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巨头独享配送权,行业上演“生死局”,供应链升级成救命药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2021年6月23-25日,2021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峰会在上海举办。开幕式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提出“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不完全统计达7800亿元左右,增速远高于全球发展”。
被忽视的供应链管理,成行业竞争关键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在以往高利润率的行业生态下,供应链管理很少受到关注。随着耗材集采、两票制、DRG支付等医改政策的推进,行业利润下探,原本的供应链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器械厂家、商业公司以及医院降本增效的需求。 同时,变革加剧下,流通行业淘汰赛开启。大型商业公司开启“跑马圈地”模式,巨头独揽院内耗材配送权成常态。
国药集团湖南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独家中标长沙市中心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及物流(SPD)服务,合同履行期限为三年;
四川华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独家中标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SPD院内精细化管理服务,合同履行期限为5年;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独家中标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5年(4500万)院内医用耗材配送服务。
巨头加速布局,中小经销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危机。在此背景下,以往被忽视的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关键,如何更低价、更高效地进行供应链管理也成了行业参与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器械厂家,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提上日程
在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增长下,供应链管理是械企面临的主要挑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数据流信息传输滞后,无法快速捕捉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从生产到运输管理分散,难以实现对生产和供应链精细化管控;
渠道众多销售队伍庞大,管理成本高且效率低下等。
随着集采步入常态化运作阶段,越来越多耗材被纳入集采已成必然,行业进入存量搏杀时代,对于械企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械企亟需改变现有供应链传统模式,加快数字化智慧供应链建设,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售后的全链协同。
商业公司,数字化转型时代已到来
作为供应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流通环节占据产品终端价格的近80%。集采的开展,主要是挤出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水分。价格降价下,经销商利润大幅压缩。这样的情况下,经销商在供应链管理上更需要缩减成本,以保持盈利空间。
波士顿科学中国区商务部高级总监王雁征也提到,700多元的心脏支架,留给渠道的利润空间只有个位数,无法再像以往一样为医院提供送货至导管室、帮助清货补货、退换货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予以取代。
目前,大型流通巨头已经开始转型升级,通过专业化、智慧化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对内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对外提供增值服务。在行业洗牌下,打造医疗器械业务新模式,为企业谋求新增长点。
国药器械推出全流程、精益化、智能化的一站式医疗器械供应链管理精益服务解决方案——“FLI+”,全面助力医院医用耗材及医用设备的精益合规管理,实现合理资源利用、减少浪费、全程追溯和精益提升。
九州云仓数字化平台,以全局的数据视角将端到端的供应链流通需求转化为以物流中心为路由支点的多仓、多运段的协同任务,动态考虑订单时效、库存资源、地理位置信息、物流中心流量、运力资源、运营成本等因素。
行业不断洗牌中,耗材配送逐渐朝着大型流通巨头倾斜。集采的深入,中小经销商更是面临着配送时效和成本控制的挑战,压力持续增大。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未来,中小型经销商或彻底沦为配送商。或可以选择将重心转向其他中高端产品,开拓标外市场增加自身竞争力。
医院,SPD管理模式成新“刚需”
由于品种和供应商数目巨大,耗材管理一直是医院痛点所在。随着集采的推进,每家医院至少管理上百甚至上千个供应商,人工手工操作申领要货、采购入库以及出库管理,效率低下。
同时在耗材零加成、DRG试点推进下,耗材从收入变成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的SPD管理模式成了医院新“刚需”。 SPD是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医疗领域主要通过软件、硬件等配套设施,对院内医用耗材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提高医用耗材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开展SPD业务的医院达到1.2万家,一站式的打包服务会受到越来越多大型医院的青睐。
医改加速推进,行业暗涌浮动。供应链管理正向着数字智能化管理靠拢,未来如何在市场竞争下,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抢占一席之地,是值得行业参与者深思熟虑的问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