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治疗是“三分手术,七分康复”。
发育落后、走路异常
来自广西的小健(化名)今年5岁,长得可爱乖巧,但他却是一位脑瘫患儿。出生时,因为早产、缺氧、体重仅有1.3KG,小健在当地医院保温箱治疗50余天,各方面指标正常后才出院了。
在小健成长过程中,小健的母亲邱女士发现,当同龄的孩子都开始走路了,小健还不能走路,站也站不稳,老是脚尖着地,并且双腿老是交叉着。
由于当地医疗资源有限,辗转求医都不知道孩子是脑瘫,也不知道有专业的医院治疗脑瘫,这些年带着孩子在当地的一家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但康复效果很慢。“这些年来,小健受了很多白眼,小朋友看到他走路的样子都会嘲笑他,甚至学他的样子,这让为人父母的内心很受伤。”邱女士回忆起孩子成长的过程,眼睛都是湿润的。
确诊脑瘫
入院后,脑瘫科二区郑炳铃副主任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诊断评估,发现患儿双下肢僵硬、尖足、双膝前弓,双下肢呈剪刀步态,站立、行走不稳,双下肢肌张力3级,肌力4级。头颅平扫(MR)提示:脑白质变性。结合症状及检查结果,最终小健被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
针对患儿的情况,脑瘫科二区团队为其制定了科学周密的诊疗方案。小健是典型的痉挛型脑瘫,仅仅依靠康复治疗很难改善他下肢广泛痉挛的症状,而脑瘫外科治疗与脑瘫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能有效治疗痉挛性脑瘫。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建议先通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缓解痉挛,经过间期康复后再实施矫形手术矫正畸形,术后再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决定先采取手术帮助患儿缓解痉挛,降低双下肢高肌张力。经过间期康复后,再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局部矫形手术,之后再进一步康复治疗。
手术+康复
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后,郑炳铃团队为患儿实施“腰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后,患儿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可放平双足跟站立、行走,尖足步态消失。
配合2个疗程的专业康复训练后,2020年12月,小健再次来院康复时,郑炳铃发现患儿仍遗留尖足、内翻,双膝前弓,双下肢剪刀步态等症状,此时患儿下肢屈肌挛缩,独立行走时步态异常,四肢协调性差。郑炳铃团队又为患儿实施了“双侧大腿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腱腹部松解+石膏固定术”。
术后第四周,小健回院拆除石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郑炳铃为其定制了专业的足部矫形支具。为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郑炳铃又安排了儿童下肢机器人智能步态训练,让他能在早期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同时,辅助以运动治疗、冲击波、站床、电疗蜡疗、针灸等综合康复训练。
走路越来越稳
手术+康复训练后,小健肌肉痉挛的症状已得到明显缓解,行走时双下肢剪刀步态消失,残留的尖足也得到矫正,下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较前改善。
看着孩子走路越来越稳,姿势也有明显改善,家长终于不用担心他走着走着就会摔倒。
小健出院返家时,医生叮嘱家属,脑瘫的治疗是“三分手术,七分康复”。回家后还要继续加强语言、站立行走等方面的家庭康复训练,定期返院复诊。
SPR手术和肢体矫形手术能解决肌张力高及畸形痉挛等问题,但如果没有术后康复治疗巩固,效果不稳定;康复治疗能解决力量、平衡及协调性等问题,但无法从根源上改变患者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等问题。手术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帮助脑瘫患儿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