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中,麻醉医生的角色从最初的无人提及,到被央视报道为“最可爱”的“插管突击队”,无论在新冠病人的临床诊治,还是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由“仁济麻醉科普”授权转载
面对疫情不必恐慌
“我们饰演的角色只是英雄们的缩影,真正应该被铭记的是在座(真正)的白衣天使。”演员冯文娟在《中国医生》电影首映礼上被采访时一度哽咽,她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位麻醉医生。
《中国医生》的上映让国人的视线再次被拉回那个严冬,在一个个坚韧、鲜活的白衣身影不辞辛劳、不分昼夜的卓绝奋斗下,武汉这座英雄城得以涅槃重生。疫情之中,麻醉医生的角色从最初的无人提及,到被央视报道为“最可爱”的“插管突击队”,无论在新冠病人的临床诊治,还是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抗疫第一线,麻醉医生具体做了些什么?
两个字——“保命”,他们常常变身为这样几种角色:
01
紧急通道“清道夫”
新冠病人常以呼吸困难、低氧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为主要特征,而呼吸道是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就像大楼里的消防逃生通道一样,一旦呼吸功能受损或气道因为炎性分泌物发生阻塞。
麻醉医生要对病人体内的“消防通道”进行疏通,也就是常说的气管插管技术——将一种特制的导管从口腔经声门置入气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以达到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改善病人氧合的目的。对于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一线麻醉医生来说,平日工作中,平均每人每月的插管总数高达上百例。
02
生命枢纽“开拓者”
这主要是为了得到连续动态的血压变化,给病人病情变化提供实时依据,尤其是对病情不稳定的新冠病人,麻醉医生会选择在病人四肢较为表浅的动脉穿刺(打针)置管,连接特定的监护数据线,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实时动态血压。
对部分心功能欠佳或者外周静脉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需要麻醉医生进行深静脉穿刺放置较为粗大的导管,方便输液的同时也为控制输液速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这两项血管穿刺技术在麻醉医生平时承接的手术病人中,平均5人,就有至少1人被使用到!
03
病情管理“监督员”
多数新冠重症病人往往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对于这类病人,麻醉医生在生命体征监测(监护仪、血气分析等)、支持治疗(呼吸机参数调节等)的策略制订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高流量吸氧、面罩通气等辅助通气技术都是麻醉医生的特有手段。
04
焦虑情绪“治愈师”
少许新冠重症病人在高强度的治疗以及封闭的监护室环境中,可能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麻醉医生在应用抗焦虑、镇静、镇痛药物经验方面有独特的发言权和特定的处方权。
05
应急处置“角斗士”
在急救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和抢救设备(除颤仪等)的使用上,麻醉医生具备丰富急抢救经验和更为专业的知识储备。
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疫情初期,麻醉医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这一称谓颇有当年抗日救亡国、视死若归的悲情。
主要是因为麻醉医生最擅长也最熟练的气管内插管技术,在操作时,需要充分暴露病人口咽,彻底将其呼吸道开放,也意味着插管者让自己置身于离新冠病毒最近,感染风险最高的境地,如此这般,确有几分“大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情,央视评论他们为“最可爱的人”,毫不为过!
可他们,却最默默无闻。
疫情发生后,麻醉界也掀起过关于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探讨,当然,抗疫救治工作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疫情的胜利得益于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味地争夺单学科的话语权或者追求其比例权重本身就有“自卑”之嫌,麻醉医生的“找寻”认同感之路任重道远。
当往事落下岁月的枷锁,回忆也蔓上时间的疮疤,焦土下血管还在滋养生长,仍有力量源源不绝,正如电影主题曲里所唱:“在心里手牵手,我们不怕跨越风雨中,谢谢你的坚守,扛起明天每一个等候,在心里手牵手,我们不怕为自己加油,感动点亮夜空,有你有我梦就不同。”是携手同前让我们不惧困难。
借此,致敬曾经为抗疫工作献出一份力的每位麻醉医生,致敬中国医生,致敬每一位抗疫英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