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单上的病理诊断看什么?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汇总-骨和关节肿瘤部分

2021
07/11

+
分享
评论
e药安全
A-
A+

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汇总-骨和关节肿瘤部分

代谢性和营养不良性骨病

知识点1:成骨不全症的临床特点

成骨不全症又称为脆骨病,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胎儿多发性骨折,可死于子宫内;也可于出生后的婴儿期发病,由于反复骨折从而导致身材矮小、骨骼畸形。

知识点2:成骨不全症的病理改变

成骨不全症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最明显的骨骼异常时弥漫性骨质疏松,容易导致多发性新旧骨折形成,骨折处可见大量纤维性及软骨性骨痂

镜下改变

可见长骨松质骨小梁纤细、稀疏,矿化紊乱,骨细胞数量增加,使骨呈富细胞性,骨的胶原结构可以呈板层或编织状

知识点3:脆性骨质硬化症的临床特点

脆性骨质硬化症又称为大理石样骨病,其临床特点是骨质增生变硬,但质脆易导致骨折。

知识点4:脆性骨质硬化症的病理改变

脆性骨质硬化症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骨重量增加,质脆且易断碎;②剖面可见骨皮质增厚,松质骨小梁消失,髓腔狭窄或消失

镜下改变

①骨小梁增宽、粗大且不规则;②骨小梁间混杂大量软骨组织和编织骨;③髓腔造血细胞减少或消失,尚存的髓腔呈现明显的纤维化

知识点5: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生,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常见。可见于过度吸烟、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身材缩短,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病变以脊柱、盆骨、股骨颈最为严重。

知识点6: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改变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骨小梁间网孔增大

镜下改变

可见骨小梁减少、变小,排列疏松;骨松质密度下降;髓腔内脂肪组织增生

知识点7:畸形性骨炎的临床特点

畸形性骨炎多见于50-70岁人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常侵犯长骨和中轴骨,可单发,也可多发。临床上可见各部位骨骼呈特殊的畸形:颜面骨膨大,下肢骨呈弓形,驼背,脊柱腰段前凸畸形。X线检查可见早期为溶骨性病变,有骨内透光区,病变自骨的一端开始,产生V形分界线,皮质变薄,且骨质疏松、囊性变;晚期骨质增生,密度增加,皮质变宽,髓腔狭窄,骨小梁粗大,并且出现纵向粗条纹。

知识点8:畸形性骨炎的病理改变

畸形性骨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可见骨膜下肥厚,表面粗糙不规则,髓腔变硬

镜下改变

①骨破坏与异常骨质增生两者并存,板层骨黏合线增多,并且呈镶嵌排列,难以区分正常骨皮质或海绵质层次;②可以继发骨折、恶性变和骨性关节炎

知识点9:软骨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

软骨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为累及软骨内骨化的骨骼。具体表现为:软骨营养不良性侏儒,可见四肢短小、身材矮小、头颅增大、鼻梁塌陷、口唇增厚;②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见串珠样膨大;③躯干发育正常;④家族史有或无。

知识点10:软骨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

软骨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长骨骨干粗短,髓腔变窄,骨骺增粗;椎弓短,骨盆宽浅

镜下改变

骨骺生长板变薄,柱状软骨带缺如,软骨细胞成堆生长,钙化不良,并且形成宽大的骨小梁;骨外膜成骨增强,可呈现结节状外突

知识点11:肥大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特点

肥大性骨关节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病变。临床可见:①指(趾)末端杵状肥大,指甲变弯;②大关节肿大,疼痛并伴积液;③发生于肺和胸腔肿瘤或其他疾病者为其继发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

知识点12:肥大性骨关节病的病理改变

肥大性骨关节病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受累骨干增粗,表面粗糙不平;剖面见骨膜增生,晚期骨皮质增厚

镜下改变

早期可见骨外膜纤维性增生,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后可见增生的骨膜广泛性骨化,并且与骨皮质融合;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伴慢性炎细胞浸润;在韧带附着处,可见纤维软骨增生伴软骨内骨化

 

地方性氟中毒

知识点1: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特点

地方性氟中毒是同地理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地方病。临床上轻症氟中毒并无特殊的症状,有时可能出现牙的氟斑、主要见于中切牙(门牙)与尖牙(犬牙)的唇侧。而重症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感觉障碍,以脊椎及骨盆最易被侵犯;其次是胸痛,而颅骨、四肢出现症状较晚。由于脊椎骨质增生,可压迫脊神经而出现麻木,甚至出现截瘫。

知识点2:地方性氟中毒的病理改变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由于有新骨形成,因此骨可见大量、明显的白垩样、粗糙、不规则的改变,晚期可见松质骨,并呈骨皮质密度增高,呈现大理石样改变

镜下改变

可见骨质变硬,骨皮质肥厚,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使骨髓造血组织受到挤压。某些部位的哈佛管扩张,以靠近髓腔的骨皮质最为明显。其余的骨皮质呈外生骨疣状,尖端哈佛管大小正常,并可见大量发育良好的同心圆骨板和圆形哈佛管,呈新形成的哈佛管样表现

电镜检查氟中毒时,早期可见骨膜胶原纤维水肿及结晶物质沉着,说明胶原损坏严重,形成异常胶原,可能是骨周围组织发生钙化、骨化的原因

 

细菌性骨关节炎

知识点1: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化脓性关节炎多见于幼儿,多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呈单发或多发性。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运动受限。X线片示软骨下骨质大块破坏和死骨,可继发病理性脱位。

知识点2: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累及滑膜,病情较重的病例可累及关节软骨及关节囊;②滑膜充血肿胀,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镜下改变

①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或形成脓肿,滑膜细胞脱落,并有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附着;②病情较重的病例可发展为慢性,并伴肉芽组织形成

知识点3: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

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急性期发作时,患部剧痛、红肿,有压痛及活动障碍;慢性期,有肿胀、肥厚。X线片:急性者可见分散不规则斑点状边缘模糊的骨质破坏区,可见死骨(小片或长条状高密度致密影)、骨膜增生。慢性者可见骨破坏周围有广泛的增生硬化,死骨,骨内膜增生致髓腔变窄,严重者甚至闭塞、消失,骨密度明显增高。

知识点4: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

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早期干骺端病灶呈现红色胶冻样,后转变为灰黄色脓液、脓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化;②坏死的骨组织初期为白色,光泽减弱,但质地仍坚实,后期,死骨呈现灰黄或灰棕色,且质地稍松脆;③骨膜纤维性增厚,新骨形成,有包裹骨干的包壳形成,且厚薄不一,常有多数穿孔;④骨质表面粗糙,骨质增厚

镜下改变

①急性者,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可见死骨片;②慢性者,可见肉芽组织、纤维组织、死骨片和新生骨形成

知识点5:结核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结核性关节炎多为继发性,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男性稍多。多为单侧性,髋、踝关节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运动受限,严重时可见关节脱位、纤维性或骨性强直。X线片可见关节骨端的边缘虫蚀状或鼠咬状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关节上、下边缘大多对称受累。

知识点6:结核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滑膜

充血、水肿、肥厚粗糙,表面有纤维素附着

关节腔内

有由纤维蛋白凝块(经关节运动的模造)变成的大小不等、直径为0.2-1.5cm、表面光滑的灰白色瓜子样游离小体(关节鼠)

镜下改变

结核性关节炎可分为以渗出为主、增殖性病变为主或以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三者可同时存在于同一病灶中

知识点7:结核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

结核性骨髓炎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且不易找到原发灶。最常侵犯椎骨,其次为长骨的骨端,也可累及肋骨与四肢的短骨。

知识点8:结核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

结核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脊椎结核

5岁以内的儿童常有畸形,成人畸形程度较轻;可形成冷脓肿及瘘道

管状骨结核

多见股骨两端、胫骨上端,病变呈楔形干酪样坏死灶;一般发病部位局限,也可向骨髓腔、骨骺软骨及关节囊扩展

短骨结核

多见于腕骨和跟骨,局部形成梭形膨大,可有瘘管形成

镜下改变

可为以渗出为主(大量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渗出)、以增殖性病变为主(结核结节)或以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

 

第四节 非菌性关节炎

知识点1: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20-40岁女性,为慢性、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大多累及手、足小关节,多对称分布。慢性经过,病变加剧与缓解交替出现,关节区疼痛、僵硬及红肿,局部皮肤温热,常伴有全身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类风湿因子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X线片示受累关节尤其是掌指及近端指间关节的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

知识点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滑膜充血及水肿、增厚呈绒毛状,关节腔内可见游离小体

镜下改变

①滑膜血管扩张、充血及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炎症细胞呈弥漫性或在小静脉周围呈灶性浸润;②滑膜表层细胞明显增生、肥大(细胞及其核可具多形性,也可变性、坏死,可转化形成滑膜巨细胞);③慢性者,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多,弥漫分布或围绕小静脉形成淋巴样小结;④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绒毛状突起,表面衬以滑膜细胞;⑤含铁血黄素沉着

知识点3: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特点

强直性脊椎炎大多见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且男性较为多见,最早为骶髂关节受累,从下而上侵及脊椎骨的关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两侧骶髂关节疼痛或僵硬,腰椎活动受限。X线片常见先侵犯双侧骶髂关节,继而蔓延至腰椎和胸椎,早期关节边缘模糊、致密,中期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则关节间隙消失,最终骨性融合。

知识点4: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改变

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关节软骨可被炎性肉芽组织被覆,但是关节翳形成较轻,增生的纤维组织可呈软骨化生或骨化,导致骨性关节强直。相邻脊椎的外周呈骨性连合,外观可见竹节状

镜下改变

可见关节滑膜被覆细胞增生,间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炎细胞较少),纤维素渗出及沉着。炎性肉芽组织侵蚀关节软骨、韧带及关节囊,增生的纤维组织可呈现软骨化生或骨化,导致骨性关节强直

