使。表面上看来病人的意识控制好像与正常人无异,但是病人精神病性冲动的出现往往是无法预测的,如果冲动发生时正好身边持有凶器,病人就可能随手拿来攻击别人。

5、颞叶癫痫和精神运动发作也能产生攻击行为。因为这些发作侵犯了颞叶和边缘系统,有自主神经系统兴奋,自动现象和记忆暂失。发作时他们可能伴有幻觉,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则可能产生瞳孔的变化和大小便失禁及直视行为,最后病人对这整个过程无法记忆。

暴力攻击行为的干预策略

1、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包括一般支持干预、个体心理干预、家庭干预等干预方式[1]。一般支持干预主要通过言语安抚情绪等非强制性干预策略避免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时应在保护相关人员及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般支持干预,尽量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及行为,使用语言降级技术来控制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个体心理干预、家庭干预是通过早期加强个人心理疏导、改善家庭环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更多的个人支持、家庭支持,可有效地降低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率[2]。

2、躯体干预

躯体干预包括保护性约束措施、药物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手术治疗等措施。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躯体干预措施,选择控制暴力攻击行为的药物要根据病因选择,尽量选择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的药物,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合并心境稳定剂为主要治疗方案,目前发现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镁等情感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效果显著,且有较高安全性,比单一用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丙戊酸盐效果明显。同时,辅以保护性约束、MECT,在保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可有效地干预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

经过上述治疗手段,仍有约3成患者在长期服药后,出现用药疗效较差或无效、不配合治疗、服药所致副作用不能耐受等种种情况,此时家属可考虑接受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微创手术不必像药物那样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手术直接调控了精神症状对应的核团,所以对精神症状的治疗是立竿见影的。例如手术对各种妄想、幻觉、行为障碍、亲情敌视等阳性症状治愈率高达95%,对于阳性症状有暴力倾向的病人来说,术后暴力倾向消失地更快、更彻底,如脾气暴躁、攻击伤人的病人,手术后脾气暴躁的性格特质变得彬彬有礼。药物对这些症状的疗效欠佳,手术对药物作用有互补性,也许手术与药物治疗的完美结合,是消除精神分裂症的最佳“双打选手”。

[1]袁颖,张广亚,杜向东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25(6):424–425。

[2] Mcfarlane W R.Family Interventions for Schizophrenia and the Psychoses:A Review[J].Fam Process,2016,55(3): 460–48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暴力,患者,治疗,干预,症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