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染病,疫苗技术现在同样还活跃在癌症领域。
自中国古代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开始,利用病原体“以毒攻毒”预防疾病的技术不断发展至今。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成功的从天花、霍乱等数不胜数的传染病中存活下来,又在这一次的新冠疫情中成为了控制疫情的头号功臣。除了传染病,疫苗技术现在同样还活跃在癌症领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可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但其实除了起到预防的作用,疫苗也是癌症治疗方面的重点研究对象。
癌症疫苗是一种最新的免疫治疗方式,如针对其他疾病的疫苗一样,癌症疫苗通过模拟癌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使免疫系统得以将癌细胞识别为异常细胞进行清理。然而实际应用要远比这个理论复杂。由于癌症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即使是同一个癌种,不同患者表现出的突变可能大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现有的免疫治疗都需要患者进行免疫诊断或者分子诊断确定癌症的分型以获得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但个性化定制疫苗意味着难以量产,不可避免地会使研发成本上升,所以一开始大部分癌症疫苗都寄期望于共享肿瘤抗原,包括了大众熟知的HER-2、MUC1等成熟靶点。其中一款名为GP2的疫苗在2020年年底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展示了2b期临床试验中,手术后HER2 / neu 3阳性乳腺癌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达100%,未来目标用于中至重度乳腺癌患者的术后治疗。与此同时,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针对PSA抗原的Prostvac在III期试验中对前列腺患者的生存期影响甚微,以致于提前终止了实验。这些靶点虽然是临床广泛认可的癌症抗原,但有些会在正常细胞上呈低水平表达。因此,针对它们开发的疫苗有可能会造成健康细胞的死亡,也有可能因为是身体本身具有的抗原而无法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
鉴于共享抗原的局限性,“个性化定制”的新抗原疫苗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点。新抗原是指肿瘤细胞在变异后表达的特异性抗原,不会在任何健康细胞中表达,也没有经过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因此不存在免疫耐受。十分有效的避免了上述的情况。MIT的Broad Institute与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一起进行I期临床的NeoVax就是一款新抗原疫苗。I期临床中的8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平均存活期已达四年,另一项处于Ib期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也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6.8个月。证明了新抗原疫苗技术对于多种癌症具备显著的控制蔓延抑制复发的效果。
中国的癌症疫苗近期也传来捷报,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并研发了一款个性化的杂交膜纳米疫苗。这一疫苗将大肠杆菌的细胞膜融入疫苗中,通过细菌的成分来刺激免疫系统,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另辟蹊径地解决了肿瘤抗原无法被免疫系统高效识别的问题。目前这一疫苗技术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地延长了存活时间并对肿瘤细胞的再攻击提供了长期的特异性保护,阻止癌症的复发。这一技术的突破为中国癌症疫苗的研制带来了曙光,同时,在全球癌症疫苗均处于起步期的时候为中国带来了跻身疫苗技术前列的机会。
文章来自:睿安管理咨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