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言片语,可挽沉疴——读前贤医案一则有感
做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或是师从老先生学中医的学子们,学中医之初便被学长和老师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经典!即便是医圣张仲景也是通过深究《内经》《难经》,并身体力行,成就了另一经典《伤寒论》。
那么为什么要学经典呢?经典其实主要讲的是战略理论。学习经典的目的在于学习其思维方法,并推而广之,用于灵活解决特殊情况下的复杂问题。
初上临床,觉得经典如《伤寒论》中的理论和方子,用于治病确实效果不错。但像《内经》《难经》里则多是理论指导条文,不能直接治病,因此多有轻视。但随着临床阅历增加,遇到的疑难病例越来越多,越发觉得经典的重要。
下面通过前贤的一则医案感受一下经典的作用。
这是长春中医学院严玉林老师一则针灸治疗胃扭转的案例,读来很有感悟,现抄录于下:
余于1977年5月,曾治一胃扭转患者。该患者姓赵,患病旬余。自称:二月前因食牛肉致腹部剧痛,并向背部放散、呕吐,随即虚脱。后经钡餐透视拍片,诊为胃扭转。
当地医院建议作手术时,因疼痛略有好转,不愿手术,改由某医院施保守疗法。先后用针刺、理疗与中药治疗,经治四十余日,未明显好转,遂来此求治。
余查体,见其体丰,面微黄,脉沉紧滑,舌质红,薄白苔,舌体胖大有齿痕,上腹部压痛(+)。钡餐透视及X片所见:心肺、食道正常,胃呈虾状,大弯侧在上,小弯侧在下,球向下,排空过速。临床诊断为:慢性胃扭转。
余因思:胃扭转系腹部外科手术适应症,此症国内外均不多见,进行非手术治疗尤为少见。而该患者已经四十余日保守治疗,常用耳部及腹部穴位几已试遍而罔效,今复来此求治于针灸,故道岂可复取?而另辟蹊径则谈何容易!
苦思中,《甲乙经》中“络满经虚,灸阴刺阳”一语忽呈脑际。细玩味,所谓“络满经虚”,非此而何?经络者,表里也,脏腑也,阴阳也。此“络满经虚”,乃指里虚外实证或脏虚腑实证。而此例胃扭转正属胃腑实而脾脏虚,治宜“灸阴剌阳”。
此语一恬,茅塞顿开,法定然后方乃可出。
艾灸可选阴经之关元与三阴交:灸关元以温煦丹田,培补元气;灸三阴交以温脾经,振脾阳。
刺阳经之穴选孰为当?忽忆刘冠军教授与余闲聊中道及伊尝治一严重胃痉挛患者,在百治不效、诸医束手时,一针“筋缩”则效如桴鼓。筋缩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古籍皆称筋缩穴主“心痛”,按现代各种性质之胃痛均属古代“心痛”范围,故穴之名“筋缩”,或乃可使诸筋收缩故耶?胃之平滑肌,古人或称“筋”,故针之能作用于胃耳。思及此,乃定筋缩穴为刺阳经之主穴。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言无虚。当余灸罢关元、三阴交,进针筋缩穴,患者口称针感十分强烈,并向胃部扩散。片刻,即觉胃在抽动、挛缩。此种感觉为以前所无有。余以为此种抽动、挛缩感,或系胃在复位中之感觉。
如此针灸十次,患者已无任何不适之感;针灸二十次后钡透拍片,结果胃呈瀑布型,大弯侧在下,小弯侧在上,各种理化指数均已正常,胃扭转已告痊愈。岂非《灵枢经》“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不谬乎!
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赵鹏程
赵鹏程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三十年,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事肿瘤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副主任中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火针委员会委员。
擅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深入探讨疾病病因病机,采用内服中药联合中药外敷、针刺、艾灸等手段综合治疗急慢性甲状腺炎、甲亢、甲状腺癌等病引起的甲状腺肿及脂肪瘤、乳腺增生、肺结节等病。并在临床针药配合,治疗化疗后副反应如骨髓抑制、化疗后发热、胃肠道反应、头晕、乏力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在中医外治治疗癌性胸腹水、心包积液、不全肠梗阻、便秘、腹泻及靶向药治疗引起的瘙痒、皮疹等方面有一定心得。并针对癌痛及风湿关节痛采用内服活血通络中药加浮针松解并中药外敷综合治疗,临床疗效突出。并对中医治疗内科杂病如心脑血管病,胃肠病,急慢性咳喘,关节病,水肿病等有丰富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