知识点5: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大约70%的银屑病患者合并有关节炎,即银屑病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30-50岁,无性别倾向。大多发生在皮肤病变较重者,病变大多累及指(趾)关节,且呈腊肠样肿胀,末端指间关节最常受累及。影像学检查可见孤立小关节破坏性缺损,指骨远端变细,近端凹陷增宽。

知识点6: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基本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关节及邻近骨质破坏较明显

镜下改变

患部关节呈慢性滑膜炎,但是炎细胞浸润较类风湿关节炎为轻,纤维化却出现较早。可见肉芽组织侵及软骨形成关节翳,破坏软骨及关节软骨下骨质

知识点7:变性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变性性关节病,又称为变性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多发于中年以上,女性较多。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可从单关节病变发展为多关节病变,此病好发于髋、膝、踝、颈椎、腰椎及手指等关节。临床上可表现为关节肥大、畸形、运动受限,不伴有全身症状。X线片示新骨形成、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硬化、关节下假囊肿形成及半脱臼。

知识点8:变性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变性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早期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软骨变黄变薄失去光泽并脱落,软骨下骨暴露呈“象牙质性变”;②边缘软骨膜增生形成软骨及骨性骨赘;③深部骨组织萎缩,骨质疏松,出现囊性损害;④滑膜可保持正常

镜下改变

①软骨基质变性(黏液样软化和异染性脱失,丧失其同质性,于垂直水平裂开),软骨细胞肿胀,溶解脱失,数量减少;②关节软骨边缘软骨膜过度增生;③滑膜无明显的炎症反应

知识点9: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小儿和青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剧痛与触痛,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受累关节表面皮肤会充血发热,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直与畸形。

知识点10: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急性期表现为轻度的滑膜炎;肉眼见滑膜充血水肿明显

镜下改变

滑膜被覆细胞增生肥大,部分脱落,其上有纤维蛋白被覆,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滑膜深层可见胶原纤维,呈纤维素样坏死,基质呈嗜碱性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瘢痕化

知识点11:损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损伤性关节炎为直接的机械性损伤造成的急、慢性关节病变,或长期关节劳损,以及姿势不正确或骨骼畸形造成的关节病变。

知识点12:损伤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损伤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关节各种结构的机械性损伤(如挫伤、撕脱和断裂),甚至关节脱位、骨折;②滑膜充血,关节腔可积液或积血,且产生游离小体

镜下改变

①组织对损伤的反应,如急性滑膜炎可见滑膜充血、少量白细胞浸润,关节腔内有或无渗出液;②长期反复的关节轻度损伤,会引起关节周围韧带、滑囊或腱鞘等的浆液渗出或钙化;③呈现变性性关节病的改变,滑膜可见低度或中度的慢性炎症变化

知识点13: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痛风性关节炎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中年男性多见,女性常见于绝经期后,足趾关节最常受累,其次为踝、手、腕、肘等关节,通常为单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突然剧痛,迅速出现红、肿、热、痛,持续几天到几周,经长短不等的间歇期后反复发作。X线片可见穿孔性缺损。

知识点14: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急性反复发作后关节软骨破坏,表面呈现地图状白色斑片;②关节边缘软骨及骨赘形成,关节肥大和畸形。少数按时关节纤维性、骨性强直

镜下改变

特征性的痛风肉芽肿由针状尿酸盐结晶与一些无定形蛋白性物质共同组成核心,周围绕以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多核巨细胞

 

骨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成骨性肿瘤

知识点1:骨瘤的临床特点

骨瘤为良性成骨性肿瘤,由分化成熟的板层状骨及编织骨构成。多见于11-30岁人群,好发于颅骨(特别是鼻窦)及颌骨,可累及四肢骨,主要表现为单发,偶见多发。临床可见肿块无痛性地缓慢膨胀隆起,质硬,并有压迫症状。成年后一般可自行停止生长,术后不复发。

知识点2:骨瘤的病理改变

骨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一般为不规则结节状黄白色骨性肿块,表面分叶状,边界清楚,被覆薄层纤维膜;②剖面似骨组织,有时可见骨髓组织

镜下改变

一般表面为薄层完整纤维膜;②可由大量成熟的宽厚而不规则并缺乏正常骨单位(哈佛系统)的板层骨小梁紧密互相连结成镶嵌状(致密型骨瘤),难见髓腔;③也可由板层骨与编织骨构成,其骨小梁间为纤维血管组织,有时可见红骨髓或黄骨髓(疏松型骨瘤)

知识点3: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

骨样骨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且好发于长骨骨干,尤其是股骨上端和胫骨,偶见于短骨和扁骨。临床表现为患部疼痛,夜间更甚,疼痛进行性加重,休息无缓解。表浅部分患者有局部肿胀、压痛、肌肉萎缩。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X线片示病灶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其中央多有小块密度稍高区域(骨化硬核);且病灶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

知识点4:骨样骨瘤的病理改变

骨样骨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多为单个,且多位于骨皮质内;②直径一般<1cm,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包膜;③肿瘤的中央较硬(骨化硬核),周边呈环形的充血带,与周围反应性骨质增生或硬化分界清楚;④瘤体红润,质地松脆,颗粒状;⑤无明显骨质破坏

镜下改变

骨样组织呈小条索状、小梁状或不规则的片块状,且互相交织成网;②骨样组织边缘成骨细胞围绕,骨化与钙化不完全;③新生骨小梁间纤维组织富于血管,可见无异型性的多核巨细胞

不同发展阶段的骨样骨瘤镜下改变也有所不同:早期成骨细胞增生明显,并密集于纤维血管组织内;中期骨样组织逐渐增加,并伴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后期部分骨样组织形成分布不规则的骨质(不能形成成熟的板层骨)

知识点5:骨样骨瘤的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的鉴别诊断见表

项目

具体内容

骨膜炎

骨膜下骨样骨瘤与骨膜炎在X线平片中的改变可以相似,如果骨样骨瘤的病灶小,病理切片中未见到巢灶的改变而仅见增生的硬化骨,则与骨膜炎不易区别,结合CT片所见,多处取材,找到巢灶,即可区别

骨母细胞瘤

骨样骨瘤与骨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肿瘤的大小与临床影像学特点的不同

知识点6: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骨母细胞瘤,且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男性较多。全骨骼均可受累,多发于胫骨、股骨下端、椎骨及颌骨。患部常表现为进行性疼痛,但夜间疼痛不加重,并有压痛、传导痛,功能障碍和局部肿胀。此瘤术后可复发,甚至恶变。X线片示长骨者瘤体大多位于干骺端,椎骨者常位于椎弓、棘突;呈类圆形、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区,其内可见钙化或骨化致密阴影,周围反应性骨质增生。

知识点7: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肿瘤多位于骨皮质,且体积>2cm(直径2-12cm),类圆形,边界清楚,暗红色或红棕色颗粒状或砂粒状,常可见出血灶;②较大者可发生软化或囊性变;③近骨膜的肿瘤,其外围常有增厚的骨外膜组织,形成壳状结构

镜下改变

①片状、索状或小梁状的骨样组织互相吻合,且呈不同程度的钙化和骨化;②骨小梁较宽大,分布较密集,且排列较规则;③大量分化良好的肿瘤性成骨细胞,单层或多层紧密排列在新生骨的边缘(横切面上呈现菊花样);④成骨细胞大小一致,胞质丰富,边界清楚,核无异型性,呈现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平滑,可见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⑤纤维组织中富含血管及散在分布的酷似破骨细胞的多核巨细胞;⑥少数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软骨灶

知识点8:普通型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普通型骨肉瘤为一种原发于髓内的高级别恶性肿瘤。多见于11-20岁,且男性稍多于女性,全身骨骼均可受累,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持久和严重的局部固定性疼痛、肿胀或形成肿块,且局部发热感、发红、皮肤静脉怒张、水肿,常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晚期患者伴有发热、消瘦、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贫血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片示有几种基本表现,如骨质破坏(筛孔状、虫蚀状、大片状的密度减低区)、肿瘤骨(云絮状、斑块状、针状致密阴影)、肿瘤软骨钙化(小点状、小环状致密阴影)、Codman三角、软组织肿块、日光放射状影等表现。

根据肿瘤生骨量的不同,普通型骨肉瘤有溶骨性、硬化性和混合性之分。

知识点9:普通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普通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多发生于长骨者肿瘤位于干骺端,且呈梭形膨大;②切面多为实性,灰红色、暗红色(出血区)、灰黄色(坏死灶),半透明区(软骨形成部位)混合成多彩状,肿瘤性骨质丰富区质硬,稀少部质软如鱼肉样,常伴有砂粒感;中央质硬,呈黄白色(肿瘤骨质形成部位),如大理石样;③常见囊性变;④肿瘤穿出骨皮质侵及软组织。在骨膜与骨皮质之间形成Codman三角;⑤骨膜为针状或层状反应;⑥在骨内,可呈跳跃性转移(在骨原发灶的另一处或相邻的骨内形成孤立性结节)

镜下改变

瘤细胞异型性比较明显,且呈卵圆形、梭形和多边形,大小不一,常伴有多核瘤巨细胞,核深染呈粗颗粒或凝块状,核仁明显及增大,可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象;②肉瘤性成骨细胞直接形成花边状的肿瘤性骨样组织与不规则编织骨;③肿瘤中常可见出血、坏死,并且散在破骨细胞型多核巨细胞;④肿瘤明显向髓腔侵犯;⑤可见残存的正常骨与反应性新生骨

知识点10:普通型骨肉瘤的分类

根据瘤组织的主要成分,可分为四种类型,见表

类型

特征

骨母细胞型

此类型较为常见(占骨肉瘤的36%-50%),以成骨细胞为其主要成分;较多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高分化型瘤细胞呈梭形,异型性较轻,核分裂象少见,形成的编织骨较成熟;低分化型(最常见)瘤细胞异型显著,核分裂象易见,肿瘤性骨样组织少,瘤巨细胞易见

