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灿若星辰,其间包含了数不尽的科研工作者道不尽的艰苦努力。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技创新成果灿若星辰,其间包含了数不尽的科研工作者道不尽的艰苦努力。
本期的华西医院庆祝建党100周年“我想对党说”获奖征文,就讲述了两位华西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熠熠生光,成为了大家身边的榜样。华西人将以这些榜样为镜,坚守初心,用信念凝聚点滴力量,搭载 “十四五”新征程的航船,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作者
汪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呼吸病学研究室 科技工作者
一支特别的队伍
榜样映初心,信念聚力量
亲爱的党,八月的成都绿意盎然,繁花似锦,在古朴的华西校园里,那些满载着生命记忆的古老建筑依旧静静绽放着绝代风华。在您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想送上最最真挚的祝福,想向您诉说我们激动的心情,给您讲讲我们的故事。
我们是科研实验室第二党支部,是在华西医院工作的一支特别的队伍,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的身影多数时候并不出现于病房或诊室,我们分布于科研基地五大科技园区,虽然我们通常不直接诊治病人,但我们的研究成果志在为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医疗新技术、新方法提供源泉、后盾和先导。我们承担着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为自己是华西的一员而骄傲不已。
我们的偶像是发现青蒿素有效抵抗疟疾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是第一时间进驻武汉研制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新冠疫苗的“人民英雄”陈薇院士,还有身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为守护我们国家人民健康做出卓越贡献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们。已故的华西医院科研实验室第二党支部老党员张思仲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毅然回国的张思仲
为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虽然张思仲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但走进医学遗传学研究室,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还停留在很初始的阶段,其教学和科研大多附属于医学院校一年级生物学教研室,课程少,有能力开展临床研究和服务的更少。
1981年,张思仲拒绝了他访学的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医学细胞遗传研究所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国,决心以自己的努力缩短国内医学遗传学在医、教、研各方面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医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克服资金缺乏、设备简陋等种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组建了国家卫生部首次批准成立的医学遗传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归属于临床医学院的遗传学研究室。
1988年,他牵头成立四川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连任五届主任委员,为我国医学遗传学发展和产前诊断工作倾注了毕生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思仲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科研、教学和临床诊断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组织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学术性刊物《遗传与疾病》杂志(现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担任该杂志主编20余年。
在张思仲教授的追悼会上,他的学生们亲切地回忆老师的知遇和引路之恩。张老师在研究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查文献的情景,在家里邀请学生一起吃饭聊中国古典文学的场景,在成都火车站等待留学的学生回国探亲的身影,乃至在最后时刻的病榻前仍然坚持阅读学生毕业论文的事迹,都深深烙印在了学生们的心里。张思仲教授用他一生的行动和坚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为我们身边平凡而又不凡的榜样。
年轻一代的华西科研工作者
恪守初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医药科技领域“破冰”发展需要张思仲教授这样信仰坚定、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带头苦干、攻坚克难;而在当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同样需要年轻一代的共产党员们恪守初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书写实干奋斗的新篇章。
去年遭遇那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的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时,华西医院科研工作者也迅速加入战斗。实验室里的移液器就是我们的武器,我们习惯地称之为“枪”。拿起我们的枪,在另一条战线上,我们与病毒赛跑,科研攻坚,涌现出许许多多甘于奉献、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党员科研骨干。支部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的柯博文研究员就是其中一员。
2020年春节期间,他参与牵头组建的合作团队,率先加入了四川省科技厅第一批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并迅速开展检测试剂的研发工作。
通过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日夜奋战,联合攻关团队相继成功研制出基于多重荧光RT-PCR法和胶体金法的两款自主研发的诊断产品,并在实验医学科的支持配合下,迅速开展临床研究和验证工作。验证的临床样本均来自省内确诊病例、高度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样本,柯博文带领团队成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克服心理压力,紧张有序地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检测方法进行不断地优化升级。
而恰在这时,柯博文的父亲突然病重,不幸被诊断出患癌症晚期,还曾一度发出病危通知。因此,柯博文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担负起照顾父亲,安慰家人的重任。他不断鼓励父亲不要放弃,要有信心配合医生与病魔斗争。
就这样,柯博文两个多月一直辗转于病房、实验室和实验医学科,与团队成员一起顶着巨大的压力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拼尽全力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团队成员持续拼搏,共同努力下,成功研发新冠检测试剂盒,柯博文获成都市侨联系统抗疫暨侨联工作先进个人。
柯博文研究员不仅在抗疫攻坚战中贡献突出,其专注的转化医学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发出全世界第一个一氧化碳药物,聚焦围手术期开发麻醉创新药物,3个麻醉新药累积转化金额达2.62亿,获得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诸多奖励,并被评为第七届华西青年榜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传承砥砺前行。亲爱的党,我们是华西医院科研实验室第二党支部,我们很自豪拥有像张思仲教授、柯博文研究员这样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熠熠生光的榜样。
榜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作为科技工作者和新时代共产党员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庆祝您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想向您表示我们最坚定的决心:我们将以榜样为镜,坚守初心,用信念凝聚点滴力量,搭载 “十四五”新征程的航船,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作者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首我国科技发展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们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坚守初心使命、攻坚克难、接力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我们医院就有这样一支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队伍,担负着医学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重要任务,致力于为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努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谨以此文记录我们身边的两位共产党员榜样,让我们以榜样为镜,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干、热情和初心点燃梦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搭载“十四五”新征程的航船,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