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有没有1种催乳方法,对谁都有效?有!

2021-08-12 10:06

为什么同一种追奶方法,有的妈妈有用,有的妈妈没用?




有没有1种催乳方法,对谁都有效?有!

10个妈妈里,就有9个遇到过“母乳不足”的问题。

催乳的方法很多, 哪种好用,哪种没用?
下面是1000多位哺乳妈妈的真实看法????

数据来源:好喂追奶训练营用户调查

问卷填写人数:1000+


咦,有点迷惑?
为什么每种方法都有好多妈妈觉得有用,好多妈妈觉得没用?

其实,这个调查结果很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每当有妈妈说“我发现xx方法管用“的时候,一定会有其他妈妈说“是吗?我也用过,怎么奶量就没涨呢?”

 ◆    
为什么同一种追奶方法
有的妈妈有用,有的妈妈没用?

原因有两个:
  1. 方法本身有局限性
  2. 方法有个体差异性

比如,power pumping(外号“pp大法”)的局限性就有:

  • 同时可能造成乳头乳晕红肿,限制乳汁移出,导致从乳房根部开始逐渐积累滞留乳汁,形成没有硬块的乳汁淤积,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组织被淤积占据,暂停泌乳。


  • 有的妈妈奶量会在提升一段时间之后下降,甚至比原来还少。


  • 有的妈妈可能连奶量提升都没提升,就下降了。


  • 对于天生乳腺组织特别多的妈妈,则不会奶量不降,但越来越“奶冲”,亲喂时,宝宝可能会更容易呛奶、打嗝、胀气。


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就是这样在提升奶量的同时,造成一些“副作用”或“负作用”,且无法避免。

再比如,“喂完母乳再用吸奶器吸一吸”这种方法,就只适合宝宝吃奶时间太短的情况,像有 乳头混淆的宝宝,每次勉强吃一两分钟就哭闹不吃了这种。

对于每次哺乳都能达到15分钟以上的来说,就不适合了,因为吸够15分钟的乳房,不缺乏宝宝的吸吮。

对于每次哺乳超过30分钟的,那就更不适合“喂完母乳再用吸奶器吸一吸”这种方法了,因为光是宝宝吸吮,就已经过长了,可能就已经磨损乳头乳晕,此时再继续用吸奶器吸,则会加重乳房负担,堵奶的副作用比追奶还大。

 ◆    
没有局限性,适合所有妈妈的
“15分钟追奶法”


那有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妈妈的追奶方法呢?
有的, “15分钟追奶法”就是。
它没有自身局限性,并且适合所有妈妈。


15分钟追奶法

 

 
15分钟追奶法,全称“15分钟集中泌乳追奶法”。  

 
开始哺乳的最初15分钟,是宝宝这一餐里相对最有食欲、体力和耐心的时候。  

 
15分钟追奶法通过调整妈妈的泌乳节奏,提高这15分钟内的奶阵数量和时长,达到提高宝宝营养性吸吮次数、提升母乳移出量的目的,初步建立“多泌乳-多移出-多泌乳”的良性循环。  

 
同时改善吸吮有效性、改进泌乳保障措施,让哺乳最初15分钟内的泌乳量随良性循环持续增长,直至能满足宝宝每一餐的全部需求,或达到母子配合提升奶量的自然上限。  

 
关键词:营养性吸吮、乳阵、泌乳保障  
觉得????这段难懂,没关系,看????对关键词的详细说明。

宝宝能好好吃奶的时间就15分钟而已。


如果15分钟内不能吃饱,宝宝就烦躁哭闹或者睡着,没法多吃多移出乳汁。不多移出乳汁,就没法多泌乳,奶量就不能增加。


如果乳房能在15分钟内有足够次数、足够久的“大”奶阵,让宝宝趁着愿意吃的时间赶紧吃饱,那就增加了移出量,泌乳量就会跟着增加,形成“越喂越多,越吃越有”的良性循环



❶为什么要强调15分钟追奶?


