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与天地相参”谈时下的养生热(一)

2021
07/02

+
分享
评论
何门医述
A-
A+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篇中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时下大江南北全民卷起养生潮,打开电视、网络,几乎所有媒体平台都拥有自己的养生节目,粉丝们虔诚的脸上写满了对养生的渴望。步入书店里,最显要的地方肯定也是摆一堆养生的书籍,从整体到局部,从经络到食疗,应有尽有。来到公园里,压腿的,拍手的,扭腰的,跟着大师吼叫的,五花八门。全民信奉养生,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作为中医人,我为出现这种热潮而欣慰,从心底里我希望大家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始终欣赏古代大医的心声:“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看一看,全民都在养生,我们的身体真的健康了吗?各大医院依旧是一床难求,说明养生潮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身体改善,而且抑郁患者日益增多,说明养心也还是没有到位。我支持养生,且谈一下我个人对养生的理解,可能不太正确,但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专家讲解养生,绕不开的一本书就是《黄帝内经》。专家们都在引经据典的讲解它,可是很少有人从社会环境的因素谈养生,把一个人独立于天地谈养生,我觉得这已经违背了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篇中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神秘又不言而喻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上称为“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的元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那么离开社会环境自然等因素谈养生是否就是空谈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1、社会因素: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时代里,人们忙于奔波于自己前途的路途之上,工作压力大,到处都是指标。为了完成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指标,加班加点现象比比皆是,晚上顶着星星回家,早上披着月亮上班,这完全违背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养生传统。这样违背自然的工作方式,怎么谈养生都是白搭。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才能谈养生。

  2、环境因素: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可是我们的成就真的是用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地球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很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煤炭等,地上布满着江河湖泊、森林草地,天空中飞翔着小鸟,水中漫游着鱼类,草原上奔跑着狼群,森林中出没着虎豹,多么和谐的自然生态。可是工业化瞬息摧毁了这一切美好。人们把地下的煤炭石油挖出来,用燃烧的能量来牵引工业化这个巨大列车。燃烧释放的废气破坏了蓝天,升高了气温,灭绝了物种。这个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环境,所以临床上我们发现大量“上实下虚、上热下寒”体质的病人。《内经》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环境破坏了,人类怎么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3、生活方式:我在前面谈过社会因素,但即使工作再忙,生活方式我们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人们白天活动时间延长了,夜生活同样丰富起来,入睡往往较迟。白天活动为“阳”,夜里休息为“阴”,白天活动时间延长就使“阳气”的消耗增多。阳生于阴,夜间休息时间减少,又使得“阳”的生机削弱,源头减少。睡得晚,怎么与天地相参?曾经于半夜看望一个危重病人时,路过北京三里屯,当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可是满大街都是狂欢的人群。夜里本是养阳的时候了,民间有句话叫做“黄金不换子时眠”,可见晚上早睡对一个人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好多人后半夜就去狂欢,让人觉得这是好滑稽的一个现象。《内经》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如《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运来以后再起床。人体的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宜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不仅只是一年之说,就是一天当中也有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 可如今到了寒冬季节,爱美的女孩还穿着丝袜裙子在寒风中显摆,摆出了美丽,可是却收获了一身寒湿,痛经、痘痘、脸色灰白成了青春的写照。“夏长”的意思是夏季要养阳气,可是到了夏季,好多人们酷爱喝冰镇的饮料、啤酒等,解暑降温冷饮走俏南北,可结果越喝越“上热下寒”,脾胃虚寒,四肢发凉。

  近几年,皮肤病的患者在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和食物、水资源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和空调有很大关系。好多人夏天在外面汗流浃背,一进空调屋立刻就是冰冷如冬,结果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郁结在皮肤里面了,形成内热外寒,营卫不和的病态。在一般情况下还真难以下形成这样的疾病状态,可是这个现代文明的空调就在为我们每天制造这个模型。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皮肤病,比如各种皮炎、荨麻疹等。这种非正常的冷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医养生专家谈的脾胃问题。因为四肢受冷,很快就会把这个冷传到内脏。在东南亚行医的大夫都说,非常奇怪,在那边夏季有许多我们北方冬天才有的病,需要用麻黄汤和附子理中丸的时候非常多。仔细一考察,原来那边的人在夏天把空调开得非常足,那不得病才不正常呢!空调对女性伤害更大,因为女性夏天喜欢穿裙子,有的还把腰和肚脐都露在外面。中医学认为,女性的身体最怕气血凝滞,胞宫要依赖血液的温养,一旦遇到寒邪,正气不足的人就会气血凝滞,血脉不畅通,造成痛经、不孕,脸色无光。不注意这个胞宫的温暖,在怎么美容是不是就是空谈呢?《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 人体该热的时候就要热,让自己的身体与自然界同步,这是进化形成的身体条件,不能违背的。所以说,如果违背了天地自然规则,用最好的养生食谱都是解决不了养生问题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养生,皮肤病,污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