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邓婉欣主任:改善分娩镇痛管理模式提升产妇获得感

2021-07-07   米勒之声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呢?


邓婉欣 主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案例概况

自2019年11月起,我们手术麻醉中心在医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分娩镇痛,以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剖宫产率、减轻产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社会认知度为改善目标。我们的核心亮点是成立分娩镇痛小组,由24小时专人全程服务,践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优化流程,快速推进分娩镇痛开展,提升产妇获得感。



问题描述与原因分析

2017年8月陕西玉林产妇跳楼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我们麻醉人的思考。生孩子到底有多痛呢?从疼痛分级来看,分娩时可达到十级,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会永生难忘。


其实早在1995年,WHO将疼痛列为第5大生命体征,其中产痛成为疼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4年10月11日是第一个“世界镇痛日”;

2015年WHO确定“人人享受生殖健康”的全球共同奋斗目标,提出“分娩镇痛、人人有权享受”的口号;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总体要求是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创新推广镇痛服务,满足麻醉医疗服务新需求。在保障手术麻醉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无痛胃肠镜等诊疗操作和分娩镇痛等。由此可见,国家乃至全球都越来越重视分娩镇痛等麻醉医疗服务需求。


 


2018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全国分娩镇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无痛分娩普及率非常低,尤其在西南地区仅为7.56%。中国分娩镇痛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其实第一例分娩镇痛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在英美发达国家分娩镇痛实施率以达到85%~98%,而在我国仅有不到10%。除了分娩镇痛率低,还存在着麻醉医生人力资源短缺、社会普遍分娩镇痛接受度低、医院缺乏政策支持、分娩镇痛未纳入医保、无收费项目和产科医生及助产士对分娩镇痛不支持等问题。


 


由此,我们分析了我院分娩镇痛开展困难的原因,在患方角度看,观念老旧和担心风险;在医方方面,存在着麻醉医师等人数不足,风险高,技术要求高,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缺乏经验等问题,加上产房监护和抢救设备欠缺、药品和耗材费用增加、宣传力度不够、学科之间的沟通不完善等原因,最终导致分娩镇痛开展困难。



改善方法与实施过程

2019年5月,我们邀请到姚尚龙教授到我院指导工作,并以《中国分娩镇痛现状与分析》行专题讲座,也邀请到成都市麻醉质控中心等相关专家就分娩镇痛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我们也组织相关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并协助产房完善设备设施的配置以改善分娩镇痛现状。


虽然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最接近“理想”化,但目前没有一种镇痛方法可完全满足理想的分娩镇痛要求。因此,我们采取了诸多方式完善分娩镇痛的宣传及方式,

其一,在院内申请分娩镇痛新技术、新项目优先通过医院审批;

其二,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如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在医院官网科普推文,孕妇讲堂,义诊宣传,发放科普资料及宣传手册;

其三,成立分娩镇痛小组,制定相关制度流程。


 


在分娩镇痛开展初期,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虽降低,但分娩镇痛率仅为6.7%~9.4%。我们反思总结了分娩镇痛率低的原因,主要为麻醉医师人手不足等所致。因此,我们开展了夜间和节假日无痛分娩,成立24小时全程服务的分娩镇痛团队,加强多学科沟通协作,继续加强宣传。



实施效果

自2019年开展分娩镇痛到2021年,分娩镇痛率明显上升,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下降,且分娩镇痛后VAS评分均<3分。


 


经验总结

1)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产妇获得感

2) 获得医院支持,集中院内优势资源,启动MDT团队协作

3) 加强沟通协调,与产科精诚合作

4)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成立分娩镇痛小组,24小时全程服务

5) 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提升,落实闭环质量管理体系

坚持以循证医学为导向,持续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计划

1) 持续提高区域内分娩镇痛率,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 要加强区域内分娩镇痛质量的控制

3) 推进区域内及对口支援单位分娩镇痛开展

4) 举办分娩镇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5)建立区域内分娩镇痛数据库,推进科研教学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剖宫产率,镇痛率,产妇,镇痛,产科,宣传,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