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 |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
2021-08-03 09:20
推荐意见 1 :CA 患者在 ROSC 后会出现的暂时性、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可以选择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功能。
1.2 复苏后低血压
Kilgannon 等对 CA 患者复苏后的前 6 h 内每 15 min 进行无创血压测量,当对存活和死亡患者进行比较时,具有良好神经功能结局患者的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阈值为(83±13)mmHg,显著高于具有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患者的(77±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这些数据揭示低血压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
推荐意见 2 :CA-ROSC 后低血压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尽早积极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预后。
1.3 复苏后微循环障碍
推荐意见 3 :ROSC 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在关注 CA患者血压的同时,也要关注微循环血流的变化。
对于 CA 后昏迷患者, TTM 开始越早越好。然而对于院前是否开始低温治疗还有争议。尤其大量快速地输注冷盐水降温,可能增加肺水肿的发生,导致血氧下降,心脏负荷加重,最终增加再发 CA 的概率。因此对于院前进行冷盐水灌注降温的 CA 患者,在入院时应筛查患者的肺循环负荷。肺部超声检测可以在急诊科或 ICU 中迅速进行, 来可靠地检测肺水肿的状况。胸部 X 片也可以作为评价方法。
推荐意见 4 :所有 CA 患者都应做超声心动图,以评估复苏后的心肌功能状态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 CA 患者需要反复评估超声心动图,还应进行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 CA 患者,如果不能尽早开通冠脉, ROSC 后很容易出现复苏后心功能障碍和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所以对于心电图显示存在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的 CA患者应 ROSC 后立即行冠脉造影,根据相应指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Knafelj 等研究认为此方法可以使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 CA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由 66% 降至 25%。如果没有条件做 PCI,可以对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此外基于院外 CA 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生率及心电图、心脏标志物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所有怀疑可能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 CA 患者也应当立即进行冠脉造影。
推荐意见 5 :所有 CA 患者,如果心电图显示 ST 抬高心肌梗死,ROSC 后应立即进行冠脉造影和相应指征的 PCI治疗 ;院外 CA 患者,当怀疑可能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即使没有典型的心电图证据也建议在 ROSC 后进行冠脉造影。
3.2 复苏后目标血压
推荐意见 6 :ROSC 后维持平均动脉压 > 65 mmHg,收缩压 > 90 mmHg。
3.3 液体复苏
右心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以及其他导致心肌顺应性降低的疾病)对中心静脉压的影响。CA 后综合征患者输液量相对较大,耐受性也相对良好 。已有研究发现,在院外发生 CA-ROSC 后的首个 24 h 内需要 3.5~6.5 L 的静脉晶体溶液,以维持右心房压在 8~13 mmHg 的水平。另有研究报道,院外 CA 患者为了达到积极的体液平衡状态和 CVP 8~12 mmHg 的目标,在 24 h 内使用了(3.5±1.6)L 的液体 。但液体复苏时选择晶体液和胶体液孰优孰劣
尚无充分证据。
推荐意见 7 :充分补液是纠正低血压第一步。一般控制中心静脉压在 8~12 mmHg。
3.4 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
如果充分补液增加前负荷(CVP 8~12 mmHg)仍无法达到目标血压,就应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研究显示院外 CA 患者复苏后充分补液优化前负荷情况下,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性仍持续达 72 h。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也可以通过正性肌力药物得到改善。一些指标和检测方法对于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有指导作用,包括血压、心率、心排血量、尿量、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超声心动图等。
多巴酚丁胺是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最常用的正性肌力药物 。然而 ROSC 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血管舒张和毛细血管渗漏,诱发持续的低血压状态。去甲肾上腺素单独使用或与多巴酚丁胺联合使用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
左西孟旦是多巴酚丁胺的一种可行替代品。这种钙离子增敏剂通过与肌钙蛋白 C 结合,增加肌细胞对钙的敏感性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这种替代性的正性变力机制可以增强肌肉收缩力,而不引起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和钙的增加。米力农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也被认为是一种多巴酚丁胺的替代药物,它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舒张血管平滑肌,但在血压较低时要慎用。但这两种药物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来评估其潜在的临床价值,多巴酚丁胺仍是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首选药物。
