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造假成为学术大佬!最终导致七人死亡,诺奖委员会秘书长也因此引咎辞职

2021
07/29

+
分享
评论
生物世界
A-
A+

这次事件,在科学史上的知名度虽不及 STAP ,却直接导致了 7 名患者的死亡!

撰文 | 我演戈多

来源 | 生物学霸


干细胞研究,是二十一世纪最火爆的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它也是学术丑闻最多的领域。


从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的胚胎干细胞造假丑闻,到日本小保方晴子的 STAP 事件,干细胞领域的造假,总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可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诺贝尔奖的诞生地——瑞典的一次造假丑闻。这次事件,在科学史上的知名度虽不及 STAP ,却直接导致了 7 名患者的死亡


魔法般的入职

 

2015 年 10 月 6 日,当时任诺贝尔奖委员会秘书长 Urban Lendahl 在斯德哥尔摩公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时,这位给予人类最杰出科学家赞誉的学者,可能不会料到自己将来会因为对另一名科学家的支持,而落到「引咎辞职」的地步。

 

Urban Lendahl在公布诺贝尔奖

 

2010 年,Urban 与瑞典著名的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KI )高层决定聘用保罗·马基亚里尼(Paolo Macchiarini)。那时,欧洲学术圈都以为保罗这位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给卡罗林斯卡学院的领导层施加了什么魔法。


由于在意大利等国的黑历史,卡罗林斯卡学院在保罗应聘之初就收到了来自欧洲各国关于保罗的「黑料推荐信」。

 

这位计划在再生医学领域大展身手的学者,此前就有涉嫌伪造简历与科研数据的前科,同时也被曝无法处理好合作关系。

 

用丑闻爆发后瑞典最高行政法院院长 Sten Heckscher 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见过如此负面的推荐信」。可就算是这样糟糕的背景,依旧无法阻止卡罗林斯卡学院这所深度参与诺贝尔医学奖评选的学院雇佣保罗。

 

在当时,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实在是太诱人了。

 

保罗进入了卡罗林斯卡学院任教,并通过卡罗林斯卡学院施压如愿加入了卡罗林斯卡学院的附属医院,这也是保罗干细胞「神话」的开始。

 

保罗与他的人造气管,图片来源:BBC

 

在来到瑞典之前,保罗在英国、俄国与意大利进行过几次尝试性试验。他与团队通过在捐赠的气管上附着骨髓细胞来治疗患者的肺部病变。治疗的疗效已不可考,但其中几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人世。

 

真正让保罗的人生走向巅峰的,是一位名叫马里亚姆·拜恩(Andemariam Beyene)的在读博士生。


人造气管的「奇迹」

 

时年 36 岁的拜恩来自冰岛,是一位大龄博士。

 

2009 年时候,他被确诊患上一种罕见的气管肿瘤。这种肿瘤会慢慢压迫气管,最终使患者窒息而亡。在化疗与其他疗法失败后,他听说卡罗林斯卡学院有一种人造气管能够挽救他的性命。

 

这种人造气管的发明人正是保罗。来自于逝者捐赠的气管无法满足保罗的野心,保罗因此开发了更加易得的塑料人造气管支架。通过在支架上「种植」干细胞,保罗希望让这些塑料具备正常气管的生理功能

 

当看到拜恩情况时,他知道,自己功成名就的机会来了。为此,保罗开始编织起一张由谎言组成的大网

 

为了让拜恩加入自己的临床研究,他将自己的人造气管粉饰成拜恩唯一的机会,并向同僚声称拜恩气管中的肿瘤已经有一个高尔夫球的大小,如果不移除自身的天然气管并使用人造气管,拜恩的生命危殆旦夕。同时,保罗还给外界营造出一种「同情治疗」的假象。

 

因为这些谎言,拜恩和合作者听从保罗的安排,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人造器官移植。尽管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拜恩的病情并没有保罗所说的那么严重,但他们还是在保罗的指示下切除了原生气管,并将那段致命的塑料装入了患者的身体。


保罗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

 

几个月后,拜恩的案例就被刊登在了《柳叶刀》之上。论文结果显示,拜恩在接受人造气管移植后的肺部功能出现了显著的改善,几乎没有患病的迹象,且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副作用。