软骨母细胞瘤型

肿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化生形成肿瘤性骨质;梭形瘤细胞(必须见到)直接形成类骨或肿瘤骨(不经过软骨内化骨过程)

纤维母细胞型

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偶可见车辐状结构(易误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瘤细胞间见形态不一、灶性分布的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

混合型

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或纤维母细胞型两种成分较等量的混合

知识点11:普通型骨肉瘤的预后

普通骨肉瘤预后差,未经治疗的普通骨肉瘤通常为致死性。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时肺或骨。多学科治疗(外科手术、化疗)可使60%-80%病例无瘤生存。“肿瘤坏死”大于90%的病例长期存活率为80%-90%

知识点12:小细胞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小细胞骨肉瘤(圆形细胞骨肉瘤)比较少见,且多发生于30岁以后,其发病部位和临床症状与普通型骨肉瘤相似。X线片示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并且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大多数见成骨现象。

知识点13:小细胞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小细胞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大体观察与普通型骨肉瘤相似

镜下改变

①肿瘤一般由成片分布的小圆形细胞核少量梭形细胞组成,胞质少,微嗜酸,核大,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②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质,可有钙化;③部分病例可见软骨岛,其软骨细胞轻度异型并与小圆形瘤细胞移行

知识点14: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为一种恶性成骨性肿瘤,特别是充满血液的大腔隙。多见于40岁左右,其临床症状、体征、发病部位均与普通型骨肉瘤相似。X线片示虫蚀样溶骨性破坏而无硬化和骨膜反应。大部分病例会有Codman三角。

知识点15: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为多囊血腔,囊壁间隔内有实质性肿瘤组织,且骨皮质薄,常伴有骨折

镜下改变

①瘤组织内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相互连接的血腔,常伴有纤维组织分隔及较多的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容易误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②出血、坏死较明显;③血腔间隔内的瘤细胞呈现多形性(以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胞质丰富,核卵圆形或梭形,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或病理性核分裂象较多见;④瘤细胞形成少量肿瘤性骨样组织及骨质

知识点16: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是发生于骨髓腔的低级别骨肉瘤。好发于30岁以上,全身骨骼均可受累,且好发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肿瘤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为疼痛、肿胀。X线片:与骨纤维结构不良相似(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但其边界不清,骨皮质溶解破坏。

知识点17: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边界不太清楚,灰红色,质韧,有砂粒感

镜下改变

肿瘤一般由纤维组织和骨小梁混合组成,并伴有轻度细胞异型及少量核分裂象。呈骨旁骨肉瘤或骨纤维结构不良或恶性成骨细胞瘤样改变

知识点18:骨膜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膜骨肉瘤多见于20-30岁,男多于女,好发于长骨骨干,大多见于胫骨,其次为股骨、肱骨等,偶可见于手、足短骨。患部肿胀和疼痛。X线片示瘤体位于骨皮质面,局部骨皮质溶解破坏,蔓延至周围软组织,但是不侵犯骨髓腔。

知识点19:骨膜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膜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从骨皮质表面突起,边界清楚,分叶状;②切面呈灰蓝色,其中可见灰黄色呈日光样针状骨(镜下为宽大的骨膜反应性增生骨)

镜下改变

与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组织学特征类似,大量分叶状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具异型性(一般为II-III级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②软骨内常可见钙化或软骨内骨化;③软骨小叶间常可见具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并由该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质(此条为与骨膜软骨肉瘤的鉴别点,骨样组织或骨质数量不一,有时需要多做切片才能发现)

知识点20: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旁骨肉瘤(又称皮质旁骨肉瘤)除极少数分化差、高度恶性者外,一般分化好,预后较佳。大多见于20-40岁,女性较多,好发于股骨下端后侧与胫骨上端。患部常出现生长缓慢的硬性肿块,且边界清楚,与骨固定,偶可见轻度疼痛或膝关节功能受限。X线片示干骺端侧皮质处突向软组织的斑块状赘生物,分叶状,高密度阴影;肿瘤周围可见一线状透明带将肿瘤与骨皮质分开;可穿破骨皮质侵犯骨髓腔。

知识点21:骨旁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旁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大小不一致,为3-20cm,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②切面呈灰白色,且质坚硬,砂粒感,可见灶性半透明软骨组织;③大多有假包膜;④肿瘤基底部与骨皮质直接连接;⑤半数病例肿瘤侵及骨皮质或骨髓腔

镜下改变

在分化良好的纤维肉瘤背景上,出现大量细长的骨小梁,且小梁内细胞小,缺乏异型性;②骨样组织或骨小梁边界不清,与周围梭形成纤维细胞有过渡现象;③梭形细胞弥漫或成束状排列,偶可见车辐状走向,细胞丰富,异型性不明显;④常见为软骨灶,软骨细胞轻度异型

知识点22:骨旁骨肉瘤的预后

骨旁骨肉瘤的预后好,如果出现去分化,则预后相似于普通骨肉瘤。

知识点23: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常见于10-20岁年龄段,男多于女,发生部位和X线表现与骨旁骨肉瘤相同,临床表现为局部包块伴或不伴疼痛。预后相当于普通型中心性骨肉瘤。

知识点24: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可见肿块巨大呈分叶状,边界清楚,不侵及骨髓腔,质韧软不等,呈灰白色、灰黄色及粉红色相间

镜下改变

组织学特点与普通型骨肉瘤相同

 

二、成软骨性肿瘤

知识点25:骨软骨瘤的临床特点

骨软骨瘤(又称骨软骨性外生骨疣)可见于10-30岁(半数以上为20岁以前发病),且男多于女,最常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并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最多见,也可发生于扁骨,偶见于脊椎横突。以单发多见,可多发(即骨软骨瘤病,与遗传有关),术后可治愈,且极少复发,也可恶变为外周性软骨肉瘤(多发性骨软骨瘤病较多见),少数恶变为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表现为局部为骨性肿块,无症状或轻微疼痛。X线片示瘤体位于长骨干骺端,朝骨干方向生长,呈带蒂型和宽基底型;骨皮质向外延伸突出。

知识点26:骨软骨瘤的病理改变

骨软骨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可见其瘤体大小不一,直径为2-8cm,平均为3-4cm;②瘤体形态不一,呈半球形、结节状、菜花状或带蒂的息肉状,灰蓝色;瘤体剖面由外到内,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灰白色的纤维包膜(软骨膜),其下为厚薄不一的软骨帽(厚度多<1cm),再下为骨松质及骨骺构成的骨性基底(即为肿瘤的主体)

镜下改变

表面纤维膜中含胶原纤维(常呈玻璃样变,有时呈黏液样变)与少量梭形纤维母细胞;②软骨帽主要由软骨细胞与基质构成;青少年患者的软骨帽较厚、完整,富于细胞,而成年患者的较薄,甚至消失,软骨细胞少;近表层软骨细胞较不成熟(细胞星形,且胞质较多,陷窝不明显),越近基底部则越成熟(陷窝变大,胞质较少,核固缩);软骨基质钙化及骨化;③骨性基底主要由成熟骨小梁构成,其间为富于毛细血管的纤维脂肪组织或骨髓造血灶

知识点27:骨软骨瘤的鉴别诊断

骨软骨瘤的鉴别诊断见表

项目

具体内容

表面软骨肉瘤

肿瘤缺乏蒂部、表现为分叶状,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

骨旁骨肉瘤

可见相似于骨软骨瘤的软骨帽成分,但骨肉瘤具特征性的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

知识点28:骨软骨瘤的预后

骨软骨瘤行手术切除可根治。如果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多次复发应怀疑有无恶变。

知识点29:软骨瘤的临床特点

软骨瘤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11-40岁,半数以上位于手足各骨(大部分位于手掌、指骨),也可累及股骨、胫骨、肋骨。肿瘤生长比较缓慢,症状较轻(局部肿胀,轻微疼痛与压痛)。术后可复发,复发后生长比之前迅速,并可以转变为软骨肉瘤。X线片:内生性者,瘤体位于髓腔内,为局限性溶骨性破坏,且边界清楚,表面骨质膨胀、变薄,可见小斑点或环状钙化;外生性者,瘤体跨越在骨皮质与软组织间,为一钙化的肿块,且基底部骨皮质压陷呈碟状,周围骨质硬化。

知识点30:软骨瘤的病理改变

软骨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内生性软骨瘤

常由骨皮质构成肿瘤的外壳,瘤组织不穿破骨皮质,肿瘤呈灰白半透明,似透明软骨,其中可见钙化;可继发黏液样变及囊性变

外生性软骨瘤

表面有较完整的灰白色纤维包膜,切面呈分叶状,淡蓝色或银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质脆可见钙化,局部区域可呈黏液样或囊性变

送检为搔刮术的标本

为零碎的灰白色米粒样或碎块状的软骨

镜下改变

外生性和内生性软骨瘤镜下改变相同:①呈分叶状结构,一般由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每个小叶有较稀疏的纤维血管组织包绕;②瘤细胞与较成熟的软骨细胞类似,位于软骨基质陷窝内,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且细胞界限清楚,胞质丰富红染,内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圆、深染、固缩状,瘤细胞排列不均匀,大小形态不一,且无核分裂象;③软骨基质淡蓝色,均匀,部分呈黏液样,常伴有钙化或骨化

知识点31:软骨黏液纤维瘤的临床特点

软骨黏液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大多见于青少年,且男性稍多于女性,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临床表现为患部轻痛、压痛,偶见肿胀,功能受限;偶可复发,但极少恶变。X线片示长骨干骺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呈分房状,病变中不见钙化及骨化;边界清,有硬化带。

知识点32:软骨黏液纤维瘤的病理改变

软骨黏液纤维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梭形,质地多硬实,直径一般为2.5cm,边界清;②切面呈分叶状;软骨组织呈淡蓝色,有光泽,质细,且有弹性;纤维组织呈灰白色,编织状;黏液样部分可呈灰白色,质软易碎;③肿瘤内可见小囊肿形成或有钙化斑点,常可见出血灶

