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活动中的风险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规范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有效防范和管控内部运营风险,组织制定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但是,如何加强质量控制和完善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内部控制实施步骤
一是管理资料控制。按照“内控调研资料清单”要求,收集完整的相关资料,形成对医院管理现状的初步了解,查找薄弱环节,确定重点调研方向,严格复核内部控制目录和医院的资料清单。
二是调研访谈控制。调研访谈是全面了解医院管理情况的最有效方法。调研访谈质量控制主要是做好《调研访谈记录》,内容包括:部门或岗位职责、管理岗位的重点内容、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等。同时,严格按照医院内部控制质量的要求,对《调研访谈记录》进行全面审核。
三是调研报告控制。实施人员需要设计医院的管理流程,并对整个流程进行详细描述,对缺失的医院管理进行流程再造,提出医院整体内部控制管理建议,编制《内控调研报告》,并进行审核修改。
二、医院风险点的控制
一是风险点的查找控制。《内控调研报告》完成后,要根据管理流程图列出的各个控制节点和职责查找风险点,将全部管理流程查找完毕后,汇总形成《风险清单》。
二是风险应对策略控制。内控实施人员针对确认的风险点,测算“风险发生概率”,确认“风险危害程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针对相关资料进行质量审核,通过《内控手册》进行控制实施,《内控手册》编制完成后,进行内控实施。
三、公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面临的困难
一是缺乏内部控制实施细则。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风险评估、单位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评价与监督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在很多环节和流程上不够细致,缺乏操作性。只解决了“有没有”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没有解决内部控制“好不好”的问题。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控制防范和管控风险的目的,需要从管理部门和医院两个层面,进一步研究制定内部控制的实施细则。
二是缺乏内控风险评价标准。目前,财政部没有制定“内控风险评价标准”,2016年6月24日下发的《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但没有解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适应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需要。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针对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由内部审计部门或确定的牵头部门开展,可以自行组织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已提供内部控制建设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不得同时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服务。
在制定《内控风险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内控制度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可行的检查规划,表扬先进,通报落后,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持续前行,逐步达到防范和管控风险的目的。
三是缺乏内部控制的专业人才。内部控制是转变公立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重要工具,内部控制建设的专业性极强。但是,目前内控专业人才稀缺,同时,医院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医院内控质量不好,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进而保证内控建设质量,切实达到防范和管控风险的目的。
四、内部控制是强化预算管理最有效的手段
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只有镶嵌到内部控制中才能够实现,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到预算执行全过程,预算的执行风险控制就是医院是否存在全面预算管理。目前,公立医院开展预算控制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楚从哪里开始,如何执行,在哪里执行,缺乏整体的内控设计。公立医院应把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医院运营活动中的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管控,作为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制度,来抓紧、抓好,只有坚持预算管理为核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公立医院的经济内控和医院的整体内控是一致的,需要先梳理好业务事项,才能做好内控。
总之,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范是密切结合的,需要加大对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