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数据来源:好喂追奶训练营用户调查
问卷填写人数:1000+
为什么每种方法都有好多妈妈觉得有用,好多妈妈觉得没用?每当有妈妈说“我发现xx方法管用“的时候,一定会有其他妈妈说“是吗?我也用过,怎么奶量就没涨呢?”
比如,power pumping(外号“pp大法”)的局限性就有:同时可能造成乳头乳晕红肿,限制乳汁移出,导致从乳房根部开始逐渐积累滞留乳汁,形成没有硬块的乳汁淤积,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组织被淤积占据,暂停泌乳。
有的妈妈奶量会在提升一段时间之后下降,甚至比原来还少。
有的妈妈可能连奶量提升都没提升,就下降了。
对于天生乳腺组织特别多的妈妈,则不会奶量不降,但越来越“奶冲”,亲喂时,宝宝可能会更容易呛奶、打嗝、胀气。
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就是这样在提升奶量的同时,造成一些“副作用”或“负作用”,且无法避免。再比如,“喂完母乳再用吸奶器吸一吸”这种方法,就只适合宝宝吃奶时间太短的情况,像有
乳头混淆的宝宝,每次勉强吃一两分钟就哭闹不吃了这种。对于每次哺乳都能达到15分钟以上的来说,就不适合了,因为吸够15分钟的乳房,不缺乏宝宝的吸吮。对于每次哺乳超过30分钟的,那就更不适合“喂完母乳再用吸奶器吸一吸”这种方法了,因为光是宝宝吸吮,就已经过长了,可能就已经磨损乳头乳晕,此时再继续用吸奶器吸,则会加重乳房负担,堵奶的副作用比追奶还大。开始哺乳的最初15分钟,是宝宝这一餐里相对最有食欲、体力和耐心的时候。 15分钟追奶法通过调整妈妈的泌乳节奏,提高这15分钟内的奶阵数量和时长,达到提高宝宝营养性吸吮次数、提升母乳移出量的目的,初步建立“多泌乳-多移出-多泌乳”的良性循环。 同时改善吸吮有效性、改进泌乳保障措施,让哺乳最初15分钟内的泌乳量随良性循环持续增长,直至能满足宝宝每一餐的全部需求,或达到母子配合提升奶量的自然上限。 觉得????这段难懂,没关系,看????对关键词的详细说明。宝宝能好好吃奶的时间就15分钟而已。
如果15分钟内不能吃饱,宝宝就烦躁哭闹或者睡着了,没法多吃多移出乳汁。不多移出乳汁,就没法多泌乳,奶量就不能增加。
如果乳房能在15分钟内有足够次数、足够久的“大”奶阵,让宝宝趁着愿意吃的时间赶紧吃饱,那就增加了移出量,泌乳量就会跟着增加,形成“越喂越多,越吃越有”的良性循环。
❶为什么要强调15分钟追奶?
原因一、增加宝宝的营养性吸吮,15分钟够了
追奶一大坑就是,奶量没怎么提升,宝宝却养成了吃奶频繁、吃奶时间长的“坏习惯”,或者吃奶和睡眠混在一起,一吃就睡,不喂了就醒了。
“多吸勤喂”如果没有专注在营养性吸吮上,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营养性吸吮,是宝宝确实吃到了奶,摄入了营养时的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是宝宝没吃到奶,没有摄入营养时的吸吮。 营养性吸吮是真的在吃奶,而非营养性吸吮则是在刺激奶阵或者享受安抚。 15分钟追奶法,只在宝宝体力、耐心、食欲最好的时候去改善泌乳和移出,离各种追奶大坑远远的。
原因二、15分钟,妈妈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如果15分钟就能喂完,谁愿意抱着宝宝喂半小时呢?妈妈太累、乳房太累,不利于泌乳。
如果宝宝一会儿吃一顿、一会儿又吃一顿,特别缺乏规律性,乳房就会“不知所措”,不知何时该大量泌乳,何时该少量泌乳。
把追奶的努力集中在15分钟内,是用最少的时间和体力去实现最好的效果,
适合所有妈妈。原因三、来奶阵的正常规律基本就在哺乳的最初15分钟
乳房泌乳是一个奶阵一个奶阵来的,来奶阵了宝宝才能吃到奶,才吞咽。不来奶阵的时候,宝宝只是吸吮刺激下一个奶阵,吃不到奶。
❶ 正常的奶阵是什么?