镜下改变

肿瘤呈分叶状,其形态、大小不一,常连接成网;②由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和纤维组织混合构成,但比例不定;③黏液样组织中的瘤细胞形态多样,胞质丰富,有突起,核多形,常可见核大、深染的奇异瘤细胞(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细胞),黏液基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④小叶外围富含血管,并散在多核巨细胞;⑤小叶中央不瘤细胞较稀疏,逐渐向软骨分化;⑥小叶外围的黏液样基质不明显,瘤细胞渐多,致密,类似于软骨母细胞(圆形、多边形、梭形,核类圆形,染色质少而均匀,且偶有1-2个核仁);⑦肿瘤边缘骨小梁反应性的致密增生;⑧部分肿瘤可能并发软骨母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知识点33: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软骨母细胞瘤大多见于青少年,男性较多。好发于四肢长骨,以股骨最多见,偶累及扁骨(盆骨、肩胛骨及肋骨等)。此肿瘤的病程长,且患部轻微疼痛,活动受限。良性肿瘤,术后可复发(25%),伴有动脉瘤样骨囊肿者更容易复发,可转移至肺、肝、膈及皮肤等。X线片示骨骺或骨骺附近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局限性骨质破坏,偏心性,边界清楚,周围骨质轻度硬化,且无骨膜反应;可见分房状、灶性钙化。

知识点34: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直径一般为3-5cm,不超过10cm;②切面呈灰白或黄褐色肉芽组织样,砂粒感;③一般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④搔刮术取出的碎组织似肉芽组织,常夹杂淡黄色的钙化

镜下改变

肿瘤组织由软骨母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②软骨母细胞排列紧密,且形态均匀一致,呈弥漫性或片状分布;瘤细胞中等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且胞界清楚;胞质丰富,呈粉红色,颗粒状;核位于细胞中央,大、深染,圆形、卵圆形或肾形,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偶可见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象);③瘤细胞间可见少量软骨样基质,半数病例基质可呈格子样钙化(细胞周围软骨样基质钙化可见蓝色线状围绕着细胞),具有诊断意义,钙化区细胞坏死、消失或仅存轮廓;④多核巨细胞分布弥漫,且体积小。核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⑤一般可见原始软骨、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⑥约1/4的病例可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⑦当瘤组织已浸润至周围软组织和侵犯血管或已形成转移时,则可以诊断为恶性软骨母细胞瘤(瘤细胞异型性可不明显)

知识点35:普通型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普通型软骨肉瘤多见于40-60岁,男多于女,好发于股骨、盆骨、肋骨、肩胛骨,其他各处也可发生。临床经过缓慢,一般表现为局部肿块及疼痛,位于盆骨折,局部可有压迫症状,继发性患者患部肿块突然增大。X线片:按时于长骨干骺端者瘤体,大部分位于骨内(中央型软骨肉瘤),且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肿瘤内夹杂着小环状、棉絮状的钙化影像,骨皮质膨胀、变薄,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瘤体主要在骨外者为外周型软骨肉瘤。

知识点36:普通型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普通型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普通型软骨肉瘤无论发生于骨髓腔内还是骨表面,肿瘤均呈半透明、灰白色、分叶状,质脆;②可见黄色钙化灶、灰红色软骨内化骨;③常伴有黏液样变、囊性变、出血;④继发于骨软骨瘤者,其瘤体主要在骨外,表面被覆薄层不完整包膜

镜下改变

肿瘤主要由恶性肿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呈分叶状。小叶边缘瘤细胞密集,基质少,而中央细胞稀疏,基质多;②高分化者(I级,容易误诊为软骨瘤)瘤细胞分布稀疏,核肥大、畸形,且染色质丰富且深染,多为单核,双核少见;细胞分化良好,可见软骨陷窝,细胞间透明软骨基质丰富且易见钙化和骨化;③低分化者(III级)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常见双核、巨核级多核肿瘤性软骨细胞、梭形细胞;但细胞间基质少,不见钙化核骨化;④中分化者(II级)介于两者之间,易见巨核瘤细胞,常见双核瘤细胞,多核瘤细胞比较少见,软骨的钙化和骨化较I级少

知识点37: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间叶性软骨肉瘤比较少见,半数病例发病年龄为20-30岁,好发于颅面骨、盆骨、股骨、肋骨与脊椎,也可以发生于软组织。病程数天至数年不等,大部分为1年以上。患部肿胀、疼痛。术后复发率比较高,预后难以预测,部分患者可广泛转移,短期内死亡,但有些患者转移扩散之后也可以长期存活。X线片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相似。

知识点38: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呈结节状,边界比较清楚,无包膜;②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30cm以上),灰白色,部分质地柔软;③常见钙化灶、骨化灶;④可见出血、坏死灶

镜下改变

未分化间叶细胞紧密排列成片状,其中散布着小岛屿状的软骨细胞灶;②瘤细胞小圆形或梭形,形态大小一致,核深染,但核仁不清楚,胞质极少,细胞不具异型性,罕见核分裂象;③血管丰富,瘤细胞常绕血管排列(似血管外皮瘤样构象);④透明软骨灶大小形态不一致,分化较成熟,与间叶瘤细胞成分间的界限清楚;⑤常见间叶性瘤细胞逐渐过渡为软骨细胞(间叶性瘤细胞体积逐渐增大,核变大淡染,细胞间出现同质性基质并见陷窝形成);⑥软骨瘤细胞排列紊乱,一个陷窝内可以有几个幼稚的瘤细胞;⑦软骨灶可钙化及骨化

知识点39:间叶性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

间叶性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见表

项目

具体内容

尤文肉瘤

间叶性软骨肉瘤具有特征性的软骨细胞岛,FISH检测缺乏尤文肉瘤特性性t1122)易位可资鉴别

淋巴瘤

组织学上缺乏软骨细胞岛屿免疫组化具有特征性淋巴细胞标记而与间叶性软骨肉瘤不同

滑膜肉瘤

肿瘤组织内罕见软骨灶,并且瘤细胞有双相分化特征

知识点40:骨膜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膜软骨肉瘤比较少见,多发于20岁左右,好发于长骨骨干,最常见于股骨,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生长缓慢,伴疼痛、压痛。X线片可见肿瘤靠近骨皮质,体积较小,其中见斑点钙化,常见与骨干垂直的放射状骨针,可见Codman三角(类似皮质旁骨肉瘤)。

知识点41:骨膜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膜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位于骨皮质外、骨膜下,一般不浸润骨髓腔;②肿瘤直径>5cm,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灰白色,质硬,可有钙化

镜下改变

①肿瘤组织呈分叶状,表面覆以纤维组织包膜;②瘤细胞近表面处分化较差,靠近深部则分化比较好;③有软骨内化骨(绝无直接成骨,此可与皮质旁骨肉瘤相鉴别)及点状钙化灶

知识点42: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去分化软骨肉瘤比较少见,预后壁普通型软骨肉瘤者差,易转移。好发于盆骨、肩胛骨及长骨近心端。临床主要症状是疼痛与肿块,常伴有漫长的病程,而后发展突然变快,显示有恶性征兆。X线片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类似,骨质膨胀破坏,侵及周围软组织,中央部可有钙化。

知识点43:去分化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去分化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巨大,呈结节状,中心部呈灰白或灰蓝色、半透明似软骨,边缘为鱼肉样肉瘤组织,可呈编织样结构

镜下改变

中心部软骨区呈高分化软骨肉瘤构象;边缘部可见未分化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可为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骨肉瘤等;两部分瘤组织分界清楚

知识点44: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软骨肉瘤。多见于30-50岁,好发于股骨(尤其是股骨颈、股骨头和粗隆)、肱骨、胫骨。患部持续性疼痛、压痛、肿胀,一般肿块不明显。病程可达一年以上。X线片示长骨骨骺或干骺端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但是皮质骨多保持完整,边缘整齐,可见硬化,但钙化斑少见。

知识点45: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透明细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为实体性肿瘤,呈灰黄或灰红色,质软;②有时见灶性软骨,有小囊腔形成

镜下改变

①肿瘤性软骨细胞弥漫分布,呈不规则及不完整的小叶状排列;②瘤细胞中等大,类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透亮,胞界清楚;胞核小,居中,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③部分区域可见格子样钙化;④瘤细胞间散在着体积小、核少的多核巨细胞;⑤有时可见骨样组织及钙化骨小梁;⑥可伴有动脉瘤样骨囊肿

知识点46: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预后

透明细胞型软骨肉瘤多可经广泛手术切除。但切除不彻底容易引起复发及转移。一些患者可去分化为高度恶性肉瘤。

知识点47:黏液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黏液软骨肉瘤可发生于骨或软组织(称脊索样肉瘤),肿瘤生长缓慢。有恶性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普通软骨肉瘤的钙化阴影。

知识点48:黏液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黏液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位于骨内,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尚清,病灶大小不等,切面呈灰白色黏液样或胶冻状

镜下改变

①明显的分叶结构;②瘤细胞为多角形与立方形,胞质含大小不等的小空泡(大者,似液滴状细胞),核圆、深染;③瘤细胞间见淡染的软骨样基质

 

三、纤维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知识点49: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为一种良性骨肿瘤,罕见。多见于小儿或青少年(30岁以下),性别无差异,好发于四肢长骨及下颌骨,也可见于盆骨、肩胛骨、肋骨及手、足骨等,多为单发,偶多发。术后易复发,复发率与手术方式及范围有关(大范围切除不复发)。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部分有病理性骨折,少数无症状。X线片示中心性或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可见硬化带,骨皮质膨胀性变薄,无骨膜反应,部分病例肿瘤破坏骨皮质侵及软组织。

知识点50: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病理改变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呈灰白色,橡皮样硬度,编织状排列;②偶有局灶性软化、囊性变;③无钙化与骨化;④肿瘤边缘边界不清,可见残存骨

