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期我介绍了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普?》
以及
《医生做科普的好处》
,这一期我讲一下具体战略。目 录
1、要在一个领域深耕
2、成体系的科普更有意义
3、医生的生态系统
4、如何才能坚持下去
5、找到属于你的正反馈
6、如何完成最初的积累
一开始做科普,总会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写了一篇科普,突然一夜成名、人尽皆知。确实有这样的人,但那个人不是你。人家有资本的介入和团队的支持。就算写了一篇爆款文章,制作了一个十几万点击量的视频,一夜成名,但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也很快会被遗忘。大部分人做科普,都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有一点小小的成就。???????? 要做,就要做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在一个领域里深耕
我们常说: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要分散风险。那为啥在科普上就要深耕呢?因为每次转换方向都会消耗精力,而精力是宝贵而有限的资源。先说分散风险,说的是博弈,也就是赌博。比如我们抛硬币,只抛一次,就有一半的可能猜错。如果猜1000次,那就比较稳定的概率,其中一半是正面。我们会有一个稳定的收益,不至于说都损失。对于重大的决策,是需要求稳的,因为如果博弈失败,我们承受不起损失。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能都这么处理,因为每次博弈,都会消耗精力,而且成功的谋略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博弈1000次,最后的成功概率可能会远远低于50%。不如就一次博弈,好好谋划,因为好的谋略会增加成功的概率。???????? 成体系的科普更有意义
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捆就很难掰断。这就是体系的价值。伤口的知识体系包括:
急救-上药-敷料-包扎-碰水-换药-感染-手术-色素-防疤-祛疤等等。每个环节又有很多细节,是一个完整复杂的树状知识系统。
作为一个专家,如果只能对其中一两点比较专业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医生追求自己的特色,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必须先有基础,才能谈得上特色。如果一个医生连“伤口为什么要包扎起来,不敞开透气?”这个问题都解释不清楚,病人还怎么相信他能治得好疤痕增生呢????????? 医生的生态系统:临床生态系统、科研生态系统、科普生态系统
肯德基肯定不是最好吃的炸鸡,但却是最成功的炸鸡,成功的秘诀在于形成炸鸡产业的生态系统。从广告宣传到仓储运输,从服务质量到产品口味,无论在哪里,大家吃到的肯德基,都是有质量保证的。也许口味能被模仿和超越,但这种生态系统,是别的炸鸡不能复制的。
医生也是一样,最有名的医生,不一定就是医术最高的医生。医生在医院的生态系统:就像鱼和水,鱼脱离了水,再强大也只能等死,因为不可持续。稍微解释一下:首先是医生医术高 -- 这样医院名气就大 -- 医院有资金购置更多药品、仪器、设备,增设新病区 -- 医院招募更多有能力的医生,吸引更多患者来就诊 -- 医生的总体经验更丰富,医术更高,
这样的循环,赖以生存又互相成就。???????? 科研生态系统: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普生态系统,适合自己的,才能可持续发展。然后我会根据病人的反馈,提炼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书写的科普文章会更加出色,针对性更强。???????? 如何才能坚持下去?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带教老师和我聊天,说:“他当烧伤科医生的第二年就对烧伤这个学科没兴趣了。”我当时听了吓了一跳,想着自己不会是选错了专业吧?这个第二年就没意思的专业,我还准备干一辈子,这个事可是会要了命的啊。连忙问他:“老师,我觉得烧伤挺有意思的,为啥你会没兴趣呢?”他说:“我觉得换药和手术并不会给我带来快感,没有正反馈也就不会有兴趣。”所以,我当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保持兴趣,需要有反馈才行。

周星驰和张卫健的风格很像,都是属于无厘头的搞笑,但是张卫健为什么没有接班周星驰?
