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
“当刀划破我的手,再一次体验到那种疼痛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活着。”
“对我而言,流血使我内心平静,使我的压力减轻。”
以上两句话出自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之口,也道出了很多自残者的心声。
自残
也称作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指“不以自杀为目的对自己身体实施蓄意的、直接的伤害”,最常见的形式为用刀割伤皮肤、用力抓、击打自己、干扰伤口愈合、咬伤、烫伤、用针刺、拽头发等。
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
NSSI已被列入第五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5) ,被作为一种单独的临床障碍进行研究。从终生患病率来看,成人大约是6% (Klonsky, 2011),而青少年和大学生则高达15-17%,显然青少年群体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群体。
他们难道感受不到疼痛吗?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呢?
一起来看看这种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吧。
01
“痛并快乐着”
痛肯定是痛的。但对于非自杀性自伤的人而言,生理上的疼痛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活着,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兴奋感,以此缓解心理上“无法言说、无人理解”的疼痛。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对于这类人来说,现实生活可能充斥着悲伤、烦躁、痛苦和空虚,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应对,于是选择伤害自己的方式,通过生理疼痛寻求刺激、宣泄情绪、缓解心理痛苦。
02
“惩罚自己,弥补过错”
对于缺乏自信、容易自责和自我贬低的人而言,自我伤害是一种自我惩罚和自我毁损的方式。
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或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会陷入自怨自哀的漩涡之中:
“我怎么那么没用”
“我好失败”
“我太无能了”
......
这些话语就像紧箍咒一样围绕着他们,他们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沮丧、愤怒甚至厌恶自己。
为了削弱这些负面情绪,寻求内心的平衡,他们试图通过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为自己自认为的无能“买单”,仿佛这样就可以弥补过错。
03
“我想你能关心我、帮助我”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求助的信号。
其实从积极的角度看,他们还愿意让你知道或者看到他们的伤口,证明他们对你仍有期待和需求,希望获得你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如果他们在体会到自伤带来的“好处”——周围人的时刻关心、关注和小心呵护——之后,没能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则很有可能为了延续这种“好处”而不断伤害自己。此时,自伤后的继发性获益(secondary benefit)便成为了促使他们继续这一行为的心理动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尝到了自伤的“甜头”,并且只能从自伤那里获得“甜头”时,那ta很可能会不停地自伤,导致最终演变为一种成瘾行为。
而这种NSSI让人上瘾背后的影响机制,可以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向来理解!
01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NSSI使“快乐因子”得到释放,促进了成瘾的发生。
非自杀性自伤带来的身体疼痛会在短时间内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the endogenous opioid system)。该系统调控着个体的疼痛感和内源性内啡肽(一种快乐因子)的水平,它的激活会促进内啡肽快速释放,继而让人体会到一种短暂的快乐和愉悦(Hilario et al. , 2016)。
通俗地来理解,个体身心的疼痛感在上述过程中得到了缓解,因而会为了持续性地获得这份短暂的快乐和愉悦而做出更多自伤行为。
然而,内源性阿片系统的重复激活会产生耐受性,即个体对相同程度的自伤行为所感受到的疼痛水平逐渐下降,更高强度的疼痛刺激才能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从而再次体会到愉悦感,这便导致了更严重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
02
心理机制
一方面,曾经有过自伤行为的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强,对死亡的恐惧感低。因而他们很敏感,更容易受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触发而又产生自伤的想法或行为。也就是说,实施过或反复自伤的人有更大的几率做出进一步的自伤或自杀行为(温宇娇等,2020)。
另一方面,自伤行为对于实施过的个体而言,是可以缓解精神痛苦的。在他们心中,自我伤害逐渐成为了一种“方便有效”的应对方式,一旦出现压力事件便很可能成为了第一选择,最终变得“欲罢不能”发展成一个习惯。
最后前文也提到,非自杀性自伤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寻求人际支持的方式,因此自伤行为背后的继发性获益也是成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即将可能有或已经有过自伤行为的人而言,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呢?
01
尝试换个视角对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家人或者好朋友,因为做了一些自己不能认可的事而感到绝望和沮丧的时候,你是会一上来就谴责他们呢?还是会尽量先尝试安慰和理解他们呢?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
大多数人都会温柔地安抚;
但放在自己身上时,
我们是不是总会过于严苛。
我们是否也能尝试,
像对待别人那样对自己呢?
下次在你被负面情绪环绕时,尝试像帮助别人一样温柔点对自己:
先对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表示理解,然后建议自己不要在这样的情绪下做出冲动的决定,梳理产生情绪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思考解决的办法,一步一步耐心地开导自己。
02
调整舒缓痛苦的形式
或许你已经做出过自伤行为,并且感觉不太能控制自己再次伤害自己的想法,那么做到“温柔点对自己”对你来说可能很困难,但至少可以尝试调整下缓解心理痛苦的形式。
比如,寻求重要他人的安慰,或许他们没有办法完全共情你的痛苦,但其实对信任的人说出来的过程就已经能够舒缓你的情绪,这也是言语的重要功能之一。慢慢地,当你能将他人带给你的温暖内化,便也就能开始尝试自我安抚了。
再比如,用比较舒缓的方式缓解还不是很强烈的痛苦情绪,听听歌、跑跑步、抱抱玩偶、洗个热水澡之类的。
如果感觉到空虚,用红色笔在身上划一道代替自伤呢?
如果感到亲密关系在变质,给自己写一封信呢?就算不给对方看其实也是一种治愈的过程。
问题从来不是问题,成为问题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每次都选择苛责、打击、惩罚自己,身体在流血的同时,其实也内耗着更多心理能量,长期往复恶性循环,会让人更加感到无力修复而放弃挣扎,自暴自弃。
如果能够选择寻找最适合的方式安抚自己,其实相当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缓冲,情绪或许不能得到全部的排解,但至少能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面对处境。
03
积极寻求专业的援助
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前面两条,那便尝试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吧。与咨询师或治疗师建立一段稳定、长期、合作性的关系,或许会成为你改变的第一步。有能够理解你感受的人在身边时,那些绝望的时刻将不再是一个人。
研究表明一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有效的:
(1)干预阿片系统、多巴胺能系统和HPA轴,或者尝试服用用于治疗成瘾的药物;
(2)接受和承诺疗法也能够减少自杀未遂者的心理痛苦,因而有助于阻止NSSI成瘾的形成......
自伤,代表我们还想好好活着。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与内心的猛兽和解,但可以试着学习如何与它共处。
最后,如果你是老师或家长:
在发现孩子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避免表现出震惊和指责。你的震惊和指责或许会让他们再次陷入到自责和自我贬低之中。
你要做的首先是倾听,并且避免评判,接受这件事已经发生并表示理解,不去过多地责怪孩子,然后积极地带他们接受专业的心理援助。
愿每个人都能温柔待己,
或者一点点地努力靠近。
参考文献
温宇娇,徐一凡,乔丹 & 刘志芬.(2020).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05),885-888.
Blasco-Fontecilla Hilario et al. (2016). The Addictive Model of Self-Harming (Non-suicidal and Suicidal) Behavior..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7pp. 8.
Klonsky, E.D., 2011.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United States adults: prevalence, sociodemographics, topography and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1, 1981–1986.
作者介绍
龙艳 | 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方向。
唐瑀蓁 | 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方向。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