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朱斌教授2021年在“天府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高峰论坛”会议上的发言节录)

朱斌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
麻醉手术部副主任
-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手术安全核对表;
- 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 2016年,《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并施行,再次强调手术安全核对制度;
- 2018年,国家医政管理局印发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随着国家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不断重视及强化,国内各医疗机构逐步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手术安全核对表在国内最早应用于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同年12月中国医院协会发出使用核对表的通知,2010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发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手术安全核对表。
手术安全核查,即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 病人离室前,由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等三方(和病人)共同核对并确认患者信息:麻醉医师提问(根据核对表);手术医师回答并确认;巡回护士对照病例逐项核对回答并且确认。

尽管手术安全核查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之一,但不少医院仅仅是填写了核对表单,而未认真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施行目前仍处于“服从与怠工并存,赞扬与批评同在”的尴尬境地。我们于2012年4月和2013年9月两次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手术核对制度执行情况调查,最终发现相较于2012年的调查结果,2013年的调查中第一次核对继续保持了很高的质量,第三次最为薄弱,但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主要问题是第二次核对执行较差,虽然主刀医生参与度提高,但是手术-麻醉的风险交流却有所降低(马爽,朱斌,黄宇光.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的实施与推进.现代医院管理2015,第13卷,第1期:6-8.)。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的10年,我们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将部分结果发表于
《中华麻醉学杂志》、《TranslationalPerioperative and Pain Medicine》
等期刊。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




1. 使用≠正确使用
使用了核对表,不代表正确使用了核对表,流于形式的核对并不能完全发挥核对表的效果。一个抵触、特别抵触第二次核对的外科医生曾在参观完UCSF后发出感慨:他们的核对就像宗教仪式般的虔诚!
2. 凭什么听麻醉医生的?
2008年WHO“安全手术,拯救生命”活动发起人强调:核对表是手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因这张核对表,该活动发起人Dr. Atul Gawande入选2010年度《时代》周刊100名影响世界人物,这也正凸显出核对表对手术安全的重要性。
3. 清单/核对表在革命吗?
我们应理性认识清单/核对表,医院已经在大多数时间,在大多数患者身上,做大部分正确的事,而核对表帮助我们努力在所有的时间,在所有患者身上做所有正确的事。
4. 核对表只是避免Never Event?
Neverevent是指错误的病人;错误的手术;错误的部位。核对表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而是通过简单的核对完成重大专业问题的交流,这也是第二次核对的核心目的。

5. 核对表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吗?
当然不是,核对表可依各地的条件与需求不同而调整;在不同医学中心(特别是专科中心)核对表可能略有区别;可适当修订,但原则和精髓应保留。

上面的这张核对表是我国某大三甲医院的核对表。显然。这样的核对,执行起来的确太不容易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基于循证数据、是专业要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也是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是国家要求。必要的优化与简化。因此,提倡各医疗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改良核查表,使之符合医院的实际,也符合专业的需求;复杂的,一刀切、一成不变的核查表本身就是实施核查的障碍。
其一,明确领导者:医务处主管领导;其二,明确主导/组织者: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都必须是参与者;也可以是主导者-领导者。行为规范(管理制度)须被测量,不能被测量的制度不是好制度。
5. 核对NOT JUST FOR手术安全—To get things right!与航空业的数据相比,航空意外发生概率<1/千万,而医疗行业内,每年医疗差错导致死亡接近10万人;每周大约有50次错误手术(错误病人,错误手术部位)(US数据),因此我们应向航空业学习安全质量。那么医疗行业应该向航空业学习什么?③ Structured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结构化沟通技巧;④ Briefings简报、Debriefings总结汇报;⑦ Teamworktraining团队合作培训;⑧ Simulationtraining模拟实训;6. Dowhat is right,not what is easy!尽管核对表面临一些问题或者争议,但是在问及“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将要接受外科手术,您希望您的手术团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吗?”,几乎所有的答题者(98%)都希望执行核查。此外,几乎所有的答题者(94%)都认为践行《手术安全核查》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麻醉手术安全。
最后的提醒,作为手术团队的核心成员,麻醉医生在把患者“麻倒”之前,一定要想到,我们的患者在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曾经有过的叮嘱:“医生,记着我买的可是一张房往返机票!”

朱斌教授
长期致力于心胸大血管手术麻醉,近10年来主麻心脏及大血管手术2000余例,其中心脏体外循环手术1200余例,独立全面TEE检查1500余人次。致力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TEE)的培训与推广,是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TEE专家组专家;是中国首部围术期TEE监测操作专家共识的编写专家之一,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专家共识(2020)”执笔专家之一;是两项TEE国家级继教项目负责人及主讲人。所负责的围术期心脏超声(TEE)培训班是2020年北京大学医学部6个最佳继教项目之一;所负责的TEE培训基地成为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认可的7家TEE培训基地之一。
1998-2004年分别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后获得麻醉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6/8-2008/7在美国杜克大学麻醉科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1-2011/6受北京协和医院首批“百人计划”资助,在美国杜克大学心脏中心学习心脏麻醉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系统完整地参加了为期半年的TEE培训。
原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室秘书;临床安全与麻醉质控亚专业组组长。率先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引进中国,曾经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质量控制中心首任工作秘书,是我国“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的编写专家之一。是制定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主要参与者与执笔者。获得多项基金资助并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1.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委员会委员;
2. 美国“麻醉患者安全基金会” Newsletter中文版编辑;
4.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超声分会秘书长、心血管麻醉分会常务委员;
5.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孕产妇与儿童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麻醉学组组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