镜下改变

组织形态与软组织韧带样纤维瘤相同

知识点51:骨纤维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纤维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骨肿瘤。多见于30-40岁,好发于以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可累及颌骨、肱骨、盆骨等。临床表现为患部肿胀、疼痛或压痛。X线片可见骨干或干骺端偏心性、溶骨性破坏,呈肥皂泡状,边界不清,常破坏骨皮质,在软组织中形成肿块。

知识点52:骨纤维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纤维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高分化纤维肉瘤:边界清楚,瘤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而质韧。低分化纤维肉瘤:边界不清、质软、呈灰红色,鱼肉样,可见出血、坏死灶

镜下改变

瘤组织由均匀一致的梭形细胞构成,表现为束状、“鱼骨”样排列,间质为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黏液样变可见于部分区域或全部,后者又称为黏液性纤维肉瘤。低分化纤维肉瘤相较于高分化者的瘤细胞更密集,核异型性更明显,核分裂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灶性出血和坏死。相似于软组织纤维肉瘤的形态

知识点53:骨纤维肉瘤的预后

骨纤维肉瘤的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约34%。肿瘤容易局部复发和发生肺、内脏和淋巴结转移。预后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密切有关。低级别纤维肉瘤与高级别纤维肉瘤患者10年存活率分布为83%34%。此外,患者发病年龄与肿瘤部位也和预后相关。

知识点54: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少见的良性骨肿瘤。多见于10-30岁,好发于股骨、肱骨的骨干。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局部疼痛。术后预后良好,很少复发。X线片示偏心性、边界清楚、卵圆形溶骨性缺损(透亮阴影),边缘可见薄层硬化带,骨皮质变薄略膨出,无骨膜反应。

知识点55: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区骨皮质破坏,范围在4cm以上;②切面为灰白或灰褐色的纤维肉芽组织样;③病灶内无骨组织,灶周可见薄层硬化带

镜下改变

纤维细胞呈长梭形,其间有大量胶原纤维,且排列成束状、漩涡状或车辐状;②成堆的单核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散在的多核巨细胞(体积小,核数少)、淋巴细胞、浆细胞;③可见核分裂象(无病理性核分裂象);④半数病例可见胆固醇结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⑤病灶中无新生骨,肿瘤周围可见反应性骨质增生

知识点56: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见表

项目

具体内容

非骨化性纤维瘤

两者在组织学上很难区别,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如纤维组织细胞瘤很少累及长骨,即便在长骨也不累及干骺端。常发生在老年人。患者一般有疼痛症状(即使无病理性骨折)。影像学缺乏非骨化性纤维瘤分界清楚、硬化性与肥皂泡样边界的典型改变等进行区别

骨其他病变

如巨细胞瘤继发导致的纤维组织变性或修复性改变区别。通常需多处、充分取材找到骨巨细胞瘤典型的组织学特征

知识点57: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见于41-60岁(男性患者多在40岁以上,女性患者多在30岁以下发病),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全身各处骨骼均可发生。局部疼痛与肿胀,常合并病理性骨折。病程可一周至三年,预后差,血道转移至肺为主要死因,罕见淋巴结转移。X线片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缺损,无钙化和骨膜反应,可破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知识点58: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一般位于骨内,常破坏骨皮质并侵及软组织;②切面呈灰白与黄褐相间的杂色,鱼肉状;③瘤体直径为4-8cm;④常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镜下改变

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软组织者相同

知识点59: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见表

项目

具体内容

骨肉瘤

若肿瘤浸润软组织,在肿瘤周围可出现灶性骨样组织或原始骨形成,这是骨皮质的反应性骨,易与骨肉瘤相混淆。骨肉瘤常见于10-20岁青少年。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组织学上可见具有诊断特征的肿瘤性成骨,而不是反应性骨

纤维肉瘤

肿瘤细胞可产生不规则、粗糙的胶原纤维,易判断为肿瘤性成骨,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骨肉瘤混淆。需仔细的组织学观察,寻找不规则、钙化的骨样组织与骨组织(肿瘤性成骨)的证据。纤维肉瘤的梭形瘤细胞主要表现为束状、“鱼骨”样排列,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且见车辐状排列

恶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梭形细胞癌

两者按照组织学特征与免疫组化标记可区别

 

四、巨细胞瘤

知识点60: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巨细胞瘤时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骨肿瘤。多见于20-40岁,很少发生在骨骼未发育成熟者。通常可累及全身骨骼(除中耳几个小骨之外),98%-99%的病例发生于长骨骨骺,特别是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与桡骨下端。患部压痛与疼痛(运动时加剧,休息时则缓解),浅部者早期即局部肿胀或形成肿块;肿瘤较大者,可穿破骨皮质侵及周围软组织、邻近骨和关节腔,可使皮肤隆起并且溃破;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X线片示长骨骨骺端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受累皮质变薄,无钙化、骨化与骨膜反应;有的显示粗细不等的梁状结构,形成多房性肥皂泡样阴影;恶性者破坏区边界不清,骨性包壳破坏,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有些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知识点61: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刮除的肿瘤组织一般为碎块。呈棕红或暗红色,富细胞部分呈灰白色,质松脆软如肉芽组织;②完整切除标本骨髓腔内有一边界清楚的偏心位病损,且伴有骨膨胀,皮质变薄;肿瘤组织呈褐黄色、淡红色或灰白色,质软而脆,可见出血、坏死或大小不等囊腔

镜下改变

肿瘤由单核基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组成。单核基质细胞中一种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含空泡,似组织细胞;另一种则呈梭形,似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散布于单核基质细胞之间,其大小不等,包膜界限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核数为3-100个及以上不等,聚集在细胞中央,大多为圆形,染色质少而较透亮,核仁不突出;常有吞噬空泡与核固缩现象;②半数病例可见骨样组织和骨小梁;③可见胶原纤维(小灶状)、出血与坏死(少见,骨折时坏死广泛);少数可见纤维组织细胞瘤样改变和泡沫细胞;④少数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知识点62: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恶性巨细胞瘤为罕见的高级别肉瘤,其中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更为罕见。发生部位都在巨细胞瘤的经典部位,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恶性征象。

知识点63:恶性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呈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纤维肉瘤表现,原先的巨细胞瘤成分已消失。

恶性巨细胞瘤内同时含有典型巨细胞瘤与高级别肉瘤两种成分,两者分界清楚。

 

五、骨髓源性肿瘤

知识点64Ewing肉瘤的临床特点

Ewing肉瘤是骨和软组织小圆细胞性肿瘤,较少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0-30岁最常见,好发于长骨,也可侵及扁骨和手、足小骨等。临床表现为患部肿胀、疼痛和触痛,常伴有发热、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全身症状,似骨髓炎;80%的病例尿中儿茶酚胺升高。X线片示常同时侵犯骨干与干骺端,骨皮质多有虫蚀状、边界模糊的密度减低区;可见多层状骨膜反应性新生骨形成(洋葱皮状);可见针状骨形成(日光放射状)及Codman三角。

知识点65Ewing肉瘤的病理改变

Ewing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位于髓腔内,边界不清,呈灰白色、质软如鱼肉样;②可见出血、坏死灶,有时液化呈化脓样;③皮质可增厚或背破坏而侵及周围软组织形成较大肿块

镜下改变

①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排列成索状或片块状,可见胶原纤维分隔;②瘤细胞直径相当于2-3个红细胞,胞质少,淡染,且胞界不清呈合体样;胞核圆形或类圆形,为小淋巴细胞核的2-3倍,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可见核分裂象;③瘤细胞可以围绕小血管周围呈放射状的血管外皮瘤样排列;④少数瘤细胞坏死,其周围有瘤细胞围绕,呈菊形团或不规则腺腔状;⑤变性的瘤细胞核固缩变小,深染,似淋巴细胞(容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⑥偶见瘤细胞形成中央无腔的征菊形团;⑦常见灶性或大片的凝固性坏死

不典型Ewing肉瘤或大细胞Ewing肉瘤的瘤细胞稍大,细胞核略具多形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预后与典型Ewing肉瘤类似

知识点66: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较低,病程经过缓慢,极少远处转移,预后较好。此肿瘤多发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盆骨、脊椎、胫骨、颌骨等。临床表现为患部疼痛和肿胀,局部病变明显,但是全身情况相对较好;20%的病例并发病理性骨折;椎体受累会出现脊髓压迫症状。X线片示骨髓内有片块状骨质及骨质溶解破坏阴影,且边界不清;无明显的骨膜反应性骨质增生;可形成软组织较大包括影像。

知识点67: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改变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体位于髓腔内,呈灰红色或灰白色,均质,质软,易碎或较坚实。无质硬的骨化或钙化灶。切面常见点状出血及坏死灶(一般不广泛)

镜下改变

①肿瘤的细胞形态与组织学分类与发生于淋巴结者相同,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②此肿瘤属于弥漫浸润型,偶可见不典型性淋巴滤泡样结构;③肿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广泛浸润,且骨小梁多溶解或消失,剩余骨小梁变形变小,常见瘤细胞直接穿透浸润

知识点68:骨髓瘤的临床特点

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含红骨髓的椎骨、肋骨、颅骨等,也常累及骨骼外其他器官,如淋巴结、脾、肝、肾、肾上腺等(当瘤细胞仅浸润骨外组织而无骨受累则称为骨外浆细胞瘤)。绝大多数为多发性,少见单发,单发性预后较好,可以长期存活,但可以发展为多发性(高度恶性,发展迅速,预后差)。临床表现为患部疼痛,乏力,体重减轻,截瘫,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倾向,肾功能不全,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高球蛋白血症,异型免疫球蛋白,部分有高血钙。X线片示为多骨、多发性小圆形、边界锐利的骨质破坏(穿凿状破坏),部分呈边界模糊的骨质破坏,有时可见骨质疏松。

