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苗含艾滋病毒序列?还会入侵大脑?别搬运“洋垃圾”了

2021
07/06

+
分享
评论
疫苗与科学
A-
A+

最近,有一篇标题为“COVID-19病毒和疫苗的致命真相”的文章在社交平台流传很广,但是细看文章内容,实际上是把各种缺乏证据的内容杂糅在一起的疫苗阴谋论。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



网上热传一篇号称揭露COVID-19病毒和疫苗致命真相的文章,其中提到“疫苗接种者会传染变异病毒”“病毒以及所有疫苗均包含HIV”等。其实,该网文搬运的内容均为国外反疫苗人士的观点,存在严重误导。

病毒的突变建立在病毒复制的基础上,大规模接种疫苗阻断病毒复制才能防止病毒变异。此外,疫苗中的刺突蛋白是基于病毒上的刺突蛋白,与HIV、狂犬病毒等完全无关,疫苗也不会入侵大脑。


COVID-19疫苗高度有效,真正无效的是反疫苗人士大力推举的氯喹与伊维菌素。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氯喹和伊维菌素对COVID-19感染有疗效。


Y博

遗传学博士,科普作者,新药研发从业者



最近,有一篇标题为“COVID-19病毒和疫苗的致命真相”的文章在社交平台流传很广,但是细看文章内容,实际上是把各种缺乏证据的内容杂糅在一起的疫苗阴谋论。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


一、“顶级科学家”其实是反疫苗人士和造谣者


文中首先提到了一位“顶级病毒学家和疫苗科学家”Geert Vanden Bossche,并罗列了这位科学家写给世卫组织的一封公开信中的内容。


网传文章截图


这位Bossche其实是国外反疫苗势力的一员,网上流传的其公开信内容,从头到尾错漏百出。


比如他提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通过疫苗控制过(传染病)大流行,这一背景假设就与诸多历史事实相悖。人类的第一个疫苗——天花疫苗,就帮助我们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天花病毒。麻疹、脊髓灰质炎也都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不再构成大流行。即使是现在的COVID-19,也正在被疫苗逐渐控制。


Bossche说疫苗接种者会成为无症状的携带者或传染变异病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也与事实不符。


病毒的突变是建立在病毒复制之上的——突变就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复制错误。目前引起大家关注的突变株,如阿尔法突变株(B.1.1.7)、德尔塔突变株(B.1.617.2),分别来自英国和印度疫情不受控制、病毒疯狂扩散的时期。如今英国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控制住了疫情,英国国内并未出现新的新冠突变株。


二、疫苗的刺突蛋白与艾滋病毒、朊病毒、狂犬病都无关


网文中还说,COVID-19病毒以及所有新冠疫苗的刺突蛋白均包含艾滋病毒、朊病毒(可致疯牛病)以及狂犬病毒,疫苗中的刺突蛋白还会导致疯牛病等退行性脑神经疾病。


以上说法纯属反疫苗组织的胡编乱造。


网传文章截图


刺突蛋白是包括COVID-19病毒、SARS、MERS等冠状病毒用来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蛋白,是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COVID-19疫苗需要引入它来激发人体针对性的免疫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中的刺突蛋白都基于病毒上的刺突蛋白。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狂犬病病毒是基因组为负链RNA的RNA病毒,这二者与以正链RNA为基因组的COVID-19病毒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谈不上COVID-19疫苗的刺突蛋白含有这两种病毒。朊病毒如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出错的蛋白,并能诱使同种正常蛋白也变错结构,与COVID-19、刺突蛋白一点关系也没有。


除了与艾滋病病毒等无关,COVID-19疫苗与阿尔兹海默、帕金森等退行性神经疾病也没有任何关系。阿尔兹海默等疾病有各自的致病机理,COVID-19疫苗引入的针对刺突蛋白的免疫反应与这些神经系统疾病毫无关联。


三、疫苗既不入侵大脑,也不会“传播”


网文中还称“疫苗比病毒更危险,因为疫苗中脂肪包裹的刺突蛋白可以通过注射,比普通感染更快地到达大脑和身体的所有部位”“疫苗中含有数十亿个脂肪包覆的刺突蛋白纳米颗粒,注射后会通过血液快速分布到全身”等。


先来说说入侵大脑这个观点。其实现在获得授权被正式使用的疫苗都是通过肌肉注射来完成接种的,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是局部位置给药,不存在侵入大脑一说。


再说通过血液到达全身这个说法。mRNA疫苗确实是由脂质纳米颗粒包裹,但纳米颗粒只是对颗粒大小尺寸的反应——任何直径在1~100纳米间的颗粒都被属于纳米颗粒。mRNA疫苗本身极不稳定,包括以往的动物实验都显示,肌肉注射mRNA疫苗,主要都集中在注射位置与附近的淋巴结,疫苗本身在体内的存留时间为1~2天,很快就被降解,不存在可以通过血液快速运往全身一说。


此外,疫苗带来的刺突蛋白与病毒的刺突蛋白完全不同。COVID-19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帮助病毒入侵人体,但疫苗并非病毒。如果是灭活疫苗,那么病毒颗粒已经被杀死,死病毒不具备复制能力;如果是mRNA疫苗或腺病毒疫苗,这些疫苗也不具备自我复制能力,携带的还只是刺突蛋白这个单一蛋白的基因编码,只能产生刺突蛋白这个单一的蛋白质。离开了完整的病毒颗粒,刺突蛋白也无法复制扩增,不存在侵入人体各处组织的可能性。


什么样的人可以传播刺突蛋白?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


四、疫苗当然有用,没有用的是氯喹与伊维菌素


反疫苗谣言中引用“Peter McCullough”的观点,说疫苗无用,这里的Peter McCullough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位心脏科医生,并非疫苗领域的专家。而他所谓的新冠疫苗没有用,更是经不起事实考验。


无论是在上市前的大规模三期临床试验,还是上市后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大量数据表明国内外多个COVID-19疫苗都是高度有效的。


比如强生公司研发的腺病毒疫苗,由于研发较晚,在临床试验阶段已经遇到了突变病毒。即便在免疫逃逸最严重的贝塔病毒株(B.1.351)肆虐的南非,强生疫苗降低新冠疾病风险达60%,防护重症与危重症更是在85%以上。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显示,疫苗面对新的突变株,防护效果并不差。比如科兴在智利的真实数据显示,针对伽马株(P.1)的有效性在65%。


相对于高度有效的疫苗,真正无效的恰恰是一些反疫苗人士大力推举的氯喹与伊维菌素。在多个随机双盲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氯喹都没有显示出治疗或预防COVID-19感染的能力。伊维菌素在大规模试验中也没有显示出疗效。


由于语言与文化上的隔阂,一些自媒体很容易被国外的反疫苗组织所骗,认为自己是在转载正经医学机构的信息,但其实稍作核查就不难发现,这些“洋组织”一点也不高大上,恰恰是非常下三滥的虚假医疗信息传播者。我们完全没必要把这些洋垃圾搬运到中文网络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辉瑞、阿斯利康疫苗对阿尔法、德尔塔突变株的有效性: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vaccines-highly-effective-against-b-1-617-2-variant-after-2-doses
[2]强生疫苗对贝塔突变株有效性: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1544
[3]氯喹与伊维菌素的数据汇总:https://www.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nih.gov/therapies/antiviral-therapy/


本文编辑:ambergchen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版权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家族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蛋白,突变,疫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