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患者!化州市的医共体的励精图治之路
记者:马源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化州市隶属广东茂名,素有“中国化橘红之乡”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其狭长的地形,让当地170余万的人口在看病就医方面“吃了亏”。“从县医院到最远的乡镇,单车车程就长达两三个小时,再加上周边茂名、高州、廉江等‘医疗高地’的‘威胁’,2016年,夹在众医疗高地之间化州市,县域内住院率只有72%,成为了茂名市患者外流最多的县(市),医保资金流失金额更是一度高达3亿多……”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泽红如是说。
化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市总医院院长黄泽红
“当时的化州市人民医院说白了就是一个带有二甲头衔的乡镇卫生院,而且在医疗服务能力上,还不抵当时广东省内发展较好的乡镇卫生院。”与其他县市在医疗资源上的差距,让刚出任化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的黄泽红深吸了一口气,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下决心扭转局面。
针对性改善医疗能力
2018年,为改变县域医疗现状,广东省选取54家高水平三甲公立医院的57支队伍,“组团式”全覆盖帮扶57个县78家县级医院。黄泽红通过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和茂名市卫生健康局向南方医院发出了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的邀请,希望借助南方医院的力量为化州市培养和打造高水平专科技术团队,一场专属于化州市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开始了。
同年8月,黄泽红带着“升三甲”的发展目标,直接上门找到了南方医院副书记张广清,在将医院整体情况作了全面分析后,化州市医共体创新项“组团式”正式开启。
帮扶:帮的是根,扶的是本。“只有搞清楚医院需求,才能让帮扶行效在根本上。”黄泽红表示,而当时的化州,最大的痛点在于患者的外流。因此,我们分析了外流患者的疾病谱,有针对性的邀请南方医院选派专家。
两个月后,第一批帮扶专家组抵达,带队的CCU及心导管室护士长滕中华临床和管理经验都十分丰富,不久,化州市人民医院首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成功实施,标志着化州人民医院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2019年,化州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1.9%,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进入全省57家县级人民医院20强,9个专科进入全国县市品牌专科20强,相继成立肿瘤介入中心、粤西臭氧治疗中心、粤西骨科中心、呼吸睡眠中心,填补了化州乃至粤西多项技术空白,日均住院数增长率达140%,业务量增长位居全省第一。
将医疗模式做“精”
“家门口的南方医院”不再是巨幅海报上的夸张宣传,而是深入民心的真实存在。同年年底,张晟带队的第二批“常驻专家组”抵达,开启了化州市人民医院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了给南方医院专家组更大的发挥空间,黄泽红选择退出行政管理岗位,并以党委负责人的身份为医院建设保驾护航。
这一举动的背后,汇聚着无数改善当地医疗环境的良苦用心。2020年化州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从原来36个增加到118个,入径率>50%,完成率>70%;在病历书写方面,门诊病历合格率由原来的63%提高至95%,住院归档病历甲级病历合格率达96%。
“任何医院想要长远的发展下去,必须要不断的自谋出路。”黄泽红讲到,为响应“2030 健康中国“政策号召实施“医共体”建设,化州市人民医院在认清自身发展定位后,决心成立以化州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囊括3家县级公立医院、18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共体总医院。
医共体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关键抓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则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创造性举措。在化州,两者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020年5月21日,化州市医共体总医院顺利揭牌,黄泽红出任院长。在这个“省县镇村”四级医共体模式中——总医院为基层卫生院兜底,南方医院为总医院兜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康复在基层”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谈及当前形势下县域公立医院的定位和发展路线时,黄泽红的观点与院长张晟高度契合。他们认为,县域公立医院与省级、市级医院的定位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更应坚守公益性的大方向,全面贯彻“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医疗机构作为服务体系支撑”的新的医疗模式,尽量做得“精”一些,而非规模越大越好。
