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围术期过敏反应: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

2021-08-03 11:08   古麻今醉

 

围术期过敏反应较少见但非常重要,相较于其它原因引起的过敏,围术期过敏反应会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围术期过敏反应(Perioperative Anaphylaxis, PA)是一种罕见但潜在致命的疾病,在手术室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困难。据估计,严重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接近1:7000-10000。其治疗策略包括立刻稳定患者病情和识别过敏原。在阻止后续手术过程中过敏反应的再次发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敏标识上,识别过敏原十分必要。

   应当识别所有可能的暴露因素,包括药物、消毒剂、乳胶制品和染料。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对正确评估过敏反应而言至关重要。为识别过敏原,其主要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发生过敏反应时的后续胰蛋白酶水平,以及使用从无刺激的浓度到药物临床使用剂量,或手术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和潜在可供替代的物质进行皮肤测试。  
   近期,来自美国Mayo医学中心的两位学者就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评估和治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述,并刊发于Clin Rev Allergy Immunol杂志。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概况

   围术期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麻醉医师(接受全身麻醉、局部麻醉、镇静或麻醉监护)管理,时间从患者接受第一剂药物开始直至术后转运至病房,接受病房医师管理或转运至ICU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是指一种已知的刺激物再次发生的过敏反应,其临床表现超出大多数患者临床病情的预期。其包括过敏反应和非过敏反应。围术期超敏反应(Perioperative hypersensitivity, POH)的临床表现宽泛,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等级1~5(表格12)。等级3~5是典型的具有致命性的等级,且满足围术期过敏反应(PA)的标准。

表1 基于Ring和Messmer改良评分系统的过敏分级  
 
表2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分级  
 
   基于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各种研究,据估计PA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在麻醉过程中,其发生率为1/18600~1/353美国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表明,PA发生率为每100000例病例中有15.3例。据报道,PA的病死率为1.4%~4.8%这些数据上的差异可能受一些因素影响,如当地医疗操作和用药偏好的不同,检测和推荐的处理方法不同,综合过敏评估方法不同,以及基因和环境不同等。
 
   对PA而言,既往围术期过敏反应病史是其主要风险因素。其它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种族和手术类型。例如,慢性肺部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水电解质紊乱、ASA分级较高、肥胖和冠心病等合并症的存在,也增加PA风险。既往认为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也是PA风险因素,但更多新近研究推翻了这一早期观点。  
   与接受手术时未发生PA的患者相比,PA患者的病死率更高,住院时间中位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由于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具有能诱发超敏反应特点的多种麻醉药物药效的重叠、在麻醉状态下患者无法诉说症状以及手术室对PA或POH的诊断方法不同,致使诊断PA存在困难。更进一步的困难是,尽管对30%~50%因手术致过敏反应病例进行过评估,但所使用药物中哪些导致PA仍未知。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评估

   当患者具有相应临床表现时,即应假定存在PA。恰当的初始治疗对预防致命结局是必要的,初始治疗取决于患者临床表现和过敏严重程度的识别、过敏发生的进程和疑似致敏药物注入患者体内至过敏产生的时间间隔。考虑到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例如介质水平、生物标志物、皮肤和血清学检测的调查,有助于明确过敏反应的本质,以及识别过敏原和推荐的治疗方法。围术期识别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很重要,因为随过敏程度加重,这也决定其未来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Mertes等研究发现,50%~60%的过敏反应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图1简述了PA的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  


 
       图1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的临床表现是过敏反应的早期且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PA  临床表现中,皮肤临床表现通常难以察觉,且可能只在液体复苏后出现,对被覆无菌手术单的患者可能不易被观察到。  NAP6  是一项有关疑似  PA  的最大型前瞻性研究。  该研究中,尽管患者临床表现会有变化,但所有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均表现为低血压。  一小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涉及独立的器官系统。  在气道高敏和肥胖患者中,支气管痉挛是一种更常见的临床表现。
   对某一时期的PA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有助于指导治疗决定。现已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过敏反应分级体系。最常引用的分级体系是由Ring和Messmer制定的,将过敏反应分为1~4级。现将该分级体系已进行修订,附加一条新等级——5级即死亡(表1)。现已制定出的围术期过敏反应分级体系,能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及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近期,ISPAR小组推荐一个可评估超敏反应可能性的临床分级量表,也可使用该分级量表评估可证实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测试的敏感性,以及识别过敏原。
   从接触过敏原至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会有差异。一项有关致命性过敏反应的研究,报道了发生心搏骤停的中位时间是静脉注射后5min,皮下注射后15min和口服摄入后30min。在NAP6研究中,大多数病例在接触过敏原后10min内出现临床表现,符合在围术期背景下大多数药物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氯己定和专利蓝染料例外,其引发过敏反应的时间会轻微延迟(>10min)或显著延迟(>30min)。据报道,这些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发生可延迟120min以上。口服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显著延迟,这由药物吸收延迟有关。因此,大多数指南建议,所有用于患者的药物在接触暴露因素前至少间隔120min。总而言之,PA临床表现出现于麻醉开始后30min内者,常见过敏原是神经肌肉阻滞剂、抗生素和催眠药。PA临床表现出现于麻醉开始30min后,其主要原因包括氯己定、乳胶、染料、血浆扩容剂、血制品和舒更葡糖。然而,不应仅用时间来识别过敏原或限制检测。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潜在过敏原