周星驰的
坚持来源于兴趣。就像喜剧之王里他扮演的人物,他真的是喜欢电影这门艺术。他从一线群众演员做起,通过不断地试错,观察表演以后观众的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来修正表演,不断循环,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无厘头”风格。
兴趣来源于正反馈。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大部分人都会有兴趣,能否坚持下来,还需要正反馈。周星驰也是一样的,如果他一辈子的表演都得不到认可,恐怕也很难坚持下来。反馈可以是观众的认可,同行的尊重,也可以是功名利禄。这些正反馈,给了周星驰不断前进的动力,没有正反馈的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
正反馈促进技能的积累。光有正反馈只能让你坚持下去,但不能让你提高水平。真正能让人进步的是基于正反馈的积累,也就是
总结
。我们的古人也说了相似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比如一个医生治疗了100个创面,应该总结一下,哪种方法愈合的快。因为每种方法最后都能让伤口愈合,如果他不总结,要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哪种方法好的话,可能需要10000个创面的经验积累,这样就算到了退休,都积累不到这样的病例数。而张卫健和周星驰,差的就是这一步,张卫健也有兴趣,也有正反馈,但是没有积累。为什么积累不了呢?并不是张卫健不努力,而是他的风格是模仿周星驰的。模仿别人,虽然可以很快掌握技术,但是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无法变化,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没有地基的楼房是搭不高的,任何技术都需要不断地升级迭代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无厘头久了,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一旦科技树的升级被锁死后,也就没办法继续红了。就像一个乐高积木是你自己搭起来的,你当然知道哪块零件放在哪里,怎么改装,如果是别人搭好给你的,你就没办法很了解这件玩具的具体结构了。他好像是一夜成名的,似乎没有什么反馈+积累的过程。其实,他成名之前当了好多年的柜台服务员,他在柜台上每天反复在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升级迭代自己的话术,通过不断地试错,观察顾客的反应和是否购买产品的结果,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话术体系。这可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事。也许风格别人可以模仿,但无法升级和变化。人人都能OMG,但是要用的恰到好处、用的真情流露,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节奏。 
???????? 找到属于你的正反馈
那么,作为一个医生,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正反馈呢?反馈可以是病人的感激、前辈的肯定、或者是经济收入。这其中,网络的流量变现可能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块,但是很遗憾,如果是抱着这个心思去做科普的话,恐怕会失望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医学科普之路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要做网红,可能一般的医生也没有这个天赋和时间,想要带货,身份又不合适。靠的还是日积月累地沉淀,慢慢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名气,才是正路。
好奇心是一个好的正反馈拿我从事的烧伤专业来说,烧伤这个专业在外科学里面是小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有什么未知的领域值得我们好奇的呢?比如我们都知道:深二度烧伤创面一般来说需要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这个事儿一天就会了。还有其他问题值得我们去钻研,比如:不用药会怎么样?用得过头了会怎么样?每次用多少量合适?多久换药一次比较好?和其他药合用会怎么样?用了以后要不要盖纱布?不盖纱布会怎么样?等等等等…… 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就谈不上变化和创新。
???????? 如何完成最初的积累?
作为年轻的医生,想要在科普上有所发展,应该提前准备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呢?表达能力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才能,我觉得不管做不做科普工作,都应该经常练习。甚至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来训练表达。我说一个自己的真实经历。2011年,我当科室住院总医生的时候,医院突然出了一个规定:科室每天要给来轮转的规培生早查房,7点开始,查半个小时。这是教学查房,主要不是了解病情,是传授知识。主任就对我说:既然你是住院总,那么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你吧。一个月23个工作日,我就把烧伤的知识分成23讲,从皮肤的结构开始,到疤痕的防治结束,每讲大概20分钟左右,每天看完病人以后和规培生上课。医院为了防止带教老师和规培学生耍流氓,专门安装了刷脸和刷指纹的机器,每天7点以前要按时打卡。因为住院总经常夜里急诊手术,第二天6点多就要起床真的是很煎熬的一件事,特别是寒冬腊月里,还要冒着风雪去打卡。不过我每天依然在刷脸的时候会微笑一下,显示出我的乐观主义精神。
扯远了,说回我当时查房的情景。我当时就是抱着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想法,更多是为了讲给自己听的,倾听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改进。
甚至有时候,哪怕规培生没有来,我自己也会对着空气讲课。知识这个东西很奇怪,有时候你自己能明白是一回事,真正说得清楚,并让别人能明白是另外一回事,就好像伤口到底能不能碰水?尽管很多病人会问,但其实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这样的日子,我坚持了一年,最后我要卸任住院总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问那个我带的规培生:“带教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其他科的老师们,都像我一样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吗?”他说:“老师,你的身体属于特别好的。其他科,一般都是好几个医生轮流来带教,而且很多时候都会临时取消,能像你一样坚持不懈的,我还没有遇到过。”
我当时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欺骗了,现在却很庆幸有这么一段经历,现在就算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体力了。年轻的医生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临床经验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而然地丰富起来。所以年轻的时候不着急,先写写论文、搞搞科研吧。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等到职称上去以后,很多一线的工作你就不会再从事了,也没有精力体力去弄了。而很多临床经验,只有亲自去做,反复地做,才能有所体会和感悟。我们科有一个天才的研究生,2016年的时候我和他一起管理一位重病人。危重烧伤病人管的好不好,主要是看一线医生的身体和毅力。这位研究生真正做到了不间断换药,只要换不死,就往死里换,没事就在病人身边溜达,看看哪里需要换一下。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创面刷上粉就会很快成痂?”他说:“那是由于粉末吸收了渗液,形成了微观上的许多小球体,表面积比一个平面增加了许多,空气流通后,就能迅速带走水分,创面就会干燥成痂。” 如果不是扎根一线,可能根本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更不要说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了。几年前,我们科需要一个高年资的医生去看常门诊,这样可以提高门诊病人的诊疗质量。大家当然都不想去了,我其实也不太愿意去,最后还是主任一锤定音:“郑礼,还是你去吧!”我在门诊每天要看50个以上的创面,坚持了3年多,很多创面可以连续观察到愈合。特别是病人的反馈,给了我很多帮助。药用的合不合适?效果好不好?会有什么不舒服?病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这些反馈,必须是亲自参与换药,而且是和病人熟悉了以后,才能体会到。正是这种高强度的经验积累,让我对创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1千个病人的经验和1万个病人的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正所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常门诊以前,我只是凭经验选择怎么用药,有了一定的经验以后,我选择用药的时候,会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什么现在要用这种药?怎么用?用多久?什么时候需要更换其他药物?为什么要换?不换会怎么样?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这些问题,心里都一清二楚。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大家要记住:
有些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最后都会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