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健世界
高水平血清Lp(a)浓度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其致动脉硬化和抗纤溶作用有关,而且可能与其降低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有关。
是一种特殊独立的血浆脂蛋白,是1963年挪威遗传学家Berg在研究低密度脂蛋白的遗传变异时发现的。
由于Lp(a)和PLG结构上的同源性,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干预纤溶过程:可竞争性抑制PLG激活,干扰PLG与受体的结合,并抑制血小板血栓的溶解;
可竞争性地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PLG的结合,干扰血栓栓子表面纤溶酶原的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利于血栓形成;
Lp(a)可干扰纤溶酶原与链激酶的结合,从而抑制了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也就抑制了纤溶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栓塞的发生。
Lp(a)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有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发现其血浆中Lp(a)浓度均升高。因此认为Lp(a)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可能不同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是Lp(a)增强了ICAM-1的mRNA的表达以及ICAM-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促进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性及向血管内皮的转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和炎性心血管疾病两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此外,高水平血清Lp(a)浓度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其致动脉硬化和抗纤溶作用有关,而且可能与其降低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有关。
LP(a)测定早期检测血浆LP(a)多采用电泳法,由于方法灵敏度差,主要用于定性检测。
LP(a)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免疫浊度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免疫扩散法(RID)。其中免疫透射比浊法的使用最为广泛。
LP(a)参考值因地区、种属和检测方法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LP(a)水平多呈偏态分布,其参考值<200~300mg/L,若高于此水平即为异常。LP(a)浓度的个体差异大,低者为不能检测(定性为阴性,定量测定为零),高者为显著高值(可达1000mg/L以上)。
目前一般认为300mg/L为临界水平,称>300mg/L以上为病理水平。
文章来源:医学检验圈by华通医疗,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72小时热文
赞
回复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给好友 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