尽管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对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改善作用,但对 CA 患者远期存活的影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此外,在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情况下,正性肌力药有可能加剧或诱导局部心肌缺血。根据目前证据,在 CA 患者心血管功能障碍治疗中无法得出哪种药物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是最好的。
推荐意见 8 :充分补液后仍无法达到目标血压时可以选择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是治疗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常用的正性肌力药物。
3.5 机械方法改善心功能
如果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不能恢复足够的组织器官灌注,就需要考虑使用辅助循环装置。在ROSC 后 24~48 h 心功能障碍最为严重,此时机械方法辅助循环对循环系统可起到支持作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作为 ROSC 后改善心功能的一种手段;其他一些方法还包括经皮心肺分流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及经胸心室辅助装置等 。但在 ROSC 之后启动这些心血管支持性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意见 9 :如果扩容、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治疗仍不能恢复足够的器官灌注,可以考虑使用机械辅助循环装置。
3.6 ECMO 在 CA 患者中的应用
ECMO 是通过泵(其作用类似人工心脏)将静脉血液从体内引至体外,经膜式氧合器(其作用类似人工肺,简称膜肺)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成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之后再将血回输入体内,可用于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使其得以充分休息,从而为原发病的诊治争取时间。ECMO 是一项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它可以对各种原因引起CA、急性严重心功能衰竭、急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以及各种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患者进行暂时代替支持,为危重症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ECMO 能够提高 CA 患者的 存 活 出 院 率。所 以 体 外 辅 助 心 肺 复 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已经成为 ECMO 循环辅助的一个主要临床适应证。中国 2018《成人体外膜氧合
循环辅助专家共识》推荐,院内 CA 患者,常规 CPR 抢救持续 10 min 仍未恢复自主循环,且无 ECMO 禁忌证时,应立即启动 ECPR 辅助治疗 。
CA 患者 ROSC 后存在心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 CS,如果经过积极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呼吸机支持等治疗仍不能纠正 CS,建议尽早启动 ECMO 辅助支持治疗。虽然还没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出难治性 CS 患者启动ECMO 辅助治疗的合适时机,但已有研究表明大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的 CS 患者预后更差。
推荐意见 10 :院内 CA 患者,常规 CPR 抢救持续 10min 仍未恢复自主循环,且无 ECMO 禁忌证时,立即启动ECPR 辅助治疗。CA 患者 ROSC 后出现难治性 CS 状态时,建议尽早开始 ECMO 辅助治疗。
TTM 期间低温本身对心肌功能和收缩力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当核心温度降至 35.5℃以下时,会引发窦性心动过缓,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心率也逐渐降低。尽管存在着个体差异,在 TTM 低温治疗期间心率可降至 45~55 次 /min,甚至有 13%的接受诱导低温治疗的患者心率低于 40 次 /min。一项针对 234 例持续休克的院外CA 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在 33℃低温治疗期间,有心动过缓(<50 次 /min)的患者 180 d 病死率为 17%,而无心动过缓的患者病死率为 38%(P<0.01)。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 TTM 期间心动过缓与良好结局存在关联 。相反,尝试加快心率,特别是通过右心室起搏增加心率,都将通过减少心动周期的舒张期时间而进一步损害心脏灌注和心脏的舒张功能。所以, TTM 期间心动过缓可被看作是短期有利结局的早期标志,而不是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时的典型心律失常。如果平均动脉压、乳酸清除率和尿量等指标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心动过缓(即使 <40 次 /min)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先不予治疗。
低温治疗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心率 ;如果心率可以随温度的降低而进一步降低,大多数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和左心室功能将得到改善,但也可能出现轻度的舒张功能障碍。由于低温治疗导致的心率降低,心排血量通常在 32~34℃的低温治疗期间减少25%~40% ;然而,与此同时患者代谢率和代谢需求也下降相同或更大的百分比(每摄氏度 7%~10%, 32℃时为
35%~50%),最终的供需平衡得以保持或改善。低温治疗期间,血压将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低温能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激活心房利尿钠肽、降低抗利尿激素和肾脏的抗利尿激素受体水平以及肾小管功能障碍而引起“冷利尿”,导致低血容量。所以, TTM 期间应当关注尿量变化,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平衡。
推荐意见 11 :ROSC 后仍然昏迷的患者,建议尽早开始 TTM。TTM 期间,心动过缓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平均动脉压、乳酸清除率和尿量等指标保持稳定,不建议尝试加快心率 ;心排血量虽然可能下降,但全身代谢需求也下降了相同或更大的百分比,最终的供需平衡是供大于求 ;应当关注尿量变化,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CA-ROSC 后循环管理流程见图 1。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功能障碍,心肌,患者,平均,复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