知识点69:骨髓瘤的病理改变

骨髓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主要位于红骨髓内,早期可见多个直径<1cm、灰白或灰红色、质软的小结节,结节之间由正常的骨髓分开;②结节可以互相融合成大片,并且侵及骨皮质或穿透骨皮质在软组织内形成肿块;③少见骨膜的反应性骨质增生;④可伴有坏死、出血灶

镜下改变

瘤细胞呈弥漫松散排列,不形成团块或条索。有时可见小血管周围瘤组织呈菊花样排列。骨小梁消失,红骨髓被瘤细胞所替代;②高分化型,细胞形态均一致,具有浆细胞特点,但呈异型性,显示为幼稚的不同分化阶段的浆细胞,常见双核及多核巨细胞,并可见核分裂象;③低分化型,细胞大多数仍具有成熟性浆细胞的一些形态特征;有些细胞核显示高度的异型性;可见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偶可见双核及多核瘤细胞,常见瘤细胞连接成单行或串珠状排列;④中等分化型,瘤细胞介于高分化型核低分化型两者之间;⑤肿瘤内无其他细胞成分,且无纤维;⑥间质少,但血管丰富;⑦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10%病例),量少时仅存在于血管壁内,量多时可伴异物巨细胞反应

知识点70:中幼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中幼粒细胞肉瘤好发于头颅骨,尤其是眼眶周围、鼻窦周围骨,其次是脊柱骨、肋骨、胸骨和四肢长骨,儿童多于成人。

单核母细胞性肉瘤是中幼粒细胞肉瘤中非常罕见的类型,它先于或同时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一起出现,主要由单核母细胞构成。

知识点71:粒细胞肉瘤的构成

粒细胞肉瘤是中幼粒细胞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由髓母细胞、中性粒细和其前期细胞构成。

 

六、其他肿瘤

知识点72:骨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骨血管瘤是一种呈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不易将其单独分离。多见于40-50岁,好发于椎骨、颅骨及颌骨,偶可累及长骨或其他骨,可单发或多发。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局部肿胀及疼痛。位于颞骨者可致表浅皮肤麻痹,位于椎骨者可以引起背部疼痛或肌肉痉挛或神经症状。X线片示发生于椎骨者常显示特征性的平行垂直的条纹(“灯芯绒布”样外观)或蜂窝状的密度减低区。发生于颅骨者,常为类圆形、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日光放射状阴影(易与骨肉瘤混淆)。发生于长骨者为非特异性的蜂窝状或多囊状的透亮区。

知识点73:骨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骨血管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无包膜,呈暗红色,质脆,切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②瘤体内可见粗大的骨小梁(发生于椎骨者呈垂直排列或网状结构,发生于颅骨者则呈放射样针状);③骨皮质可变薄、膨胀,但很少穿破

镜下改变

发生于颅骨者,大多为海绵状,发生于椎体内者则以毛细血管型居多;②血管间可见网状或平行的骨小梁;③无纤维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

知识点74:骨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

骨血管球瘤为良性,属于罕见肿瘤,局部彻底切除后可以治愈,一般不复发。大多位于末节指(趾)骨,局部剧烈疼痛及明显的触痛。X线片可见境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无骨膜反应。

知识点75:骨血管球瘤的病理改变

骨血管球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体积较小,直径<1cm,且边界清楚,无包膜,切面呈灰红色似肉芽组织

镜下改变

与发生于软组织者相似

知识点76: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弥漫浸润生长但不转移的低恶性肿瘤。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可发生于全身各处骨骼,多见于下肢长骨。临床表现为局部钝痛、压痛和肿胀。

知识点77: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边界清楚,且无包膜,质软,切面充满暗红色血块,呈蜂窝状

镜下改变

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可呈数层,使毛细血管腔变小或充满管腔呈实心巢;可见弥漫增生或呈条索样,无管腔形成;②肿瘤性内皮细胞常较大。呈圆形或短梭形,核稍大,无明显异型性或轻度异型性,可见少数核分裂象;③单个内皮细胞可以形成小腔,内含单个红细胞;④间质内可见少量似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

知识点78:骨血管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血管肉瘤常为单发,好发于30岁以上成人,男多于女,好发于长骨(股骨、胫骨、肱骨)。临床表现为患部疼痛,发生于椎骨者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X线片可见非特异性的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缺损,常破坏骨皮质并侵及周围软组织。

知识点79:骨血管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血管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表现为质韧、暗红色、海绵状,可有灰色实性区核出血坏死灶

镜下改变

组织学主要特征为瘤细胞形成血管腔隙,细胞异型性因不同的分化程度而不同,高分化血管肉瘤的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相似于血管瘤,低分化血管肉瘤的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内皮细胞呈出芽样向管腔内突起,表现为灶性坏死。一些瘤细胞可呈上皮样特征,排列成条索状、实性片状,似骨的转移性癌。部分瘤细胞呈梭形,似骨的原发性肉瘤。一些血管肉瘤周围或主体呈反应性骨形成

知识点80:骨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骨脂肪瘤是一种发生于骨髓腔、骨皮质或骨表面的良性肿瘤,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疼痛或压痛,少数局部肿胀,也可无症状。X线片示病变大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缺损区,骨皮质完整可稍膨胀。

知识点81:骨脂肪瘤的病理改变

骨脂肪瘤的肉眼改变和镜下改变与软组织者相似,瘤组织中可见钙化核残存的骨小梁。

知识点82:骨脂肪瘤的病理改变

骨脂肪瘤多发于25-45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四肢长骨,尤其是胫骨和股骨,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触痛。X线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病变范围大,可破坏骨皮质,侵及周围软组织。

知识点83:骨脂肪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脂肪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分叶状,浸润性生长,黄白色,质软或呈胶样。无钙化,不见残存骨

镜下改变

组织学特征和类型与发生于软组织者基本相同

知识点84:骨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

骨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极为罕见。发病年龄大多为30岁以上。临床上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面部骨最常受累,特别是颌骨,颌部以外以胫骨最多见。X线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病变,可呈多灶性。可见硬化边缘,提示病变进展缓慢。

知识点85:骨平滑肌瘤的病理改变

骨平滑肌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呈灰白色,质地坚韧,大小一般不超过3cm

镜下改变

肿瘤组织形态与软组织平滑肌瘤相同

知识点86: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平滑肌肉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多见),其次为肱骨、颌骨、腓骨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少数有肿块和病理性骨折。X线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呈恶性肿瘤的渗透性生长方式。

知识点87:骨平滑肌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平滑肌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主要位于骨髓腔内,边界不清,直径诶2-12cm。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伴有灶性坏死和囊性变

镜下改变

肿瘤组织形态与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相同

知识点88:骨平滑肌肉瘤的预后

大约50%的患者在诊断后5年内发生肺转移,死于此病的患者达50%

知识点89: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

骨横纹肌肉瘤为骨原发性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好发于长骨,可发生于胫骨、肱骨、骶骨和颅骨等。X线片示骨髓腔内可见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常侵蚀骨皮质,累及软组织。

知识点90:骨横纹肌肉瘤的病理改变

骨横纹肌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鱼肉状,质软。较大者,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镜下改变

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类型与发生于软组织者基本相同

知识点91:骨横纹肌肉瘤的鉴别诊断

骨横纹肌肉瘤的鉴别诊断: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②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④转移性癌。

知识点92: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

骨神经鞘瘤多见于30-40岁成年人,好发于短骨、颌骨和骶骨,偶尔累及股骨、胫骨。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局部疼痛和肿胀。X线片示发生在骶骨者常呈哑铃状跨越神经孔,并且引起神经孔扩大。

知识点93:骨神经鞘瘤的病理改变

骨神经鞘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略透明,可伴有出血、囊性变

镜下改变

组织学特征与周围神经的神经鞘瘤相似

知识点94:骨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特点

骨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常为神经纤维瘤病累及骨,好发于颌骨。临床上可有局部疼痛和压痛的症状表现。

知识点95:骨神经纤维瘤的病理改变

骨神经纤维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无包膜,质较韧,切面呈灰白色

镜下改变

组织学特征与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瘤相同

知识点96:骨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

骨恶性神经鞘瘤可发生于尺骨、肱骨及股骨等。肿瘤生长较快,可侵蚀骨皮质并发生病理性骨折。X线片所见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类似。

知识点97:骨恶性神经鞘瘤的病理改变

骨恶性神经鞘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质软,易出血及囊性变

镜下改变

瘤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异型性极明显

知识点98:脊索瘤的临床特点

脊索瘤为低至中度恶性肿瘤。大多发生于30-60岁,只发生于纵轴骨,好发于脊柱两端(骶尾部与蝶状区),少数会累及颈椎、胸椎等身体中轴部。

⑴发生于骶尾者:其症状为持续性隐痛,两便困难。

发生于蝶枕部者:其症状为头痛、脑神经压迫症状,肿块向侧方突出或向下扩展可在鼻咽部形成肿块,引起鼻塞或鼻腔血性分泌物。

X线片:可见边缘不规则的膨胀性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常被穿破,伴有软组织块影,可见钙化灶。蝶骨区者,可见广泛性的骨质破坏。

知识点99:脊索瘤的病理改变

脊索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体积大,分叶状,且边界清楚;②切面呈灰白或蓝白色,半透明,胶样,质软易碎;③可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和钙化

镜下改变

①肿瘤呈分叶状,小叶间为纤维组织,小叶内为黏液基质和排列成条索状、不规则腺腔状或片状的瘤细胞;②瘤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呈立方形、圆形或多角形,包膜界限清楚,胞质含大小不等的空泡;③可见印戒状细胞核液滴状细胞(体积特大,胞质空亮,核小而深染,呈固缩状,此细胞较多者预后较好);④星形细胞(体积小,星芒状,胞质无空泡,此细胞丰富者恶性度较高);⑤可见双核级多核瘤细胞;⑥核分裂象极少或无;⑦常伴有出血和坏死