 

患者几乎有了一条正常的气管」这个结论,向所有人宣告着保罗团队完成了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壮举。


纽约时报对保罗研究的报道

 

随后,就是铺天盖地的媒体曝光。在纽约时报采访时,拜恩对记者说:


生命比以前美好多了。

 

「人造器官」,在保罗手中成为了现实。

 

「实验」

 

拜恩的奇迹就像是一个「金字招牌」,帮助保罗募集到了更多的「志愿者」。

 

第二例、第三例……

 

很快,接受人造气管移植的患者就来到了九人。尽管拜恩安稳活过了两年,但一半以上的受试者在三个月之内去世,因此,业内也不少开始专家批评保罗的试验,甚至质疑保罗数据的真实性。期间,保罗还因为医德问题在意大利被捕,但卡罗林斯卡学院就像着了魔一般,拼命维护保罗,一度通过官方渠道发文洗白对保罗的指控。


卡罗林斯卡学院对保罗的洗白公告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位名叫 Bosse Lindquist 的瑞典记者受邀参与保罗试验的拍摄,以为保罗造势。但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的一个镜头中出现了拜恩的支气管镜检结果,而这个结果,并没有保罗《柳叶刀》中描述的那么完美。

 

这条气管中出现了大量的疤痕组织阻塞了气管,在气管的末端,甚至有一个敞开的大洞。这与论文中「几乎正常的气管」相去甚远


受害者名单,图片来源:BBC

 

拜恩在接受移植的两年半后离开人世,而另外 8 名接受保罗手术的病人中有 6 名也相继死亡,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因为较早移除人造气管得以幸存。

 

Bosse 也慢慢发现,那些对保罗的指控并非毫无根据。

 

经历了几个月的拍摄与调查,Bosse 在瑞典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实验》(The Experiments),揭露了保罗的罪行。

 

纪录片的名字,暗指保罗将人当成小白鼠进行危险且证据支撑的科学研究

 

纪录片很快在瑞典这个小国疯传。据统计,当时至少有 15% 的瑞典国民观看了这个纪录片,卡罗林斯卡学院也再也无法平息民愤。


真相大白

 

Bosse 在纪录片中揭露,保罗不仅在自己多篇顶刊研究中捏造数据与提供欺骗性的图片,其团队在 2011 年给拜恩进行临床试验之前,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大型动物

 

这意味着,在保罗手中扮演「小白鼠」的,是活生生的人!

 

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九名接受移植的患者中,有七名离开了我们。

 

不仅人造气管的有效性存疑,其安全性上的风险则直接加速了患者的死亡。尸检结果显示,植入拜恩体内的塑料不但没有起到气管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肺部感染,是导致拜恩死亡直接原因之一。

 

在排山倒海的民意面前,卡罗林斯卡学院不得不请求瑞典当局介入调查。调查组不仅确认了保罗在论文与医学试验伦理申请中存在造假行为,其个人简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从保罗应聘开始就给他提供庇护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高层也得到了追责。

 

诺贝尔奖委员会秘书长 Urban Lendahl 与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卡罗林斯卡学院副校长 Anders Hamsten,因为参与保罗的招聘及「洗白」保罗引咎辞职。


保罗被控过失杀人,却因为所救治的病人本身就病入膏肓而免受重罚,仅被意大利法庭判处十六个月的监禁。2020 年,保罗再次被控伤害罪。

 

现在看来,伪造简历、伙同多人捏造临床试验数据是很容易被识破的骗局,卡罗林斯卡学院高层对保罗的包庇也显得不可理喻。但保罗,依旧用这些看似拙劣的谎言一步步成长为学术巨咖,并给多名患者及患者家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我们至今无法知道保罗所拥有的魔力是什么。

 

或许,对名与利的贪婪,不仅是保罗犯下罪行的重要动机,也正是他用来蒙蔽卡罗林斯卡学院高层的魔法工具。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016.20533

2.https://www.bbc.co.uk/news/magazine-37311038

3.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17/11/07/how-trachea-transplanters-tricked-andemariam-beyene-to-sacrifice-himself-for-a-lancet-paper/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诺贝尔奖,干细胞,学术,死亡,气管,患者,论文,数据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