   神经肌肉阻滞剂
   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是全球范围内导致POH的最常见疑似过敏原。在法国、挪威、比利时和澳大利亚,NMBAs是最常见的疑似过敏原,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病例的50%~70%,NMBAs是英国第二常见疑似过敏原。在美国、西班牙、瑞典和丹麦,NMBAs是不太常见的过敏原。
   由NMBAs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通过IgE或非IgE介导的机制激活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被替代的季铵和叔铵离子被视为神经肌肉阻滞剂的IgE识别位点。研究人员猜测含有铵根离子的几种药物存在交叉过敏,例如非处方药物(福尔可定)、化妆品(例如染发剂)、消毒剂和食品。也有大量研究报道,交叉过敏存在于不同类别的NMBAs之间。NMBAs被分为氨基甾类(罗库溴铵、维库溴铵、泮库溴铵)、苄基异喹啉类(阿曲库铵、顺阿曲库铵)和其他类型(琥珀酰胆碱)。有趣的是,交叉过敏反应并不总是与类别相关。交叉反应模式会随着最初病情所使用的药物而改变。例如,最初对琥珀酰胆碱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会频繁对其他药物产生反应;同样,最初对维库溴铵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会对氨基甾类的药物和琥珀酰胆碱产生反应;然而,最初对阿曲库铵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会对顺阿曲库铵和琥珀酰胆碱产生过敏反应,但很少会对氨基甾类产生过敏反应。因此,使用皮肤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的系统检测方法,对发现最初的起因和建立安全的可替代的选择非常重要。尽管皮肤检测并未完全标准化,但其指导作用有价值。有这样一小群患者,在NMBAs导致的过敏反应中,尽管皮肤检测呈阴性但仍表现出过敏反应,意识到这群患者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在NMBAs中,罗库溴铵是主要的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诱导因素之一,琥珀酰胆碱是最常见的交叉过敏药物。顺阿曲库铵、泮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同较低的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有关。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可能出现于阿曲库铵和米库溴铵,这或许是由通过识别位于肥大细胞表面的MRGPRX2所致。
   抗生素  
   抗生素是导致PA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西班牙和英国,抗生素是导致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的原因,由抗生素所导致的过敏病例占50%。基于当地用药偏好和在细菌耐药模式上的不同,由抗生素导致的过敏病例数量存在巨大差异。β-内酰胺类尤其是阿莫西林(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唑林最常见,因其广泛应用于围术期并导致过敏反应。在英国,替考拉宁也与PA高发生率有关,它通常被用作青霉素过敏病史患者的替代选择。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也与PA有关,但因检测困难使得证实此结论有困难。在NAP6研究中,因抗生素导致的过敏病例中,74%发生于用药5min内,92%发生于用药10min内,所有病例发生于用药30min内,开始出现临床表现。
   乳胶  
   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胶是导致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病因。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含有高蛋白的乳胶手套产生过敏,使用乳胶手套是为符合在HIV流行时期医院卫生措施的要求。如今,乳胶手套导致过敏的发生率降低,仅次于日益频繁使用的无粉手套,这是因为改善了乳胶手套的质量,以及促进了使用安全乳胶的医疗卫生设备。有趣的是,在NAP6研究中,没有过敏病例是由乳胶导致。乳胶过敏风险者包括特应性受试者和那些接受高强度乳胶暴露的人员,例如需因手术而暴露于橡胶制品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和患者。
   同乳胶过敏有关联的症状往往出现于麻醉维持阶段。天然橡胶制品来源于巴西橡胶树。其诊断基于皮肤检测和乳胶特异性IgE水平的综合结果。诊断为乳胶过敏的患者和疑似乳胶过敏的患者,应在无乳胶的环境下进行手术,且更倾向于将患者排在当天第一台进行手术。
   消毒剂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氯己定在是一种常见抗菌剂,其具有潜在致敏能力。主要通过皮肤消毒、眼睛清洗液、被覆氯己定的中心静脉导管、氯己定洗浴和尿道凝胶接触到氯己定。据报道,在英国、丹麦和比利时,由氯己定导致的POH占所有病例的10%左右,然而在法国仅占<1%。2017年,FDA考虑到由氯己定皮肤消毒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和一项含有葡萄糖酸氯己定的非处方消毒剂产品的生产诉求后,发布了一项警告,将过敏反应的警示加至产品药物信息标签上。过敏反应可出现于含有氯己定的居家产品中。然而,考虑到氯己定的广泛应用,且全球由氯己定导致的POH发生率低,氯己定仍是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最常用的消毒剂。