知识点100:脊索瘤的预后

脊索瘤行手术彻底切除后,部分可达到根治。软骨样型脊索瘤通常预后较好。脊索瘤5年、10年和20年生存率分别是67.6%39.9%13.1%。局部复发率高。进展期肿瘤可发生肺、骨、软组织、淋巴结及皮肤转移。

知识点101:软骨样脊索瘤与去分化脊索瘤的区别

软骨样脊索瘤与去分化脊索瘤的区别见表

类别

区别

软骨样脊索瘤

主要发生在蝶状区,肿瘤内除了具有典型脊索瘤的特征之外,另外有明显的软骨样成分(似透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似软骨细胞

去分化脊索瘤

脊索瘤中伴有高度恶性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即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成分

知识点102:长骨造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长骨造釉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骨肿瘤,多发生于10-30岁,好发于胫骨骨干(占80%),常有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患部疼痛、肿胀,发展缓慢。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较好,少数病例经多次复发后可发生远处转移。X线片示长骨骨干可见偏于一侧的边界清楚的溶骨区,常为多房性、分叶状,或呈肥皂泡样,边缘骨硬化,皮质略膨胀变薄,无明显骨膜反应,偶尔可见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知识点103:长骨造釉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长骨造釉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直径多<5cm,灰黄色,质坚实、如橡皮样硬。常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部分病例伴骨化和钙化

镜下改变

肿瘤的组织学与颌骨的造釉细胞瘤相似,常伴有骨纤维结构不良

知识点104:长骨造釉细胞瘤的预后

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复发率可达90%。肿瘤复发与上皮成分占较多比例及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也有关。此外,男性患者、临床上有疼痛症状、病程短、年龄小于20岁和缺乏鳞状上皮分化的肿瘤复发及转移率高。该肿瘤患者约12%-29%死于肿瘤转移,且多数为经典型造釉细胞瘤。肿瘤通常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和肺,其次为骨、肝和脑。造釉细胞肉瘤性转化非常少见,但这些肉瘤成分可表达上皮性标记。

知识点105:黄色瘤的临床特点

黄色瘤多见于20岁以上成人,好发于扁骨(颅骨、髋骨、肋骨等)。通常无明显症状,可伴有疼痛。X线片示边界清楚的溶骨区,边缘有硬化带。

知识点106:黄色瘤的病理改变

黄色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呈鲜黄色

镜下改变

团巢状分布的泡沫细胞、梭形细胞(无异型性)和异物巨细胞,其间可见胆固醇结晶

知识点107:黄色瘤的鉴别诊断

黄色瘤的鉴别诊断:①骨巨细胞瘤;②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③骨纤维结构不良;④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七、转移瘤

知识点108:骨的转移瘤的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X线片可见骨质缺损,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性病变。

知识点109:骨的转移瘤的病理改变

骨的转移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各种转移瘤无特异性,且边界清楚,局部骨质破坏,甚至侵及周围组织,形成大包块。硬度不一,切面常可见暗红色的出血、坏死灶

镜下改变

在溶骨性转移瘤中,骨小梁变细、减少至消失。在成骨性转移瘤中,除见原有的骨质破坏外,尚可见明显的成骨现象。骨髓及骨膜的间质细胞增生,并化生成岛屿状类骨、软骨或骨质

 

八、瘤样病变

知识点110: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特点

单纯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孤立性骨囊肿。通常发生于20岁以下,好发于肱骨和股骨近端(约占2/3)。发生在非管状骨者,大多无明显症状,长管状骨者局部可轻微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和自发骨折。预后好,手术刮除复发率高,局部切除多可治愈,恶变极罕见。X线片可见病变多位于长骨干骺端的中央、骨骺板附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略膨胀变薄,无骨膜反应,可见骨嵴,呈多房性,常合并病理性骨折。

知识点111:单纯性骨囊肿的病理改变

单纯性骨囊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手术刮除标本为膜状纤维组织碎片,灰白色,可附有少许骨;②截除标本呈单房囊性,内含淡黄色清亮浆液,如果出血则呈血性或含血块、纤维素;③囊壁光滑,且厚薄不一,灰白色或灰褐色,有骨嵴向腔内突出,但不形成完整间隔;④囊外骨皮质薄如蛋壳

镜下改变

①囊壁内层为厚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且可见含铁血黄素、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和散在的多核巨细胞;②囊壁深层常见骨样组织与新生骨小梁;③囊壁外层有成熟骨组织;④骨折时,可见增生活跃的骨痂形成

知识点112:单纯性骨囊肿的预后

通常采用病灶刮除加骨移植治疗。治疗后10%-20%的患者可复发,以儿童较多见。个别患者骨折后可自愈。

知识点11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的良性囊状病变。多发生于30岁以下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和脊椎(多位于椎弓、棘突和横突,少数病例可破坏相邻几个脊椎),也可累及扁骨和小的管状骨。临床上表现为患部肿胀、功能障碍、疼痛、明显压痛,但无血管搏动和杂音。单纯刮除病骨复发率高,局部大块切除可以减少复发率。发生于脊椎者,手术不易切除,可采用放射治疗。X线片:典型者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中间有粗细不同的小梁分隔,呈蜂窝状,与正常骨交界处有增生的致密骨形成的壳。病变主要位于长骨干骺端时,多为偏心性膨出,位于骨中央者呈对称性的梭形膨大。

知识点114: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手术刮除标本为暗红色破碎组织,如肉芽组织,切面可见海绵状小囊腔。有时周围有硬化骨;②局部切除标本多为球状膨胀性肿物,且病变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cm左右;③切面见正常骨结构消失,由大小不等的血性囊腔所代替;④囊内面光滑,囊腔间组织呈灰白色或铁锈色,质韧;⑤囊壁外围薄层反应性骨壳

镜下改变

内衬残缺不全的内皮细胞(或完全缺如)的大小不等的血腔,无动脉壁弹力纤维或肌层)(并非真性血窦);②囊腔之间为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间隔,其中可见多核巨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组织细胞与炎细胞,并且富有血管,可见出血灶;③间隔中的纤维组织及囊壁深部常有骨化,形成围绕囊壁分布的新生骨小梁;④有时可见核异型性和核分裂象(核分裂象多者易早期复发);⑤进展期改变为囊壁含细胞较多(肉芽肿型),稳定期改变为囊壁细胞成分少(纤维型);⑥可伴发或继发于其他病变(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

知识点115: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①骨巨细胞瘤;②血管扩张型骨肉瘤;③单纯性骨囊肿;④骨的血管瘤。

知识点116:关节旁骨囊肿或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特点

关节旁骨囊肿或骨内腱鞘囊肿多见于中年人,好发于髋、膝、踝、腕关节附近,有时可与关节腔相通。其典型的症状为触痛,有时出现肿块。病理性骨折较少,少数病例可复发。X线片可见关节软骨下骨内偏心性、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病变,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6cm大小(多数直径2-4cm),病灶周围可见轻度骨质硬化,邻近的关节面一般正常。

知识点117:关节旁骨囊肿或骨内腱鞘囊肿的病理改变

关节旁骨囊肿或骨内腱鞘囊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骨内单房或多房的薄壁囊肿,内含半透明的黏稠液体

镜下改变

大部分区域呈现黏液瘤样结构,伴有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纤维组织杂乱无章地散布在病灶中,或形成纤维间隔。囊壁外层为富含胶原纤维、较少毛细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层含有较稀疏的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囊壁最外层常可见反应性新生骨包绕

知识点118: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好发于颅骨,其次为股骨、肋骨、骨盆等。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偶有低热。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6%-10%的病例),可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侵犯颅骨者可伴有头痛,累及脊柱者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X线片:颅骨呈大小不等的穿凿状破坏,且累及内、外骨板,边缘不规则如地图样,无骨膜反应。发生于长骨者,大多位于骨干和干骺端,病损多位于骨髓腔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破坏,且边缘稍硬化,皮质骨轻度膨胀,可见葱皮状骨膜反应。累及盆骨、肩胛骨、胸骨则呈斑点状浸润。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骨嗜酸性肉芽肿)可有单个或多个骨损,可伴有骨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对放疗敏感,较大病灶术后可复发。

知识点119: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改变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手术刮除标本

病变组织呈肉芽组织样,灰褐色,且易碎,常伴有出血、坏死

1切除标本

病变主要位于骨中心区,髓腔被肉芽样组织填充,质脆,常伴有出血、坏死,可有囊性变。病变与周围界限清楚,边缘硬化

镜下改变

病灶内主要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其间掺杂有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共同构成肉芽肿结构;②大多数病例的嗜酸粒细胞较多而聚集成“嗜酸粒细胞脓肿”,有些病例嗜酸粒细胞很少或缺如,而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突出表现(容易误诊为网织细胞肉瘤);③朗格汉斯细胞胞质嗜酸性,胞核呈圆形、不规则或分叶状,可见纵行核沟,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有1-2个核仁,罕见核分裂象;④晚期病变可有明显纤维化或骨化;⑤可见灶状坏死核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囊性变

知识点120:纤维结构不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特点

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特点见表

类型

特点

单骨型

最常见,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股骨、胫骨、颌骨及肋骨,多无症状,可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形成肿块,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多骨型

多发生于10岁以下,侵犯一侧肢体的多数骨,形成肿块,造成肢体畸形、短缩、跛行与病理性骨折,可复发(占50%),经放疗后可恶变(比单骨型更易恶变)

Albright综合征

由多骨型纤维结构不良、性早熟和皮肤色素沉着组成,比较罕见,女性多见,内分泌紊乱症状可发生于3岁以前,常伴有糖尿病、甲亢与动静脉瘘等

X线片示长骨病变位于干骺端或骨干的中央部(髓腔内),不侵犯骨骺板。病变区骨的正常结构消失,且均匀一致,致密度低于骨皮质而高于髓腔骨松质,其中骨小梁消失似毛玻璃样,或囊状破坏。病变区常见斑片状骨硬化。

