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解读】高鸿教授解读《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小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镇静的效果比较》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最复杂的消化道内窥镜手术之一,通常在深度镇静或全身麻醉下完成,然而最佳的ERCP麻醉方案仍不清楚。丙泊酚联合一种短效阿片类药物经常应用,但这种组合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和循环抑制。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ERCP麻醉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艾司氯胺酮通过非竞争性抑制NMDA受体提供较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具有轻度兴奋循环和呼吸抑制轻的特点,推测艾司氯胺酮可代替阿片类药物联合丙泊酚用于ERCP麻醉。
本文作者开展此项研究旨在评估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在ERCP中联合丙泊酚深度镇静的疗效及安全性,为ERCP麻醉提供更优方案。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对照
研究人群
年龄在18岁或以上的计划进行择期ERCP,且能够提供知情同意的患者具有入组资格。存在对计划用药过敏、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病史、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精神疾病、慢性疼痛、怀孕、癫痫发作、颅内压升高、药物滥用、使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患者需排除。
干预方式: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1)对照组(A组):丙泊酚TCI+阿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
(2)试验组(E组):丙泊酚TCI+艾司氯胺酮进行镇静镇痛。
除了镇静医师,其他所有参与人员(患者、内窥镜医师/护士、独立研究者)对于分组不知情。
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进行镇静,当效应室浓度(Ce)达到1.5 μg/ml时,E组给150 μg/kg艾司氯胺酮,A组给2.0 μg/kg阿芬太尼。
给药2分钟后,用MOAA/S量表进行评分,目标为2分。若评分>2分,则丙泊酚TCI靶控血浆浓度(Cpt)加至2.5 μg/ml;若评分<1分或气道阻塞,停止靶控输注丙泊酚。手术开始的目标Ce为2.5 μg/ml,此时再次评估MOAA/S评分,若评分为1分,则以0.5 μg/ml的幅度逐渐降低Cpt,若评分>2分,则靶控血浆浓度每3分钟增加0.5 μg/ml。每增加0.5 μg/ml丙泊酚,则增加50 μg/kg的艾司氯胺酮或1 μg/kg的阿芬太尼。艾司氯胺酮的最大剂量是500 μg/kg,阿芬太尼的最大剂量是7.5 μg/kg。
结局指标
(1)主要结局指标:达到目标镇静效果(MOAA/S=2)的丙泊酚总剂量。
(2)次要结局指标:苏醒时间、出院时间、患者和内窥镜医生对镇静剂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呼吸和心血管不良反应、拟交感神经不良反应、恶心和呕吐等)。
1)基线分析
表1 患者特征及基线值
2)结局评价
2.1 E组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少于A组。E组患者的丙泊酚剂量8.3 mg/kg/h (IQR 6.2~10)明显少于A组患者10.5 mg/kg/h (IQR 7.9~12.5),(P<0.001);E组患者接受艾司氯胺酮0.26 mg/kg(IQR 0.21~0.33), A组患者接受阿芬太尼5.4 μg/kg(IQR 4.4~6.7)。
2.2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E组的中位苏醒时间为69 min(IQR 66~70.3), A组为69 min(IQR 63~72) ,(P=0.8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内窥镜医生满意度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中位数为100 (IQR 80~100),P=0.812;两组患者推荐该镇静方案的比例也没有显著差异(E组94%,A组97.5%,P=0.33);两组内窥镜医师满意度中位数为5(IQR 4~5),P=0.199。
表2 测定结果
3)安全性评价
两组间心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两组均无患者安全损害或意外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当天出院。艾司氯胺酮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E组:10次,A组:17次,P=0.08)。
表3 整个过程中整个组镇静相关不良事件数
相比阿芬太尼,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可显著降低行ERCP患者(ASAⅠ~Ⅱ级)的丙泊酚总剂量,两组在苏醒时间、内窥镜医师和患者满意度、心肺不良反应发生率、拟交感神经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艾司氯胺酮组患者的血压明显高于阿芬太尼组患者,这可能使老年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受益。
本研究仅选取ASA分级I~III的患者,且实际招募III级的患者很少,大多为I~II级,高危人群比例不足,而艾司氯胺酮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获益可能更明显。
本研究显示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AUC值有显著差异,艾司氯胺酮组的压力均较高,且艾司氯胺酮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很可能由于样本量不够大,导致检验效能不足。
难以定义艾司氯胺酮和阿芬太尼的等效镇痛剂量,这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此研究是荷兰学者开展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艾司氯胺酮和阿芬太尼用于ERCP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选取丙泊酚总剂量作为主要指标,并取得阳性结果。此外,研究显示低剂量的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并未延长苏醒时间,也未增加拟交感神经不良反应发生率。作者此前推测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能够在稳定循环方面有优势,结果显示虽然艾司氯胺酮组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但低血压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可能是样本量不足导致。
本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ERCP麻醉方案,这种方案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可以和阿片类药物方案媲美,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此外,本研究还提供了一种安全应用艾司氯胺酮的使用方法,证实了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可以明显降低拟交感神经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对于临床工作者正确使用艾司氯胺酮具有指导意义。
扩大手术类型,探索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其它内镜检查或短小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取ASA分级更高的患者,包括老年患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这类患者可能更受益于艾司氯胺酮;
考虑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可考虑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