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定要这样划分吗?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一篇叫做“儿子穿裙子上学”的文章被疯狂转载。
对于小孩的性别教育、以及“男生到底应不应该穿裙子”这件事,网友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承认的一点是:如今的世界正朝着多元化发展。
男孩子穿裙子这件事,不触犯校规、不影响他人。
孩子做出了他的选择,并且他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因此,这个决定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也无权置喙。
许多年轻的家长都更懂得将孩子当作一个完整、和自己平等的人,而非是自己的所有物。
在合理的范围内,家长理应放松对孩子的管制,让孩子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创造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对于孩子大胆、新奇古怪的观点应该予以尊重,而非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否定、扼杀。
没有人比已经成年的我们更懂得严厉的父母会对小孩子带来什么了。
那么,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性别教育呢?
当我们看到他人抱着婴儿,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是男孩还是女孩?”
我们还经常假设,如果自己的孩子是男孩就把墙纸就刷成蓝色,给他买小汽车;
如果是女孩,墙纸就刷成粉色,给她买许多洋娃娃。
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潜意识对于性别的划分,在未来,这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真的一定要这样划分吗?
难道不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样子吗?
米歇尔·尤罗的女儿名为加比。
尤罗发现,加比才刚学会走路说话,就似乎对任何女孩子喜欢的东西都不感冒。
不仅如此,她女儿的性格还一点也不像尤罗,更像她丈夫。
因此,尤罗做了个决定。
她支持了加比的选择,按照加比的喜好来布置,尽最大努力让加比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想穿的衣服。
在加比7岁那年,发生了一个转折。
加比那时头发已经很短了。
一天,她问尤罗:“妈妈,为什么男孩可以剪寸头,女生却不可以呢?”
尤罗不知该如何回答她。
加比说得没错,她也有权选择自己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头发。
尤罗只能委婉地劝加比:“如果你的头发剃了,别人也许会因此而嘲笑你。”
而加比仍然坚持。
尤罗便带了加比去理发店。
尤罗回忆起那天:“她从来没那么开心过。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什么对她而言是最重要的:当我允许并支持她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时。”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我们的支持传达给孩子呢?
尤罗认为,作为成年人,应该学会去接受、包容、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跨越性别界限常被视为勇敢的表现。我不赞同这点,孩子不应该为了表达自己而变得勇敢。真正应该做的是,我们作为父母,站在孩子的前面,替他们抵挡任何的嘲笑,让他们不需勇敢起来也能表达自己。这是作为父母的责任。”尤罗道。
这就意味着,在孩子挑战性别刻板印象时,我们要公开地支持他们。
比如,尤罗带加比去迪士尼乐园,一个工作人员问尤罗:“她是你的小公主吗?”
尤罗答:“不是,并且她也不是公主”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小孩不受性别的天生影响。
我们应该仔细思考的是,作为父母,应该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去适应社会准则。
尤罗在带女儿逛男生童装店的时候,经常看到在橱窗前驻足的小女孩最后被父母拉走。
父母经常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还小,应该由父母来替他们决定,等孩子大了,再由ta自己来抉择。”
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孩童时期是人的认知、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
孩童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而改变一个成年人却是很难的事情。
尤罗指出:“现实情况是,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会深深地留存在孩子的心里,犹如附骨之疽,伴随他们一生。”
这种刻板印象也可以归结为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尤罗认为,作为父母,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如果我们真的想发掘出孩子所有的可能性,那就不该让可能只局限在我们有限的认知中的可能。
作为成人,应该在与孩子之间的日常互动当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奥黛丽·梅森·海德,12岁。
她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陌生人也会不自觉地干涉他人的自由:“刚见面的人都会认为我是男孩子,或是不确定我到底是女孩还是男孩。”
奥黛丽的穿衣打扮别具一格:她穿一身西装、戴着蝴蝶结领带、脚上踩着双印着火烈鸟图案的袜子。
她用时尚、穿衣打扮的方式探索对于性别的界定。
“9岁前,只要有人误会我是个男孩,我都会自然地回答我是个女孩。”奥黛丽说,
“但是后来,我逐渐觉得这一切不对了起来。我没有变得越来越自信,反而越来越不自信。说我看上去是‘女生’我不会开心;被别人说成‘男生’我也不会觉得高兴。”
现在奥黛丽14岁了。她认为自己既不是别人眼中的男生,也不是女生,她只是她自己。
但是这种认知为她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扰。
“我还记得我第一天上学时,当时我在女洗手间里,有两个女生进来了说:‘有个男生在那儿。’我四处看了下,却没有找到除我以外的人,我才意识到她们是指我。我当时非常吃惊。因为过去我周围的人都非常理解我、支持我,但在新环境里,我感觉自己格格不入,非常难过。”
除了学校外,公共洗手间也是如此。
奥黛丽谈道:“经常有人会说诸如‘你为什么在这’、‘你走错了’之类的话,后来我就渐渐不敢去公共洗手间了。”
但是这样的经历没有让奥黛丽怀疑自我。
相反地,她更加坚定了。
奥黛丽意识到,对她而言,性别只是一个光谱。
关于性别、身份的认知是只关乎自己个人的事,这不应该由“他人会怎么样看你”而左右。
对奥黛丽来说,想方设法地找合适的洗手间、直面他人的态度都让她倍感压力。
“去女性洗手间一直对我来说都是感受糟糕的事。我经常需要朋友的陪同。尽管去残疾人洗手间不需要特定的性别,但我也没有感觉更好过一点。因为每次去厕所我都会意识到,没有专为两性定义之外的人使用的洗手间。洗手间也侧面印证了这个社会区分人的方式。”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面对像奥黛丽这样的人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奥黛丽认为,我们应当承认并不清楚他人的性别。
不知道他人的性别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吗?即便我们会有些不适,但是和胡乱揣测他人的性别,让对方不舒服相比,最好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不清楚,并尊重他人。
文章来源:TED
原标题:How to raise kids without rigid gender stereotypes
作者:Mary Halton
译者:Linda
校对:Luna
本文来自健康译栈,如若转载需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