“如果县域医院盲目追求‘大’,可能会引发不正确的价值导向,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则违背了新一轮医改的初衷和方向,同时,强势的整合势必引起乡镇等下属医疗机构的各种抵触与不配合,此时医共体也将沦为一种没实际价值的形式。”黄泽红解释道,“县域医院一方面应该紧抓急危重症的诊疗和远程会诊;另一方面,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下属医疗机构的建设中,通过传授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推进肿瘤筛查和慢病管理等工作等等手段,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率,提升全民有效健康寿命,同时来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效益的提升。通过大病不出现来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打造急救“半小时生命圈”
目前,化州市人民医院利用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信息平台打造的“半小时生命圈”已将化州的急救现状从“病人等医生”扭转为“医生等病人”。并于2020年5月起,建设以江门紧急救援中心为中心,辐射全市的市级智慧急救平台做到了 。
该平台投入使用以来,重症创伤救治率已从2019年的78.87%提升到了如今的92.81%。同时,还将院内的部分抢救工作和准备工作前置,缩短抢救黄金时间,从发病到进手术室平均时间从246 min缩短到128 min。
化州市是一个不算富裕的小县市,分级诊疗的落地,对于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意义深远,是当地百姓一粒救命的“速效药”。对此,46岁两次患癌的李女士感触颇深,两年前女士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过去,像这类患者年龄较轻、对手术要求高,特别是追求微创效果的患者大都选择前往上海、北京等知名三甲医院治疗,交通不便,医疗花费也高。
而李女士不出县域,就享受到了全国顶级专家的治疗。黄胜超教授亲自指导手术,经过仔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和严密的术后管理,李女士很快就康复了。不仅如此,化州市人民医院还帮助李女士申请了大病补助,帮助其减轻了经济压力。
李女士不禁感慨:“如今的医疗政策是真正的帮助到了老百姓”
“每个县域医院都有各自的特点,其所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各不相同,应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阶段地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探索最适宜医院的具体发展模式。”黄泽红最后强调,化州市人民医院的基层就诊率之所以能高达82%正是得益于这一发展路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黄泽红表示,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化州市医卫人将会用坚定的决心和魄力的继续加强医共体建设,努力推动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未来可期!
医防融合,全面建设肿瘤早防早筛体系
“化州是肝炎的重灾区,慢性乙肝感染率高达10%,因此,肝癌发病率也居高不下。但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其首选筛查治疗地并不在人民医院,而是‘医疗高地’广州。可怕的是,这样一来,不仅‘耽搁’了患者的病程,而且还造成了筛查的‘缺位’。到了晚期,其五年生存率就不足10%了。”张晟如是说。
在南方医院党委书记朱宏牵线下,将骆抗先乙肝早防早治工作室放在了化州,并在同庆镇率先试点,启动了对乙肝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战略,力争让肝炎患者不要发展成肝癌。
2020年9月,随着朱宏书记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健康管理应用示范区放在化州,“甘露行动计划”在化州正式启动,力争在化州境内实现对肝癌,胃肠癌,肺癌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筛查和检测,通过早期干预力争降低全市肿瘤的整体发生率,同时提升早期肿瘤的诊出率,通过与南方医院等省级大医院专家的背书,针对每一名患者给予个性化定制的肿瘤治疗方案。
实施以来,化州胃肠道肿瘤患者得到极大回流,原本一年才能做不到10例的普外科,每个月都可以帮20-30名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并逐渐得到了全市老百姓的认可,医院职工也受惠其中。
陈小明(化名)是化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在一次医院组织的体检筛查中,被确诊为肺癌。在了解了医院的肿瘤整体治疗计划后,决定留在本院治疗。陈小明向记者吐露,在后面的治疗中自己越发感觉到这个决定的正确意义。
最终,通过肺部3D可视化重建,医院与南方医院胸外科,肿瘤科制定了整体治疗方案,并且由南方医院胸外科主任蔡开灿亲自手术,利用3d胸腔镜技术,肿瘤被完整的切除。
“因为发现的比较早,基本算原位癌,应该不需要再放化疗了。”蔡术后蔡开灿如是说。听到这个消息,陈小明医生激动的泣不成声,肺癌如果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而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高达80%。
黄泽红最后表示,相信未来,通过全市卫生院和人民医院的配合,在南方医院强大专家团队的带领下,通过信息化的建设,结合数字医疗的手段,将欠发达地区的医共体模式打造成功。
责任编辑:马源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