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篇中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4、饮食因素: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从茹毛饮血进化到农耕文明以后,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都主要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中国人的脾胃承载不了那么多的肥甘厚禄。可是现在的人们在疯狂地喝酒吃肉,破坏了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密码。据统计,最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吃的肉的总和已经超过了两千多年吃的肉的总和,吃了这么多的肥甘厚味能不得病吗?即使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我举两个我诊治过的例子,第一个患者是糖尿病患者,吃中药调理的特别好,可是血糖稍微一降,他就想喝酒,他给我说:“能不能在不戒酒的情况之下,把我的糖尿病治愈?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医术高明”,此话让我哭笑不得;第二个患者是便秘、耳鸣。调理得不错,可是他还是照样喝酒,更要命的是喝完酒回家后还要喝几罐冰镇饮料,他说要是不喝的话胃里热的难受。这样的人连治病都配合不了,谈养生那简直是空谈了。现在的生活,我们不但素食吃的少了,即使吃也是吃柔嫩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很少有人吃了。从人类的饮食传统上看,最适合人类的是植物性食物,就植食而言,现代人多食植物地上部分而弃食物地下部分。植物地上部分犹如白天,地下部分犹如黑夜。植物地上部分功能为“阴”向下和发散,植物地下部分功能为“阳”向上和内收。因此,从饮食上也可以看出现代人的通病是“阴阳失衡”,“阳气不足”。所以说,打乱人类进化过程形成的饮食习惯和食谱,就是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战天斗地”只能作为鼓舞士气的口号,纵观历史,谁曾打败过天地?高度文明的现代北京,2012年7月21日的一场大雨,就让我们看到现代文明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城市如此,国家如此,力量微小的个体呢?能战败天地吗?所以,人类不能违抗自然,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谈养生,首先要明白“人与天地相参”,“与天地如一”(《素问• 脉要精微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地”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5、情志因素:其实养生就是养心。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治病时,首先要求病人“放下”,就是要求病人抛弃一切杂念,安安静静的接受治疗,这样才能很快的养好病。古人讲的养病,一个“养”字其实阐述的就是养生之道,那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融于天地万物之间,不要被外界功名利禄所烦扰。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她就是宋美龄先生。宋美龄活了106岁,可以称得上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据采访过她的人回忆,年过6旬时,她看上去依然青春焕发,光彩照人;在百岁高龄时,她的肌肤仍然白净、细嫩、柔软润泽,尤其纤纤十指——凝脂滑润。宋美龄能活106岁,其养生之道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涉及作息起居、衣着服饰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心态调整方面做得最好。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的生活乐趣集中在政治舞台的角逐和周旋上。但随着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败退,宋美龄在国际政坛上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1975年蒋介石病殁后,宋美龄的政治活动空间变得更为狭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继续保持健朗的身体和平和的心态,就必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这就是宋美龄所钟爱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宋美龄曾说过:“在饮食上上帝会保佑我,而在健身上我不喜欢过多的运动,在这种时候我和绘画结缘,也是上帝对我的恩典。我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特别是对山水画我并不是很擅长,可是,愈是这样我愈是想练习。每一天的练习都会对我的精神起到振奋的作用,因为画画可以让我忘记许多人间的烦闷,绘画也不会让我大伤脑筋,它只能让我的情绪变得更好,更加欣喜和快乐。即便是生活中有了什么不快的事,我有了对绘画的追求,也会让我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久而久之,绘画就形成了我个性修养的一部分,它会让我的心态更好。”她还曾向朋友透露:“不断绘画,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因为我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充实,我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寂寞里,正是因为每天有事情做,这才填满了我的生活。”毋庸置疑,宋美龄晚年已经把别人视若艺术追求的绘画,当成了让她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和充实的最佳方式。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绘画,肯定会让绘画者的心理得到陶冶与平衡。这也许就是宋美龄退出政坛后潜心书画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宋美龄谈的养生其实就是养心,她也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养生就是养心”,让自己以平静的心态和天地融为一体。现在的好多人,背着很大的思想包袱,脑子里充斥着功名利禄等“俗事”,在这种境况下谈何养生?其实,人世纷繁,法事俗务,名利地位,私心欲念,声色犬马,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什么都抓在手里,其实是累赘。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资济世,或甘于淡泊,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更高层次的。把自己融于自然中去,即使不谈养生其实也是在养生。
6、个体因素: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一娘生九子,连母十不同”,其实说的就是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既然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不要一窝蜂似的吃泥鳅、喝绿豆汤了,具体情况具体对对待。我用一个案例说一下这个问题。我曾经有个患者,是个气血不足的人,本身调理得好好的,突然有次来诊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舌苔白腻,舌质淡白,之前已经调理的非常红润了。我很茫然的问她为什么突然阳气受到损伤,体内湿气变得那么大?她告诉我,她那些天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养生专家在讲座,专家告诉大家每天早上喝一杯凉水,就能排除毒素身体健康。于是她坚持了十多天,期间闹了两次肚子。这是哪路的养生专家啊?认识有个体差异的啊!那些脾胃虚寒的人,每天早晨一杯凉水,不知道会使他们的身体受到多大的伤害,有些患有严重疾病的人,这样搞下去会使病情急转直下。所以如果自己要养生,还是要找正规的医生给你分析一下你的情况再去养生,不要一窝蜂似的赶时髦了,不跟风养生就跟不上潮流的思想是错误的。让自己随着天地万物一起生长就是最大的养生。
让我们还是回到《黄帝内经》上面来。人体的生命活动.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还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相应”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体内的阴阳同天地间的日月水火一样。天地不可没有白昼和黑夜,自然不可没有水火,但二者都是平衡的,不能一方偏盛,必须维持相对平衡状态,才能生机勃勃,否则就会发生疾病。《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人们在养生中,要合于自然界的法度规则,在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里的阴阳变化中,控制饮食,生活有规律,劳逸要适度,按社会和自然规律注意养生保健,达到神经、循环、消化等八大系统功能平衡,以使人享尽天年。中医学不仅把“人与天地相参”运用于养生之中,还运用到治疗的理法、方药各个阶段。如感冒这样一个简单的疾病,中医在各个季节开的处方是不相同的,对于来自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病人,中医的处方也会不同。
进人21世纪以后,本来就是来自自然的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竟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做了许多违背自然的事情,自然界的惩罚也接踵而至。在医学上也是同样,如果人们保持一颗自然平和心.走进清新辽阔的自然,身心的健康将受惠无穷。朋友让我们以“人与天地相参”思想作指导,共同分享大自然赐给的我们的恩惠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