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排行榜揭榜!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整理编辑:富谷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前言
历时五年系统研究,全国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排行榜最终出炉,它在帮助准确把握所在区域公共健康体系的总体状况;协助定量明确特定体系与适宜标准之间的差距;并帮助前瞻分析体系的发展趋势和进步潜力;协助科学对接现实中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等方面卓有成效,能够助力健康治理能力高效提升。
7月18日,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健康治理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主办,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马鞍山长三角健康治理研究院协办的2021年“健康中国与公众健康”论坛暨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其区县和部分地市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13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刘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
走“适宜”道路,做强公共健康体系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郝模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健康中国的新征程——公共健康的时代性与紧迫性》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没有适宜的公共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要想把公共健康体系做到“强大”,必须走“适宜”道路,实现“强大”的过程也体现了追求卓越的过程,必然提升健康治理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是转变观念。要构建起强大的体系需要各方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需要清晰的概念。应在研究和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将“(广义)卫生”转变为“健康”,将“公共卫生”转变为“公共健康”,将“公共卫生体系”转变为“公共健康体系”。
二是明确路径。强大的体系必然要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健康优先导向的政策环境、科学精准把握公众需要、及时监测和控制健康风险因素、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健全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且有效力的管理体系和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三是突出重点。中国公共健康体系在10个代表性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中体系总体适宜程度排位第4。尤其是突发应急和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适宜程度均位列第一,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领域均列第二。但同时,我国的公共健康体系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均衡”,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领域间发展不均衡和要素间发展不均衡。
四是不断完善。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过程中已经展现了适宜公共健康体系的雏形,具体表现为遵循了科学的规律、形成了各方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一整套高效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整体取得了重大成果。在10个代表性国家中,每十万人口的累积确诊人数和死亡病例数都是最低的。结合课题组研究认为,我国的突发应急领域正逐步走向适宜,而这也提示我们如何实现“适宜”的机制已经基本完备。今后,如何将高效的机制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将是体系更加“强大”的关键。
五是政研协同。历经30余年的探索与积累,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中心实体运作、常态运行。在此基础上通过8年的系列系统研究,攻克了10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完成了3大理论创新和5大技术突破,打造了领域内独有的公共卫生体系动态信息大数据平台、体系发展战(策)略研制平台和重大问题(风险)预测预警三大平台。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主任郝模教授
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健康治理分会会长龚朝晖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包括2020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以及2019年度上海各区和苏浙皖各城市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这是课题组继2019年发布2017年度相关系统评价结果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龚朝晖表示,此排行榜旨在帮助准确把握所在区域公共健康体系的总体状况;协助定量明确特定体系与适宜标准之间的差距;并帮助前瞻分析体系的发展趋势和进步潜力;协助科学对接现实中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心还能提供专业精准的资政服务,协助有需求的地区把握关键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明确体系发展策略,助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健康治理分会 会长龚朝晖
首先是全国各省六领域榜单,排行结果显示(如下表1),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公共健康体系平均适宜程度评分为637.9分。其中,上海(792.9分)位列第1,北京(772.1分)、江苏(716.0分)、浙江(701.1分)与广东(695.0分)分列第2-5位。
上海、北京、浙江在传染病防制领域分列前3;江苏、北京、广东则在突发应急领域表现突出,占据前3位;在慢性病防制领域排名前3的是上海、台湾和北京,其中上海和北京在妇女保健领域也分列第1和第3,第2为江苏,在儿童保健领域分列前2,第3是浙江;而在精神健康领域,北京居于首位,台湾第2,上海则排名第3。可见,即使是位列第1的上海,也存在相对薄弱的领域,如突发应急领域仍有提升空间。
表1: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公共健康
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六领域现状榜
其次是全国各省资源配置榜单,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资源配置平均评分为399.4分,距离适宜标准仍有不小差距。其中,香港(685.6分)位列第1,澳门(564.4分)、北京(468.9分)、江苏(458.5分)与安徽(457.2分)分列第2-5位。香港、澳门在人力、财力、物力三类资源中均分列第1和第2;台湾在人力和物力资源中位列第3,财力资源排名第3的则是福建;信息资源适宜程度位列前2位的分别是上海和北京(表1-2)。
虽然上海6领域合计的适宜程度排名第1,但资源配置适宜程度仅位列第8位。例如,上海财力资源配置的适宜程度排名靠后。如果上海能够继续加大对公共健康的投入,则体系的适宜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
表2: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公共健康
体系适宜程度系列排行榜-体系资源配置现状榜
公共健康体系建设的N种思考
会上,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主任医师分别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新态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后对公共健康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思考》的演讲。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张瑜报告了《卓越公共健康体系的实现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金灿荣教授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张瑜
适宜公共健康体系资政服务签约
会议现场,同期举行了《追求卓越——构建适宜公共健康体系》新书发行仪式。中央党校出版集团总经理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崔宪涛、该书主编郝模共同启动发行,并向与会代表和相关单位赠书。该书是以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科研团队,协同11所高校、29家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汇聚100余位知名专家、200多名学术精英,在35年协同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历时5年多完成的系列系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和升华,也是“适宜公共健康体系”理论的高度凝练和系统阐述,更是对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明确回答。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险峰及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旭初则分别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了公共健康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为适宜公共健康体系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实际案例和探索启示。此外,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西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实验区签订了适宜公共健康体系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适宜体系建设路径和方法。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主编胡志教授
活动最后,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主编胡志教授做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大会将是我国公共健康发展史上一次从无到有、登峰造极、直面现实和未来的大会。
第一,背景极为特殊。大会恰逢党的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回应了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健康体系、实现公共健康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命题。
第二,理论实践意义重大。一是《追求卓越——构建适宜公共健康体系》新书的发布。汇聚10余所大学和30余家实践基地,历史五年之余,站在百余年公共卫生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适宜公共健康体系”理论;二是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长三角40个中心城市的公共健康体系适宜程度排行榜进行了发布,这是继医院排名、高校排名和临床学科排名之后,我国公共健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为各地在公共健康体系建设上明确优势和不足、寻找发展策略,推动地方政府公共健康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社会影响值得期待。本次会议的精彩报告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本次会议有来自政府部门、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和媒体的百余位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我相信大家参会时是向往是期望,带走的是收获是希望,会议产生的社会影响将会远远大于会议的本身。
问题与挑战需要面对,公共健康的理念需要强化、排行榜的影响与效果需要不断总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追求“适宜”、构建“强大”,实现公共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吕博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