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让医学人文与临床共鸣

2021
08/05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悦读
A-
A+

真实与艺术的结合,引发人文之思,推动医学人文走进临床。

“疫情虽然是一件坏事,但从某个侧面讲,对医学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它让我们医生找回了初心——为病人服务。我们医生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让病人尽快康复。” 健康界新书《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在谈“疫情期间的医学人文与医患关系”时说到。

这种“为病人服务”的理念也就是医学界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医学人文精神。在这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医学人文”的存在。

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用“周黑鸭”“热干面”标记自己,缓解病房的沉重气氛 ⬇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面对共同的敌人——病毒,医患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和谐”了起来。有医生感慨“医患关系像是回到了二十年前”,但同样也有医生表示担忧,这种“看起来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维持多久?

从近期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的伤医事件,到疫情掩盖下北京民航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的伤医事件,再到3月24日,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草案)》……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改善医患关系的“路”还很长。

多年前,钟南山院士曾指出:“在市场机制的刺激下,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沦落了。”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与文化得以飞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之一便是令人称道的医患关系已经日趋淡薄,更有甚者,医患双方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案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下,仅仅靠强制性措施真的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吗?

王岳指出:“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医院盲目追求收益所产生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要求,从生物医学转向全人医学。

确实,在很多人心中,医学人文关怀只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姿态,一种美好的情愫,一场职业自新运动,一个反抗职业傲慢、冷漠的温暖呼吁;既不具备扎实的学理建构,也无法成为行动逻辑,更谈不上内化成为一种职业人格,也就无法根植灵魂。

于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遭遇到“叶公好龙”式的尴尬境遇,推动医学人文走进临床也就变得愈加艰难。

如何才能有效推动医学人文走进临床?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聊一部影片。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时,有一部“旧片新看”还被众多网友“封神”的电影——《传染病》。时隔9年再引热议,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6.4分上涨到7.0分。不少网友表示“2020年3月看的,感触颇多”。

图源:豆瓣电影海报

《传染病》是著名导演索德伯格在2011年的作品,讲述了一种新型致命病毒在几天之内席卷全球的故事。影片采用的是群像叙事方式,核心便是:面对全球性的灾难,人类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影片尽可能还原了一个科学的世界——传染病肆虐下最真实的现实:“方舱医院、医务人员感染、谣言四起、抢购导致物资短缺、连翘被当成特效药抢购……”如今,这些都在疫情中得到了映照。

抛开故事情节不谈,不少网友评论“感觉上了一场传染病的医学培训课”。有媒体这样评价:“影片是一部能吓死人的传染病题材惊悚片,看完影片后一定会有想要洗手的强迫症。”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和魅力!当真实与艺术相结合,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与医学有关的经典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心灵点滴》《遗愿清单》《深海长眠》等,这些影片都在健康界新书《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中得以分析讨论。

书中集纳了众多经典影片,通过情境教育——电影赏析的方式,带领读者回顾电影的情节与情景并将其带入其中,让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成功地从医务工作者转变为患者和患者家属,从而自然而然地去反思自己以往已经习以为常的临床工作。

在书中,我们通过“电影赏析”和“人文讨论”,与不同类型的患者“对话”,与各个同行“交流”,深入了解不同病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而感悟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如何面对生死爱欲”“医学的使命与特质”“法律的人文关怀”“法律审判的局限性”……

以《心灵点滴》为例,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

“医生的使命不只是避免死亡,还包括提升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何治疗疾病,有输有赢,但治疗一个人,一定赢,不论结局如何。”

图源:《心灵点滴》剧照

而在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院教科书上则如是写道:“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救治病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疾病,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本领是救人技术。”

那么,医学的使命到底是“治病救人”还是“帮助患者”?

留言节选:

看完影片,内心被深深触动,我想,或许这样说更合适: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甚至消除痛苦,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变得冷漠,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本领是学会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达到救治的目的。疾病本身不是救治的目标,我们要救的是人。

电影中帕奇向大夫描述他的病情时,精神科大夫表现出的冷漠与高傲对我触动很深,虽然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医疗服务中很常见,但是医院里给人以温暖的医生还是能看到的。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有怜悯之心、爱人之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患者着想,而不是简单以大环境太差作为借口。

我们的医学教育过程一直在强调个人水平,虽然有时也会提及换位思考,但没有谁会跟我们强调要跟患者成为朋友。其实不成为朋友也是一种选择,不让自己产生情感纠缠,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变向地保护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患者冷酷无情,也要尽我们所能地给予帮助。

作者观点:

如果医务人员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行医的唯一目的,那么你的工作将如同一场赌博,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最终一定以失败告终,因为所有患者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要么死于病情,要么受病情的影响而死亡,其中大部分还会死在医院里。更为可怕的是,你会发现你的工作结果是不可操控、不可决定的,哪怕是普通的感冒,你都不能对患者做出治疗结果的承诺,因为那是你不能确保的。

但是,如果医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帮助患者”作为行医目的和工作目标,你将永远成功,不会失败。事实上,“帮助患者”本身也包括了“治病救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一定会获得比“治病救人”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会大幅削减医生职业中必然产生的职业疲劳和职业倦怠。可以说,把“帮助病人”作为行医目的是医生自愈最好的方法和路径。哪怕你面对着电影中305号病房的胰腺癌晚期患者戴维斯,你也会发现你可以减轻他的痛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你甚至可以满足他临终前的最后心愿,也许就是在戴维斯的床边为他哼哼那首歌曲……

“‘医学人文’并不是知识,所以无法讲授;‘医学人文’也不是能力,所以无法锻炼。‘医学人文’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共鸣,在内心世界里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与人文精神趋同的价值观,是一份‘患者至上’的心。”王岳说。

“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应该是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一名医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一名医生‘永不被告’之关键。”

真实与艺术的结合,引发人文之思,推动医学人文走进临床!识别下方二维码快速购书↓↓↓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养成“注重人文关怀”的强迫症,也帮助我们所有人更好地了解“医学人文”,更好地面对“生死爱欲”。

健康界新书《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计委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与健康界图书合作翻译出版《沟通处方》《以患者为中心的面谈技巧》等医管畅销书。

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快速购书

健康界图书,一书、一课、一会,与您共建学习型医院

如要购书或寻求合作,可关注“健康界悦读”公众号,或电话联系健康界图书,为您提供更多医管

图书动态)

团购咨询:199 1039 8602(微信同号)

          

▲来“健康界悦读”官方店铺▲

更多医管图书一网打尽

-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关注“健康界悦读”公众号,跟踪更多图书动态-团购咨询:199 1039 8602(微信同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电影,患者,医生,医学,医务人员,人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