   过敏反应的症状较轻时表现为轻微的皮肤反应,症状较重时可危及生命,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症状产生的时间取决于用药时间。当消毒剂导致的过敏症状产生延迟时,又恰好与注入患者体内的其他药物的注入时间重合时,易导致分不清过敏原。也有患者因在过敏发生时未能及时去除被覆氯己定导管,持续暴露于该导管,而导致过敏反应日益严重的病例的报道。最佳诊断方法是,基于临床病史、皮肤检测和IgE检测三者的综合结果。在围术期过敏反应调查期间,当氯己定的过敏测试呈阳性时,仍应筛查所有潜在的过敏原,因为可能不止一个过敏原存在。手术中心应有一个可获得的含有氯己定物质物品的清单。面对疑似或证实对氯己定过敏的患者应正确使用可替代的物品。
   尽管不常见,但仍有一些其他病例对其他消毒剂产生过敏反应,例如聚维酮碘和杆菌肽。值得注意的是,聚维酮碘能安全的应用于对水生有壳动物过敏的患者,这是因为水生有壳动物的过敏物质是原肌球蛋白。近期指南推荐,检测所有对氯己定或当地其他消毒剂产生过敏的围术期患者,因为患者对消毒剂过敏的情况通常不会记录在案。
   染料  
   由于围术期间日益应用染料识别前哨淋巴结,故由染料导致的围术期过敏发生率逐渐增加。通常使用的染料是专利蓝V、异硫蓝和亚甲蓝。尽管前两种染料结构非常类似,因此会有交叉过敏,但亚甲蓝的结构完全不同。但也有报道称,发现亚甲蓝同专利蓝V之间也存在交叉过敏。在NAP6研究中,围术期过敏反应中,专利蓝染料是第4常见的可识别的过敏原。医学上认为,过敏存在于接触到了先前未知的过敏原,而过敏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蓝染料导致的发生过敏的时间从立即发作至延迟发作不等。延迟30~60min发生过敏反应,是因为淋巴组织和皮下组织缓慢吸收过敏原。由染料导致的过敏反应通常是比较严重的,症状会持续数小时。皮肤点刺和皮肤试验可用于诊断。
   拮抗剂
   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是常用的NMBAs拮抗剂。尽管很少有报道提到,但新斯的明可引起过敏反应;在不同的国家,由舒更葡糖导致的过敏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基于以往的美国市场监察报告和近期来自日本的回顾性研究报告称,在NAP6研究中,发现由舒更葡糖引起的过敏发生率低至0.0016%~0.02%。先前,一项来自日本的单一中心研究发现,舒更葡糖过敏发生率为0.04%。来自不同研究的综合数据显示,NMBA/拮抗剂中,过敏发生率最高的是罗库溴铵/舒更葡糖(每100000例有19.23例发生过敏),其次是琥珀酰胆碱/阿曲库铵/新斯的明(每100000例有15.25例发生过敏),再者是阿曲库铵/新斯的明(每100000例有4.15例发生过敏)。
   由舒更葡糖导致的过敏发生于围术期晚期,因通常使用舒更葡糖逆转NMBAs的药效。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药物注射后5min内。存在于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中的环糊精也会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也有由舒更葡糖—罗库溴铵复合物导致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使用舒更葡糖治疗由罗库溴铵导致的过敏,在这一方面未有明确的证据。虽可通过皮肤检测和识别舒更葡糖IgG和特异性IgE抗体明确过敏原,但尚未完全理解过敏反应的机制。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很少引起PA的发生。据报道,在一项法国研究中,同催眠药相关的PA发生率为2%,然而,在NAP6研究中仅识别到1例。现如今,随着镇静催眠药使用的减少,由巴比妥类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少。由其他催眠药例如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氯胺酮和吸入性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相当少。有丙泊酚(最常使用的镇静)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目前涉及丙泊酚的过敏反应,最常见者为异丙基团和酚基的存在,故应关注对鸡蛋和大豆过敏的患者。然而,此间的关联尚未被证实,尚不推荐避免对鸡蛋和大豆过敏的患者使用丙泊酚。
   阿片类药物
   由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即刻超敏反应发生率较小,每100000~200000围术期病例中发生1例。其皮肤临床表现,如荨麻疹、皮肤发痒、血压降低可能由激活的非特异性肥大细胞导致组胺释放引起。有一些通过皮肤检测等方式证实的可待因和芬太尼致过敏反应的报道。
   其它  
   血浆替代品,例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明胶和右旋糖酐所导致的过敏占围术期过敏病例的1%~4%。以白蛋白为基础的胶体并非对鸡蛋过敏患者的禁忌,因为导致过敏的蛋白质不一样。
   由肝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罕见。据报道,在接受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和使用肝素冲洗液的患者中有过敏发生。超敏反应可能单独或同时发生于肝素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现已描述使用各种各样的肝素准备进行皮肤检测的规章制度,并且可能在识别可供选择的药物中可能是有用的。
   由当地麻醉所产生的IgE介导的超敏反应是极少的。然而,注意到麻醉医师频繁使用喷雾剂和凝胶、未被记录的过敏原非常重要。
   由血液和血制品所导致的过敏反应被视为,在调查围术期间所有药物后的一种排除性诊断。血制品所致的真正过敏反应很少(每输注1000例中0.6例发生过敏),排除患有头部创伤或缺乏IgA抗体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既往通过输注或怀孕等原因已发生过过敏反应。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