原因一、增加宝宝的营养性吸吮,15分钟够了


追奶一大坑就是,奶量没怎么提升,宝宝却养成了吃奶频繁、吃奶时间长的“坏习惯”,或者吃奶和睡眠混在一起,一吃就睡,不喂了就醒了。


“多吸勤喂”如果没有专注在营养性吸吮上,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营养性吸吮

 

 
营养性吸吮,是宝宝确实吃到了奶,摄入了营养时的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是宝宝没吃到奶,没有摄入营养时的吸吮。  

 
营养性吸吮是真的在吃奶,而非营养性吸吮则是在刺激奶阵或者享受安抚。  

 

15分钟追奶法,只在宝宝体力、耐心、食欲最好的时候去改善泌乳和移出,离各种追奶大坑远远的。


原因二、15分钟,妈妈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如果15分钟就能喂完,谁愿意抱着宝宝喂半小时呢?妈妈太累、乳房太累,不利于泌乳。


如果宝宝一会儿吃一顿、一会儿又吃一顿,特别缺乏规律性,乳房就会“不知所措”,不知何时该大量泌乳,何时该少量泌乳。


把追奶的努力集中在15分钟内,是用最少的时间和体力去实现最好的效果, 适合所有妈妈。

原因三、来奶阵的正常规律基本就在哺乳的最初15分钟


乳房泌乳是一个奶阵一个奶阵来的,来奶阵了宝宝才能吃到奶,才吞咽。不来奶阵的时候,宝宝只是吸吮刺激下一个奶阵,吃不到奶。


❶  正常的奶阵是什么?


正常的奶阵,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


  • 第一个奶阵一般是最长的,2-3分钟左右,越往后的奶阵越短。


  • 第一个和第二个奶阵之间的间隔最短,长的一两分钟,短的十几秒,越往后后,奶阵间隔越长。


  • 第一个奶阵往往也是量最大最冲的,宝宝可能大口大口地吞咽,越往后,奶奶阵越是量小不冲,宝宝可以非常从容地连续小口吞咽。


       这些基本规律就发生在哺乳的最初15分钟内????。


作者灵魂手绘


奶量少的妈妈,不仅奶阵持续时间短、量小,而且奶阵规律也有问题。


最常见的是奶阵间隔特别长,第一/二个奶阵间隔比后面的还长,宝宝饿的时候吃不到奶,就生气烦躁不吃了,或者尽管有耐心吃,却没体力等到吃饱就睡了。


换言之,不光奶量少,奶阵特点不能集中在最初的15分钟内,也不符合宝宝吃奶的需求。


所以,让奶阵,尤其是第一、二个奶阵量更多、时间更长、间隔更短,是符合所有宝宝需求的,也适合所有妈妈的。

❷  什么是泌乳保障?

泌乳保障不仅需要妈妈摄入足够营养和水份,还需要妈妈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乳房和需要宝宝有规律的作息

哺乳期仅仅吃好、多喝水,是不足以保障泌乳的。

因为来奶阵离不开内分泌系统的参与,催产素分泌受到阻碍,奶阵就会来得慢。不来奶阵,就没有乳汁给宝宝吃。

疲劳、疼痛、愤怒、焦虑情绪等都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

身体的舒适感、情绪的愉悦都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 所以,泌乳保障也要包含以下部分,才能实现15分钟内的集中泌乳。

  • 母乳妈妈夜间需要早睡,白天需要小睡
  • 需要维持乳房在没有疼痛不适的良好状态下
  • 需要宝宝睡得好、无厌奶、无哭闹等不良情绪困扰。

 ◆    
好的追奶方法
效果应该“肉眼可见”


15分钟追奶法不是“一招灵”,而是一套“组合拳”,但追奶速度却非常快,认真做,7-14天就能发现以下奶量提升的表现:

  • 宝宝吞咽增多,吞咽变得更大口
  • 哺乳间隔拉长了,宝宝吃奶更规律

     
有效率更是100%,绝不会有“完全没效果”的情况出现。

即便宝宝月龄已经很大了,或者天生乳腺组织不太丰富,也可以实质性地提升奶量,去追求自己的奶量上限。已经纯母乳但奶量不稳定的妈妈,也可以用它来稳定奶量。 有的妈妈还有乳房“有胀感了”,“来奶阵快了”等感受。

相比之下,这些追奶方法就不太好衡量效果了。比如:
  • 多吸勤喂追奶,可能奶粉量减了,但宝宝吃奶时间长了,不愿意放开乳房。
  • pp大法追奶,可能吸奶量多了,但亲喂却仍然不够吃。
     

     

 ◆  
做起来,很简单


❶每次喂奶时按顺序这样做:

第一步: 哺乳前按摩乳晕。
第二步 喂奶。
第三步: 第1或第2个奶阵过去后就换边喂。换边后,宝宝吃完一个奶阵就再换回来,不要在一边吃完一两个奶阵后还继续非营养性吸吮好几分钟。换边时顺便拍嗝,不要等宝宝吃到闭眼了再拍嗝。
第四步: 两边乳房都吃过后,如果宝宝没吃饱,再喂奶粉,在正确瓶喂的前提下喂到宝宝吃饱,拍嗝要在宝宝闭眼入睡前。如果宝宝没吃奶粉就闭眼要睡了,就不要再喂奶粉,不要再换边,也不要唤醒宝宝。
第五步: 吃奶后宝宝睡了,不要拍嗝吵醒宝宝,要抱稳宝宝,轻而果断地撤出乳头。等宝宝睡稳后放下,确保宝宝至少睡1小时。如果是“睡渣宝宝”,在追奶的最初一周,要抱睡保障睡眠,睡好点之后,再逐渐放下。
第六步: 宝宝醒来后,让宝宝多趴多运动,促进宝宝食欲,也有利于下次吃奶时认真吃。

❷注意事项
  • 如果喂奶次数不足,增加喂奶次数至每2-3小时一次,宝宝完全不肯吃才考虑使用吸奶器。
  • 如果喂奶时长不足,增加喂奶时长至15分钟,宝宝实在吃不到15分钟才考虑使用吸奶器。但要放下宝宝后立即吸奶,争取宝宝吃和吸奶器吸形成连续的15-20分钟乳汁移出。不要喂完宝宝拍嗝、喂奶粉、换尿布都做完了才开始吸奶。
  • 保障哺乳间隔不小于2小时。哺乳间隔是从上次哺乳结束到下次哺乳开始的时长。
  • 奶粉要循序渐进地减。每天有4-6个大半变色条变色的纸尿裤,就说明宝宝没有饿到,奶粉可以继续减。如果每天有10个以上这样的纸尿裤,说明宝宝吃得很多了,奶粉必须减,否则母乳量无法继续增加。
  • 追奶期间,要保持“玩-吃-睡”的作息,用“吃-玩-睡”的作息进展会很慢。


 ◆  
15分钟追奶法的难点

任何一种方法,肯定都有自己的窍门和难点。
试过15分钟追奶法的妈妈们反馈比较集中的难点有以下两个:

❶区分营养性吸吮和非营养性吸吮
二者的区别是,宝宝有没有吞咽。有的宝宝吞咽有声音,有的宝宝吞咽却比较安静,只能通过下颚和喉咙的动作来判断。但是录了视频给母乳指导看,由母乳指导帮忙识别一次,之后妈妈自己识别就很容易了。

❷拉长哺乳间隔
有的宝宝奶粉吃得比较零碎,比如:哄不住了就吃点;吃完母乳如果不闹就不吃,过一会儿闹了再吃;随时闹了随时吃母乳;大人不会用其他方式哄住宝宝......

这些频繁用喂奶来安抚宝宝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其实很难改,导致哺乳规律不起来、喂奶间隔太短,迟迟看不到奶阵来得更快更多。这种情况下,聪明地添加奶粉会比较有帮助。


 ◆  
自己追奶困难,需要老师指导的情况

❶乳房疼痛明显
有的妈妈乳房疼痛原因比较复杂。哺乳次数、时长、哺乳姿势、宝宝口腔生理特点和妈妈乳房生理特点等多个原因同时存在,确实需要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来帮忙找原因,讲方法。在调整过程中,也需要老师帮忙确认做得对不对。无论是面对面,还是视频的指导,都要及时、多次。

❷睡眠对哺乳有较大干扰
有的宝宝,尤其是小月龄宝宝,吃奶和睡眠是混在一起的。因此睡得不规律也就导致了吃得不规律,每次哺乳的最初15分钟宝宝食欲、体力和耐心都没有保障。睡眠和哺乳同时调整,通常需要有老师来指导哄睡、接觉等技巧,指导作息调整。也是需要及时、多次的帮助。


 ◆  
“15分钟追奶法”的好处总结

不要疼
不要熬夜
不要累
不要妈妈承受压力

✔︎ 要宝宝吃奶规律
✔︎要妈妈有时间休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吸奶器,催乳,泌乳,乳房,哺乳,母乳,规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