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杆菌所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即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神经末梢肌肉接头处可产生阻滞作用,时乙酰胆碱释放受到抑制,可引起肌肉麻痹松弛,在动力性皱纹改善中比较适用。
A型肉毒杆菌所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即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神经末梢肌肉接头处可产生阻滞作用,时乙酰胆碱释放受到抑制,可引起肌肉麻痹松弛,在动力性皱纹改善中比较适用。
目前肉毒素注射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注射填充领域,注射层次主要集中在肌肉层,用于辅助改善轮廓、面部肌肉僵持、淡化动态纹、去除狐臭等。
而今天,我将会带大家来认识一下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皮肤美容层面的应用:微滴注射。
所谓微滴注射,是将A型肉毒杆菌毒素小剂量、多点注射到真皮层或与肌层之间,是一种更浅层、低浓度的注射方式,解决了传统注射技术存在的不足,保证了患者表情不受影响,且面容得到改善的目的,目前在美容科中应用越来越多,受到了广泛关注。
A型肉毒杆菌毒素维度注射与传统注射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滴注射只至皮肤层或真皮层,注射层次变浅;
其次,注射剂量更少,药物浓度更低,传统注射中,一个注射点可变为10-20个注射点,以分散的微滴形式,在各点注射少量肉毒杆菌毒素,不但可达到美容的效果,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注射更加的安全和精准。
为达到平稳注射的效果,可减少单点注射剂量,缩小注射间距。
需注意的是:
1、微滴疗法对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对面部神经、血管及肌肉解剖结构充分了解,注射时以穿刺点出现注射液微溢或出现白色皮丘为宜。
2、临床操作中,如果注射剂量过大或深度过大,则 A 型肉毒杆菌毒素可能进入到非治疗区域,引起肌肉麻痹等并发症,因此要求医生在实践中应多加练习。
3、其次,BT 注射深度为真皮层或真皮下,注射剂量小,通常注射点出现小的白色“皮丘”或注射液从临近点轻微溢出表明注射层次正确。
临床应用
除皱
皮肤美容中,除皱最为常见,因表情肌局部组织松弛、过度收缩及皮肤弹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皱纹的出现。
传统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效果良好的优势,也得到一致认可,为了对注射后表情不自然的问题进行解决,临床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Steinsapir 等对 227 例患者双侧眉部及眉间区域注射Botox,每点 0.33~0.66 U,每例患者 60~100 点,注射点不低于眉毛下缘,深度为真皮层及表情肌嵌入真皮部分。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患者注射前、后疗效,证明本法能够有效减少眉间纹及额纹,且相较传统注射方法更好地保留了眉部与额部的表情表达能力。
佘杨杨等在其研究中显示,将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在眉间与双侧眉部区域,每例患者60-100点,每点0.33-0.66U,注射点高于眉毛下缘,注射至表情肌与真皮层之间,通过对注射前后效果对比分析,显示患者额纹及眉间纹均明显减少,且额部与眉部表情表达能力很好的得到了保留。
改善下颌轮廓
通常下颏和颈部的角度为 90°~120°,而颏下脂肪堆积、局部组织松弛等可导致颏颈角变钝。
Wu使用Botox 注射于颈阔肌对应的皮内及皮下区域,每点0.06~0.1 U,注射点约 200 个,结果显示患者颏颈的角度重新变得锐利,下颏也显得突出,同时患者自觉颈部与下颌区域的皮肤变得紧致,其机制可能是附着在皮肤上的颈阔肌浅层肌纤维张力由于肉毒素的阻滞而减弱,局部牵拉作用降低。
有些患者为了瘦脸在咬肌处注射Botox,术后常出现下颌轮廓变钝现象,颈阔肌区域微滴注射可改善这一现象。
减少皮质分泌及改善毛孔粗大
肉毒杆菌毒素微滴注射可减少皮脂腺分泌、缩小粗大毛孔,对痤疮也有减轻作用。
曾东等使用Botox微滴注射治疗 53 例毛孔粗大患者的双侧颊部(眶下部及颧部),每点皮内注射 0.1~0.2U,每位患者约 40 个注射点,总量 4~8 U,相距 1 cm;治疗效果由其他医生评价和患者自我评价,术后 2 周~3个月随访,治疗区毛孔显著缩小,皮肤质地得到改善。
赵思俊等人研究中,针对颊部、鼻部及额部油脂分泌旺盛区域,给予Botox微滴注射,深度至真皮层,单个注射点0.1-0.2U,间隔0.5-1cm。通过对注射前后进行对比显示,患者毛孔数量明显减少,皮脂产物中卟啉数量明显减少,皮肤均匀度较好。
可见,肉毒杆菌毒素微滴注射疗法对毛孔粗大、油脂分泌多、面部粉刺等问题能够有效解决。
对于肉毒微滴注射改善毛孔粗大的问题,目前的几个文献似乎都表明毛孔缩小的效果虽然非常好,但是其维持的时间也并不长久,通常只能维持4~6个月。
嫩肤
A 型肉毒杆菌毒素皮内注射对皮肤质地改善效果在临床中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可达到较好的嫩肤效果。
Chang 等在一项针对 9 例患者的双盲研究中,一侧面部皮内注射 Botox (0.2 U 每点,总量 20~25 U,相距 1 cm),另一侧面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中 6 例患者注意到两侧面部存在“非对称效应”,并认为注射 BT 一侧面部皮肤更为紧致和平滑。此项研究中的 8 例受试者双侧面部于试验前及注射 8周后行组织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HE)染色示两侧面部浅层真皮Ⅰ型前胶原染色密度均有上升,Masson染色示两侧胶原沉积增加。推测由于针刺本身的物理损伤导致两侧胶原均有增生,但因无法对两侧胶原增生量化,故无法比较两侧差异,但临床效果与患者反馈均表明 BT 微滴疗法取得更好的嫩肤效果。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皮肤病。