   近期,由NAP6报道的最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在麻醉手术过程中,PA发生率为10000例病例中仅1例发生过敏,比预估的发生率高70%(7000例病例中有1例)。过敏的真实发生率可能比所报道的发生率高。为识别PA,需要更多的疑似病例,也需要研究人员的细心。在NAP6中,在开始进行过敏反应的特定治疗中,有25%的病例是延迟治疗,这说明在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识别过程中存在潜在困难。任何过敏皮肤的表现可能未被注意到,是因为患者通常覆盖于手术无菌单下。当患者表现出其它过敏反应表现时,应同时仔细核查过敏表现。对表现出过敏症状的患者而言,识别出其它病因非常重要,以便正确的对患者实施治疗。PA诊断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鉴别诊断参见表3。
表3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治疗策略

   面对疑似过敏表现时,通常一致认为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液体疗法是治疗过敏的主流方法。肾上腺素并非冠心病患者的禁忌,未经治疗的过敏会进一步降低冠状动脉的灌注。然而,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度频繁行静脉注射会导致心律失常。如有必要,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进一步治疗策略取决于患者特定的临床表现。其它治疗策略作为二线疗法而推荐使用,对于难治性过敏反应,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间羟胺、血管升压素和胰高血糖素(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尽管尚未有明显的证据证实这两种药物在治疗PA时起作用。不推荐使用舒更葡糖治疗罗库溴铵引起的过敏反应,因舒更葡糖自身也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潜在可能。表4简述了来自于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有关PA的紧急治疗策略的总结。对过敏相关介质水平的监测最好在过敏反应之后即刻进行,胰蛋白酶水平通常在过敏发生后1h达峰值,但对特定过敏原的过敏测试,推荐在过敏反应发生后28天至6个月进行。

表4 来自不同指南推荐的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即刻治疗策略

   过敏相关介质的测量

   在过敏反应发生时,肥大细胞会释放几种介质。组胺是引起过敏的主要介质,但对组胺的测量仍存在困难,因其血浆半衰期只有20min。在过敏反应和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中,组胺水平都有升高。

   胰蛋白酶(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预先形成的酶,在肥大细胞激活时会被释放。其在室温下稳定,血清水平峰值在过敏反应发生后约15~120min后达峰,其半衰期接近2h。取样最佳时间是过敏反应开始后1~4h,对处于基线的胰蛋白酶(倾向于在过敏反应发生后24h)也应进行取样作为比较。近期推荐考虑胰蛋白酶水平的升高,胰蛋白酶水平是否>(1.2×基线胰蛋白酶水平)+2,因其表现出高度的阳性预测值。随后基线血浆胰蛋白酶水平升高,可能揭示潜在的肥大细胞紊乱。胰蛋白酶水平正常不能排除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无论临床特点是否指向PA,都应进一步调查。尽管罕见,胰蛋白酶水平在非IgE介导的高敏反应中也会升高。

