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连枷臂综合征一例

2021
07/09

+
分享
评论
望明月
A-
A+

连枷臂综合征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亚型,预后好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生存期相对更长,本文报道了一例典型连枷臂综合征患者,适合临床少见病例的教学。

病历资料:

67岁男性,病程3年。

3年前出现左上肢无力,1年半前出现右上肢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从上肢抬举困难,进展至完全无法抬举,伴有上肢肌肉萎缩和肉跳,伴有双上肢阵发性麻木。无言语含糊、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双下肢无力,无大小便障碍。

体查:双上肢远端肌力3级,近端肌力1级,可见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带肌、第一骨间背肌、大小鱼际肌明显萎缩,双上肢可见肌束震颤(见下图和视频),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累及双上下肢、胸锁乳突肌肌胸段脊旁肌,可见进行性失神经电位与慢性神经再生现象)。(见下图)

检验:肌酸激酶、甲状腺功能、ANA、ANCA、HIV、神经节苷脂抗体、肿瘤标记物、副肿瘤抗体均为阴性。

诊断:连枷臂综合征

讨论:

关于连枷臂综合征(FAS)的诊断,多采用2009年Wijesekera提出的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主要表现为近端无力和萎缩,症状进行性发展,病程中可出现上肢的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症状局限在上肢12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发病12月内出现下肢和球部肌肉明显无力和萎缩,上肢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双上肢远端的无力和萎缩而近端不受累。

该患者症状局限在双上肢长达3年之久,远超12个月,近端明显重于远端,主诉无下肢和球部症状,体查亦未发现球部和下肢的阳性体征,虽然肌电图可见双侧胫骨前肌明显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下肢的失神经电位并不是连枷臂综合征(FAS)的排除标准。

该患者虽有主观的双上肢阵发性麻木感,但客观体查以及肌电图结果并未发现感觉神经/元异常

Wijesekera是临床诊断标准,该患者符合连枷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该患者的头部MRI未见到锥体束变性的表现,临床表现亦没有椎体束的体征,完全是下运动神经元的表现。

部分连枷臂综合征(FAS)患者可见脊髓MRI上前角细胞变性呈“蛇眼征”,该患者完成了颈髓MRI检查,并未见到此征象。“蛇眼征”除了见于连枷臂综合征,还可见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平山病等,并不具有特异性。

连枷臂综合征(FAS)上肢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主要位于上肢近端,而以上肢起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则以远端为主。

FAS预后明显好于ALS,樊东升教授对126例FAS的研究发现,FAS的中位生存期为97个月,明显比肢体起病和延髓起病的ALS长,后二者分别是72个月和48个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枷臂综合征,FAS,肌电图,典型,球部,标准,神经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