知识点121:纤维结构不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理改变

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正常髓腔结构消失,取代以灰红或灰白色橡皮样韧实的纤维组织。触及有砂粒感。有时可伴有囊性变,囊内含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少数病例可见透明软骨灶(直径常<1cm

镜下改变

病变由纤维组织与不成熟骨小梁交织组成;②纤维组织排列成束状、漩涡状或不定型,梭形细胞核圆形或梭形;③骨小梁纤细,且形状不规则,呈圆形、逗点状、鱼钩状、“Y”形、弯曲成弧形或奇形怪状,多无黏合线,其周围无或仅有少许成骨细胞围绕,直接与梭形细胞移行。小梁彼此相连,无钙化或钙化不均,不形成板层骨;④有时可见灶性软骨(量多时称纤维软骨结构不良);⑤常见黏液变、囊性变及出血、坏死,其周围可见吞噬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反应;⑥可伴有软组织黏液瘤与长骨造釉细胞瘤

知识点122: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

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15岁以后罕见。病变仅见于胫骨、腓骨骨干骨皮质内。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胫骨向前及前侧位弯曲,少数可致不完全性骨折。术后容易复发。X线片可见骨皮质内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界限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及消失,其周边可见硬化。

知识点123: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改变

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瘤组织呈灰白色,质韧,若骨质较多,切之有砂粒感

镜下改变

病变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组织与成熟的骨小梁构成。骨小梁排列方向不一,粗大,其周边围绕成排的成骨细胞和不等量的破骨细胞,可成熟为板层骨,可见黏合线。间质内不见出血及巨噬细胞

知识点12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的临床特点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是一种非肿瘤性骨病变。大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多处骨骼,好发于长骨骨干及颌骨,其次为长骨两端及手、足小骨等。其早期临床症状为骨痛,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片示多发囊性溶骨性破坏伴有骨质疏松,可合并骨折。

知识点12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的病理改变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大小不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侵蚀至骨皮质,且质地较软。切面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常呈囊性变,为棕红色(故名棕色瘤)

镜下改变

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多核巨细胞与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结节。血管丰富并伴新鲜和陈旧性出血。病灶周围可见新形成的骨样组织和骨小梁。其周围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关节、滑膜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知识点1: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腱鞘巨细胞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较多。85%的病例发生于手指,邻近腱鞘滑膜或指间关节,也可以发生在踝、足、腕、膝,罕见发生于肘部和髋部。此肿瘤生长缓慢,表现为无痛性结节。X线片可见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肿物,骨关节无异常表现,少数病例可发生邻近关节面和骨质的破坏。

知识点2: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边界清楚,结节状,可见部分包膜,体积较小,直径为0.5-4cm,也有大至1cm者,质地较实。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常伴有黄色或褐色斑点,多与肌腱或腱鞘相连

镜下改变

由比例不等的滑膜样单个核细胞、多核巨细胞与黄色瘤细胞组成。单个核细胞呈圆形或者卵圆形,且胞质淡染,核圆形或肾形,染色质呈粉尘状,可见核沟,部分病例可见核分裂象,一般为3-5/10HP,也可高达20/10HP。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由单个核细胞融合而成,核的数量为3-50余个,呈破骨细胞样。黄色瘤细胞较为常见,多呈灶状分布,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偶见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例可见裂隙状、假腺样腔隙,特别是发生于大关节如膝和踝时。间质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胶原化及玻璃样变,甚至软骨化或者骨化生

知识点3: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滑膜血管瘤大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平均发病年龄25岁。好发于膝关节,少数见于肘、踝等关节。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可伴有反复发作的非创伤性关节肿胀与关节血性渗液,穿刺可吸出血性液体。X线片显示病变处模糊的软组织阴影,可见静脉石、关节退行性变、骨膜反应及局部骨质破坏。

知识点4:滑膜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滑膜血管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弥漫型

累及滑膜大部分甚至全部,常可穿破关节囊扩展至关节旁软组织

局限型

一般位于关节内的局限性蕈状或息肉状肿物,多见于髌骨下脂肪组织内

镜下改变

大多数肿瘤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瘤形态,血管间为水肿或黏液样间质,可发生玻璃样变。也可呈毛细血管瘤型、动静脉血管瘤型或静脉性血管瘤型

知识点5:滑膜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滑膜脂肪瘤常发生于膝关节,临床表现为关节局部渐进性肿胀,偶见于肩关节。中年人多见。

知识点6:滑膜脂肪瘤的病理改变

滑膜脂肪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滑膜弥漫性显著增生,表面可见乳头状或绒毛状突起,切面呈脂肪样外观

镜下改变

肿瘤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均匀一致的滑膜细胞。脂肪组织呈绒毛状增生,其内富于血管,可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知识点7: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又称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好发于40岁以下中青年,女性稍多。好发于膝关节,其次为髋、踝及足等大关节,少数见于肘、肩、腕等关节。此病病变发展缓慢,关节可逐渐出现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关节渗出性出血常见。X线片示关节肿胀,关节附近可见界限不清的分叶状组织阴影,可轻度破坏邻近骨质。关节腔变宽。

知识点8: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边界不清,且无包膜。体积较大,直径常超过5cm。滑膜增厚,常形成灰白色、棕黄色或褐红色的绒毛状结构,绒毛长短、粗细不等

镜下改变

滑膜组织呈绒毛状增生,且绒毛表面被覆一层至多层增生的滑膜细胞。绒毛内有大量单个核细胞弥漫成片状增生,并且浸润周围软组织。单个核细胞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组织细胞样细胞;另一种细胞体积较大、圆形、胞质丰富浅染或嗜酸;②可见核分裂象;③有多少不等的黄色瘤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数量比较少,约20%的病例可能缺失或罕见,组织细胞样单个细胞胞质内及间质中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部分区域可形成裂隙样或假腺样腔隙。间质不同程度纤维化,也可发生玻璃样变;④免疫表型与腱鞘巨细胞类似

知识点9: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特点

滑膜软骨瘤病多发生于20-40岁,以男性多见。好发于膝关节,其次为肘、髋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其病程较长,临床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关节积液、局部疼痛及活动障碍。X线片:可见关节内或关节附近有多发性钙化的游离体,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结节,密度均匀或中央透明而边缘密度增加。如果软骨岛未发生钙化,则不显影,而仅表现为关节软组织肿胀。

知识点10:滑膜软骨瘤病的病理改变

滑膜软骨瘤病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病变处滑膜增厚、充血,并有绒毛状突起。滑膜表面可见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白色或蓝白色软骨性游离体,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分布。游离体可由单个或数百个,并且可融合成实质性团块

镜下改变

在滑膜下结缔组织中,可见透明软骨岛和结节。周围结缔组织可形成包膜。软骨细胞成簇分布,核呈不典型性,常见双核,核分裂象少见。软骨基质可发生钙化及骨化

知识点11:滑囊囊肿的临床特点

滑囊囊肿又称腘窝囊肿、Baker囊肿或膝关节后疝等。最常见于腘窝,也可见于腓肠肌和半膜肌滑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可伴有局部疼痛。

知识点12:滑囊囊肿的病理改变

滑囊囊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囊肿界限清楚或不清楚,可呈分房性,囊内含清、浊、黏液性或血性液体,囊壁光滑或有绒毛状突起

镜下改变

囊壁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纤维组织致密,可呈玻璃样变,软骨或骨质小块形成或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少数可见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囊壁内腔可见滑膜细胞被覆或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知识点13:腱鞘囊肿的临床特点

腱鞘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女性较多。最好发于手的腕关节背侧,也见于指屈侧及足背、胫前、踝、膝关节附近。临床表现为局部囊性肿物,或伴有钝痛。

知识点14:腱鞘囊肿的病理改变

腱鞘囊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常为单个,偶可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3cm(可大至8cm),附着于腱鞘或与关节相通,有包膜。切面囊性,单房或多房,内含胶冻状黏液,内壁光滑

镜下改变

结缔组织黏液变,液化成囊,囊内有黏液物质潴留,囊壁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较少

知识点15: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恶性腱鞘巨细胞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良性腱鞘巨细胞瘤与明星恶性的区域并存,或典型的巨细胞肿瘤复发时表现为肉瘤。以女性更常见。发病平均年龄约比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晚10-20年。好发于膝关节,其次为距小腿关节和足关节。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关节渗液及疼痛。

知识点16: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

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呈多结节状,体积较大,直径一般超过4cm,且边界不清,向周围骨骼肌及脂肪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质软,切面呈鱼肉状

镜下改变

肿瘤主要由异型的组织细胞样单个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泡沫细胞构成,坏死常见。组织细胞样细胞异型性明显,且排列成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与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相比,恶性腱鞘巨细胞瘤更富于单个核细胞,而缺少黄色瘤细胞及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细胞。多核巨细胞偶见,且呈破骨细胞型或杜顿细胞型,体积小,核数量少。间质可见黏液变性、出血及坏死

知识点17:滑膜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

滑膜软骨肉瘤可为滑膜原发,也可继发于滑膜软骨瘤病变,两者都非常罕见。好发于膝关节,偶见于距小腿关节、肘关节。以老年人常见,男性稍多,平均年龄为48岁(25-70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关节软组织肿胀、局部疼痛及活动障碍。X线片可见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可见钙化及骨化,少数病例可发生邻近骨质的破坏。

知识点18:滑膜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

滑膜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肿瘤呈分叶状,灰白或灰蓝色,半透明,具有光泽,可见局部斑点状或结节状钙化。滑膜组织常受累及,并且可侵犯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邻近骨骼

镜下改变

与其他部位发生的软骨肉瘤类似,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双核及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多见,并且可浸润骨髓腔内的骨小梁

知识点19:滑膜软骨肉瘤的预后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

孤立性与结节状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侵犯关节周围软组织与邻近骨质者预后较差。通常可出现转移。复发的患者较多。病死率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X线片,病理,肿瘤,诊断,关节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