正常的奶阵,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
第一个奶阵一般是最长的,2-3分钟左右,越往后的奶阵越短。
第一个和第二个奶阵之间的间隔最短,长的一两分钟,短的十几秒,越往后后,奶阵间隔越长。
第一个奶阵往往也是量最大最冲的,宝宝可能大口大口地吞咽,越往后,奶奶阵越是量小不冲,宝宝可以非常从容地连续小口吞咽。
这些基本规律就发生在哺乳的最初15分钟内????。
奶量少的妈妈,不仅奶阵持续时间短、量小,而且奶阵规律也有问题。
最常见的是奶阵间隔特别长,第一/二个奶阵间隔比后面的还长,宝宝饿的时候吃不到奶,就生气烦躁不吃了,或者尽管有耐心吃,却没体力等到吃饱就睡了。
换言之,不光奶量少,奶阵特点不能集中在最初的15分钟内,也不符合宝宝吃奶的需求。
所以,让奶阵,尤其是第一、二个奶阵量更多、时间更长、间隔更短,是符合所有宝宝需求的,也适合所有妈妈的。泌乳保障不仅需要妈妈摄入足够营养和水份,还需要妈妈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乳房和需要宝宝有规律的作息因为来奶阵离不开内分泌系统的参与,催产素分泌受到阻碍,奶阵就会来得慢。不来奶阵,就没有乳汁给宝宝吃。疲劳、疼痛、愤怒、焦虑情绪等都会抑制催产素的分泌。身体的舒适感、情绪的愉悦都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
所以,泌乳保障也要包含以下部分,才能实现15分钟内的集中泌乳。15分钟追奶法不是“一招灵”,而是一套“组合拳”,但追奶速度却非常快,认真做,7-14天就能发现以下奶量提升的表现:
有效率更是100%,绝不会有“完全没效果”的情况出现。即便宝宝月龄已经很大了,或者天生乳腺组织不太丰富,也可以实质性地提升奶量,去追求自己的奶量上限。已经纯母乳但奶量不稳定的妈妈,也可以用它来稳定奶量。
有的妈妈还有乳房“有胀感了”,“来奶阵快了”等感受。- 多吸勤喂追奶,可能奶粉量减了,但宝宝吃奶时间长了,不愿意放开乳房。
- pp大法追奶,可能吸奶量多了,但亲喂却仍然不够吃。
第三步:
第1或第2个奶阵过去后就换边喂。换边后,宝宝吃完一个奶阵就再换回来,不要在一边吃完一两个奶阵后还继续非营养性吸吮好几分钟。换边时顺便拍嗝,不要等宝宝吃到闭眼了再拍嗝。第四步:
两边乳房都吃过后,如果宝宝没吃饱,再喂奶粉,在正确瓶喂的前提下喂到宝宝吃饱,拍嗝要在宝宝闭眼入睡前。如果宝宝没吃奶粉就闭眼要睡了,就不要再喂奶粉,不要再换边,也不要唤醒宝宝。第五步:
吃奶后宝宝睡了,不要拍嗝吵醒宝宝,要抱稳宝宝,轻而果断地撤出乳头。等宝宝睡稳后放下,确保宝宝至少睡1小时。如果是“睡渣宝宝”,在追奶的最初一周,要抱睡保障睡眠,睡好点之后,再逐渐放下。第六步:
宝宝醒来后,让宝宝多趴多运动,促进宝宝食欲,也有利于下次吃奶时认真吃。- 如果喂奶次数不足,增加喂奶次数至每2-3小时一次,宝宝完全不肯吃才考虑使用吸奶器。
- 如果喂奶时长不足,增加喂奶时长至15分钟,宝宝实在吃不到15分钟才考虑使用吸奶器。但要放下宝宝后立即吸奶,争取宝宝吃和吸奶器吸形成连续的15-20分钟乳汁移出。不要喂完宝宝拍嗝、喂奶粉、换尿布都做完了才开始吸奶。
- 保障哺乳间隔不小于2小时。哺乳间隔是从上次哺乳结束到下次哺乳开始的时长。
- 奶粉要循序渐进地减。每天有4-6个大半变色条变色的纸尿裤,就说明宝宝没有饿到,奶粉可以继续减。如果每天有10个以上这样的纸尿裤,说明宝宝吃得很多了,奶粉必须减,否则母乳量无法继续增加。
- 追奶期间,要保持“玩-吃-睡”的作息,用“吃-玩-睡”的作息进展会很慢。
试过15分钟追奶法的妈妈们反馈比较集中的难点有以下两个:二者的区别是,宝宝有没有吞咽。有的宝宝吞咽有声音,有的宝宝吞咽却比较安静,只能通过下颚和喉咙的动作来判断。但是录了视频给母乳指导看,由母乳指导帮忙识别一次,之后妈妈自己识别就很容易了。有的宝宝奶粉吃得比较零碎,比如:哄不住了就吃点;吃完母乳如果不闹就不吃,过一会儿闹了再吃;随时闹了随时吃母乳;大人不会用其他方式哄住宝宝......这些频繁用喂奶来安抚宝宝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其实很难改,导致哺乳规律不起来、喂奶间隔太短,迟迟看不到奶阵来得更快更多。这种情况下,聪明地添加奶粉会比较有帮助。有的妈妈乳房疼痛原因比较复杂。哺乳次数、时长、哺乳姿势、宝宝口腔生理特点和妈妈乳房生理特点等多个原因同时存在,确实需要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来帮忙找原因,讲方法。在调整过程中,也需要老师帮忙确认做得对不对。无论是面对面,还是视频的指导,都要及时、多次。
有的宝宝,尤其是小月龄宝宝,吃奶和睡眠是混在一起的。因此睡得不规律也就导致了吃得不规律,每次哺乳的最初15分钟宝宝食欲、体力和耐心都没有保障。睡眠和哺乳同时调整,通常需要有老师来指导哄睡、接觉等技巧,指导作息调整。也是需要及时、多次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