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君”,再次出现,给责任护士敲响一记警钟

2021
07/09

+
分享
评论
中卫护研院
A-
A+

患者曾于2021-1-10因咳嗽、咳痰、气喘3天入院。

病史资料:

姓名:

王某某,性别:女,年龄:75岁,主诉:胸闷气喘15小时余

现病史:

患者15小时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喘,伴有恶心、呕吐,无胸痛及肩背部不适,予以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于急诊行肺动脉CTPA示:多发肺栓塞;双下肢动静脉超声:左下肢股、腘静脉血栓;双侧小腿段肌间静脉血栓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10余年,冠心病病史3年余,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

入院诊断:

多发肺栓塞、左下肢股、腘静脉血栓、双侧小腿段肌间静脉血栓


 

病情发展:

患者曾于2021-1-10因咳嗽、咳痰、气喘3天入院。胸部CT:考虑双肺支气管炎,左上肺斑片状影,双下肢深静脉B超:左侧腘静脉下段低回声(血栓可能大),左小腿肌间静脉低回声(血栓?),患者病情好转于1-17出院

患者于5.18 13:20 以“多发肺栓塞”再次入院,入院后予无创面罩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相关辅助检查后;15:18予以瑞通立(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2支溶栓,患者仍有胸闷、气喘,较前无明显好转,予以气管插管后,18:42于导管室行经股静脉行肺动脉造影+碎栓+吸栓+溶栓术(术前快速房颤心律,气喘明显,血压不低);术后返回我科,予患者低分子抗凝治疗,气压治疗。  
三天后,患者病情稳定,医师予拔除气管插管,转科继续治疗  


辅助检查:

化验指标

 

影像检查

总结案例:

1.患者四个月前曾因咳嗽、咳痰、气喘3天入院,双下肢深静脉B超:左侧腘静脉下段低回声(血栓可能大),左小腿肌间静脉低回声(血栓?),患者住院七天后病情好转,予出院,患者再次发生深静脉血栓,作为责任护士我们忽略了什么?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如何做?
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休息,适当运动,睡觉时以平卧为主,可适当抬高患肢,保持大腿后侧肌群放松,避免患侧卧位,使患肢受压,以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低脂,适量食用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铁丰富的食物,饮水2 000 ~ 3 000 ml/d,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自身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腹压,以免引起出血

制作药物温馨提示卡片,教会患者正确服用抗凝药物,术后1个星期在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警惕出血,1个月后回院复查。如出现肢体再次肿胀、出血或者疼痛现象,尽快就医

建立深静脉血栓出院随访档案,随访频次:出院后的两周、一月、三个月、六个月并再次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护士长、护士两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和管理。


   2.对于该患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哪些?

超重和肥胖 超重增加了盆腔和下肢的静脉压,致静脉回流受阻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彩超:RV27mm、EF测不出,左房右心增大。心衰患者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更大,因为患有心力衰竭者心脏和肺功能有限,即使是很小的肺栓塞引起的症状更明显

糖尿病 疾病呈退行性病变,引发血液粘稠度高

患者有深静脉血栓病史


 

年龄 年龄超过60岁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尽管深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任何的年龄


 

 

 

经验分享:

患者多肺栓塞进行溶栓后,怎么避免栓塞再次形成,如何做好评估、随诊、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

1        
避免再栓塞的观察与护理[1] 抗凝期间首先重视患肢护理,患者绝对卧床并制动、抬高患肢30度,减轻水肿;禁止用力按摩,防血栓脱落;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受压,利于静脉回流    

 
2        

每日观察评估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定时触摸桡动脉搏动情况,“定点、定位、定尺”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腿围,对比肿胀消退情况,间接判断溶栓效果

3        

每日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临床上根据深静脉评估量表来进行,主要目的是评估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并应用超声进行血管的筛查,能及时准确的评估患者血管的情况

4

以患者为中心,调动自我管理效能。针对该患者,我们将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贯穿于整个溶栓期及介入术后,向患者解释出现血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讲解配合注意事项,指导勿用力排便,充分调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让患者掌握已发生血栓的高危因素及症状,能及时的辨别血栓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        

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告知应尽量避免使用干扰抗凝药物的其他药物及食物,抗凝药物应在夜间使用效果更好,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出血倾向,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尿血等,定期监测血凝的情况,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用药的量



 

 

 
为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目前根据科室情况及病种我科实施了以下预防护理举措
1        

常规的护理措施:

遵医嘱应用抗凝剂,气压治疗,踝泵运动


 
2        
  实施预防静脉血栓的最新举措:  
(1)   由护士主导的早期康复的实施:  
①电子生物反馈仪的治疗,每日bid次;  
②进行五五操康复,包括下肢伸屈、下肢内收外展、跟腱牵拉、踝关节旋转、脚趾关节活动,各五个循环,每日一次。  
③进行有氧训练,每日qd。  
(2)   与中医科联合进行中医护理干预:  
①穴位按摩 每日一次 通过点、按、揉的手法作用于患侧肢体相应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等,进行局部刺激,并通过经络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顺气活血的效果。  
②穴位贴敷或艾灸   [4]   每日一次穴位选择:足三里、中腕 穴、神阙穴、涌泉穴等,对上述穴位予以中药敷贴和艾灸的方式,确保患者五脏六腑血气的良好。  
③耳穴压豆每周两次  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对于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都有好的效果。  
3        
医护合作健康宣教模式的实施[3],拉近医、护、患三者的距离,使医生护士更加贴近患者,医护一起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最终达到患者满意,家属满意    


王迎迎


参考文献:

[1] 刘研、郭鑫悦、刘文静,等.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预见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4-948.
[2] 温娇.气压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临床应用,2020,13(51):111-112.
[3] 王晓花,健康宣教在关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1):1723-1724.
[4] 张园园 , 陈晓青 ,柏赟 , 等 . 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27(9):1603-1605.
[5] 尹丽鹤,董延慧,史红刚,等.分析气压治疗仪、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老年脑出血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联合预防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100-10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护士,责任,血栓,患者,病史,穴位,药物,抗凝,栓塞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