   当场或24h尿液检测N-甲基组胺、2,3-双或非β-前列腺素F2a、前列腺素D2和白三烯E4,是肥大细胞激活的其它标志。在围术期过敏反应中,这些物质尚未研究,并且未能广泛获得。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特定测试

   综合运用病史、皮肤检测和药物刺激试验来诊断和判断再次暴露的过敏风险是常规措施。正如以往一样,测试结果应与临床病史一致。
   皮肤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在皮内试验(IDT)(当SPT为阴性时)之后最常运用的方法,用于识别PA过敏原。非确定性的SPT或IDT应进行重复检测。应从最低浓度开始进行检测,不要超过最大非刺激性浓度值。若对药物中的防腐剂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存疑,可使用无防腐剂的溶液。尽管行IDT时过敏风险极低,但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剂量加大和试验次数增多,发生较轻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
   特定血清IgE测定
   并不推荐例行血清IgE水平测定来识别PA过敏原,仅有限数量药物的特异性血清IgE免疫分析有效,大多数检测结果并不具有有效性或敏感度较低。高IgE水平,可能会影响特异性血清IgE免疫分析的准确性;计算血清IgE:总IgE比例可能改善该情况下分析的准确性。以氯己定为特点的血清IgE免疫分析可能最可靠,具有90%左右的敏感性和特定性,但在美国并不具有商业可行性。以乳胶为特点的IgE和青霉素G的IgE检测在美国具有商业可行性,但并不具有可靠的预测值,并不推荐常规使用。此外,乳胶IgE假阳性可能出现于花粉交叉过敏中。
   嗜碱性粒细胞分析
   通过特异性过敏原刺激能导致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可使用直接测量有关释放介质的方法进行研究,或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记,例如CD63和CD203c上调。已研究嗜碱性粒细胞分析在特定药物(NMBAs、β-受体阻滞剂、阿片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的IDHR识别中的运用。这些检测有良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低,故未广泛应用。
   药物刺激测试
   DPTs被视为诊断药物过敏的金标准,但因考虑到伦理和实际操作,该测试并不总具有可行性。鉴于围术期药物的药理作用,DPTs在围术期外的运用受到限制,但该测试在调查一些特定药物时有效,例如抗生素、麻醉药、阿片类药物和NSAIDs。这些测试应在专门的中心进行,配备过敏专科医师和麻醉医师,有全面监测和复苏设备。
   远期手术的准备  
   测试结果和相应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过敏和识别过敏原。一旦诊断为过敏,应同患者、家庭医生、麻醉医师和其他相关专家共同探讨过敏原。无论何时,识别过敏原的可替代选择十分必要。一旦过敏原被证实,其余检测呈阴性的疑似药物可能被用于将来的手术。若没有识别出过敏原,应考虑重复检测和进行重新评估。此时,可以考虑行药物刺激,有助于识别出引起过敏的疑似药物。其它不同的诊断方法,包括克隆肥大细胞疾病也应考虑在内。在患有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中,围术期过敏反应并未显著升高。
   仅表现出轻微皮肤症状,且并未加重或严重的,反复发生的围术期过敏反应可能由非特异性组胺释放所致。在接受麻醉数日前,口服抗组胺药物进行预先治疗可消除或减轻过敏症状。在完成评估前,如需使用麻醉剂,应避免使用疑似引起过敏的药物,使用恰当的替代药物并在监护下进行手术。必要时向药物警戒机构报告过敏反应。

小结

     围术期过敏反应较少见但非常重要,相较于其它原因引起的过敏,围术期过敏反应会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正确识别潜在过敏原,对阻止病情恶化和制定将来手术计划而言非常必要。鉴于相关临床表现并不特异,故可能无法确诊围术期过敏反应。因此,对疑似患者的诊断应准确,并意识到心血管衰竭可能是其唯一的临床表现。随着相应指南的公布,在使用最佳化皮肤测试浓度来识别过敏原这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目前,能识别出的过敏原接近50%~60%,尚需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研究。应在过敏发生后1~2h获取胰蛋白酶水平用于辅助诊断。过敏皮肤检测应在发生过敏后4周~6个月内进行最佳,以此方法识别过敏原。恰当的过敏警示,识别可供替代的药物,教育有此诊断的患者和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沟通,都十分重要。在识别过敏原方面,过敏/免疫学和麻醉学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并将为改善诊断和治疗该疾病铺平道路。

(王汇贤 编译;薄禄龙 校订)


 
原始文献:  Manian DV, Volcheck GW. PerioperativeAnaphylax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21;10.1007/s12016-021-08874-1. doi:10.1007/s12016-021-08874-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过敏反应,围术期,过敏原,药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