在今年最新的《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中给出了使用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注射方式:在红斑区域进行皮内注射,注射点位间隔1cm,剂量0.5-1.0U。
Dayan 等报告微滴注射治疗酒渣鼻患者,每点注射Botox 约 0.7 U,间隔 0.5 cm,注射部位为双侧颊部及鼻部,总剂量为颊部 8~12 U,鼻部约 5 U;1 周内观察到红斑减少,炎症反应减轻,效果持续 3 个月。
国内治疗玫瑰痤疮领域的权威人物简丹教授也做过大量临床验证,湘雅三院的临床研究表明,肉毒素注射后,两周左右患者即出现受刺激红斑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减轻,部分患者背景性固定红斑也有所减退。疗效可维持至少3月左右,无一例出现明显副作用。同时,患者对刺激因素的潮红反应减轻,也减轻后续进行光电治疗减少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诱发的可能性,联合光电治疗疗效更为明确,安全性好。
肉毒微滴注射治疗玫瑰痤疮的机制肉毒素抑制了乙酰胆碱与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后两者是引起玫瑰痤疮面部潮红的主要物质;此外,多数玫瑰痤疮患者以过量的皮脂为特征,注射后减少了皮脂分泌,从而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尽管目前临床研究证实肉毒素微滴注射疗法安全有效,但其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样本量小,结果易存在一定偶然性,可能导致误差;
②缺乏评价临床效果的客观量化指标,即使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果仍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③BT 微滴疗法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可能的机制大部分来自临床医生的分析与推论,还需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④治疗效果持续时间较传统方法短,一般维持 3~4 个月,最长半年。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Wu WTL. Skin resurfacing with microbotox and the treatment of keloids[M]. In Benedetto AV. Botulinum toxins in clinical aes-thetic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Informa Healthcare, 2011:190-205.
[2]Wu WTL. Microbotox of the lower face and neck:evolution of a personal technique and its clinical effects [J]. Plast ReconstrSurg, 2015, 136(5 Suppl):92S-100S.
[3]佘杨杨,农晓琳. 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7.44(06):707-711
[4]Steinsapir KD, Rootman D, Wulc A, et al. Cosmetic micro-droplet botulinum toxin a forehead lift:a new treatment paradigm[J]. 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 31(4):263-268.
[5]曾东,余文林,熊杰,等. A 型 BT 微滴注射嫩肤 53 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1):225-227.
[6]赵思俊,李雪莲,曹旭敏,等.肉毒杆菌及肉毒毒素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08)38-39+54
[7]Chang SP, Tsai HH, Chen WY, et al. The wrinkles soothing effect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face by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J]. Int J Dermatol, 2008, 47(12):1287-1294.
[8]Shah AR. Use of intradermal botulinium toxin to reduce sebum production and facial pore size[J]. J Drugs Dermatol, 2008, 7(9):847-850.
[9]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04):279-288.
[10]Dayan SH, Pritzker RN, Arkins JP. A new treatment regimen for rosacea onabotulinumtoxinA[J]. J Drugs Dermatol, 2012, 11(12):e76-e7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