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信息 · 融资信息 · 医疗突破 · 科研进展 融资信息
融资信息
8 月 9 日,国内合成生物学赛道领跑者蓝晶微生物(Bluepha)宣布完成由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主导的 4.3 亿人民币 B2 轮融资。在过去六个月内,蓝晶微生物 B 系列融资总额已超过 6 亿人民币。
本轮募得的资金将会显著加速蓝晶微生物首个产品管线——全生物可降解材料 PHA 的规模化生产线建设、PHA 在多种场景的应用开发和数字原生研发平台 CloudLab1 的扩张升级。同时,蓝晶微生物将持续深化与行业内外伙伴的合作,协同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蓝晶微生物由清华大学李腾博士和北京大学张浩千博士于 2016 年创立,已成为基于合成生物技术进行分子和材料创新的领军企业。目前,蓝晶微生物首个自主研发管线——全生物可降解材料 PHA 的产业化项目已确定在江苏省盐城市落地。盐城作为「海上风电第一城」,拥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专业经验,有助于蓝晶微生物实现「生物合成+清洁能源」理念。该项目总产能规划为 10 万吨,分三期建成,其中年产能 5000 吨的一期生产线将在 2022 年内建成投产。此外,蓝晶微生物正在扩张升级包含柔性自动化实验系统、超高通量发酵系统和智慧云端数据系统在内的数字原生研发平台 CloudLab1。基于 CloudLab1,蓝晶微生物有望将后续产品管线的完整研发周期再缩短 70%。
未来,蓝晶微生物将会是「1 个超级实验室 + N 个超级工厂」的创新综合体,致力于创造能够惠及大众的合成生物学产品,为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医疗进展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显示,博生吉CD7 CAR-T细胞注射液(研发代号:PA3-17注射液)的一项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成人复发/难治性CD7阳性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8-70岁,包括界值)。
据博生吉董事长杨林表示,PA3-17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于纳米抗体的CD7-CAR-T候选产品。同时,该疗法也是全球首款获得监管机构正式批准注册临床的产品。
博生吉自2012年起开始研制CD7单域抗体,据官网显示,其自体CD7-CAR-T细胞由于避免了基因编辑的相关风险,再加上体内较好的扩增与持续性,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此前的IIT研究表明PA3-17注射液在复发难治的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上,展现出优异的临床反应率和安全性。同时,基于高度优化的全自动制备工艺,未来的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目前,CD7 CAR-T赛道除了博生吉外,亘喜生物进度也不慢,在今年的AACR年会上,亘喜生物公布了其通用型同种异体CD7 CAR-T疗法GC027的相关IIT数据,全部6名(100%)受试者均达到完全缓解,包括血细胞数量完全或未完全恢复(CR/CRi)。据其官网显示,预计明年在中美两地开展GC027的IND申报。
继MVR-T3011 IV(静脉注射)项目获批中国临床I期后,再传喜讯!亦诺微医药宣布,针对恶性脑胶质瘤的自主研发产品MVR-C5252于美国时间2021年8月6日获得美国FDA许可进行临床研究。临床I期试验将在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及Duke University等六所著名的临床机构开展。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以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程度最高,可发生在大脑或脊髓,中位生存期不到两年。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少,除手术、放疗外,药物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是一个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特别是复发性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是医药领域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番获批FDA临床研究的MVR-C5252,是亦诺微医药基于公司平台OvPENS上全新自主研发的,专为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而设计。该产品在MVR-T3011(亦称T3011)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基因工程减毒改造,实现了针对恶性胶质细胞选择性的杀伤,保证安全性,并且同时携带表达IL-12和PD-1抗体的基因,以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应答以及抗瘤活性。
MVR-C5252临床 IND在美国的获批,凸显了亦诺微医药在设计和合成功能特异性的病毒载体方面的强大且可持续的研发能力,也标志着公司在产品管线的延申与拓展上又迈出的重要一步。亦诺微医药的系统下一代癌症治疗开发平台-OvPENS,将不断推动更多的研发管线进入临床阶段,扩大管线以涵盖更广泛的适应症,开拓溶瘤病毒市场的发展机遇。
科研进展
近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新冠疫情随暑期旅游季在全国诸多省市蔓延,南京、张家界、郑州、扬州等疫情较为严峻的城市纷纷开启全员核酸检测,以此掐断病原传播链。
“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是对付疫情最有力的方式,而诊断是这一切的前提。
理想的COVID-19诊断测试应该将快速、灵敏和易用等优点结合起来,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基于RT-PCR的新冠检测技术无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因此,开发一种检测速度快、特异性高、灵敏度好以及易用性强的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8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Jennifer Doudna 团队等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ccelerated RNA detection using tandem CRISPR nucleas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项基于CRISPR的核酸检测技术——快速串联整合核酸酶检测(FIND-IT)。研究团队利用两种不同的CRISPR酶——Cas13a和Csm6来实现对极少量新冠病毒RNA的即时检测,最快在20分钟即可得出结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