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北川与青川:汶川地震十三周年 董海龙教授深情回顾救灾往事

2021
07/03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为更好地和大家一起重温董海龙教授的抗震救灾经历,以下我们采用自述方式呈现。



引言:
 “在我保存的所有物品中,有两件东西是我特别珍视的。一个是我在老部队时,我们部队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时给每名干部战士发的纪念品(见图1左),上面镌刻着赤诚奉献四个大字;另一件是我母校第四军医大学给当年每一位参加5·12抗震救灾的同志赠送的一块纪念牌(见图1右),这两件纪念品我一直珍藏着”。 



1 被董海龙视为最珍贵的两件纪念品


30多年前,董海龙参军入伍来到了青藏高原,他所在的部队常年担负着运送战略物资到青藏高原的边防哨所的任务,条件极为艰苦。也正是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锻造了他坚毅的品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特别精神就发源于这只英雄的部队。董海龙说,在我之后的人生之路中,这三个特别精神一直伴随着我。

 

十三年前,当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是董海龙从母校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到西京医院麻醉科工作的第15个年头。回首十三年前,那时他的女儿只有四岁,爱人又同时出征汶川灾区,父母不得不双双从家中赶来照顾年幼的孩子。在灾区工作的近两个月时间里,董海龙三次接到组织命令,往返于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北川和青川参与救援工作。每次刚刚熟悉灾区情况展开工作时,他又因一纸任命,不得不赶往下一个救灾点。在此期间,虽然距离较近时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但由于各自的工作任务,他仅和自己的爱人在灾区匆匆见过一面。


图2 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董海龙教授


为更好地和大家一起重温董海龙教授的抗震救灾经历,以下我们采用自述方式呈现。

 

2008年离开汶川地震灾区后,我从来没有在公开的学术讲座上对个人的抗震救灾经历进行过回顾或思考。然而,那段难忘的抗震救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使我第一次回顾个人的那段经历,以回望北川与青川——抗震救灾经历对我人生的影响来和大家一起回望13年前的往事。

2008地震发生之后,有三个受灾严重:汶川、北川和青川,汶川映秀镇是第一时间标定的灾区核心位置,但事实上北川和青川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甚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北川。因为北川老县城的地理结构,决定了它必然是这条地震断裂带上一个重要的损害点。

回望13年前,2008512号当天,上午是正常的临床工作,中午1点午餐后我就下班回宿舍休息,因为当天晚上我要值夜班。大约2:30左右,我从睡梦中被摇醒,起初我没有在意倒头又继续睡下。不久再次被剧烈晃醒,突然意识到是地震。紧接着立即电话联系家人,但当时所有手机信号全部中断打不通。匆忙赶回家中寻找,看到孩子和家人平安,便立刻赶回医院。当时医院正在转移病员,内科能转运的病人全部集中在广场上,满院子都是病床。手术室的同志们依然在镇定的完成着手术,而手术室外等候的家属已被紧急疏散。

下午一切逐渐归于平静后,来自前方的地震消息也基本明晰,我才得知医院和学校已经做好准备,并于当天就派出一支医疗先遣队奔赴绵阳了解灾后情况。当天值守夜班期间,我们收到指令给应急医疗队准备物资。两天后第一批医疗队员乘飞机奔赴灾区。

我当时没能够随第一批医疗队出发,因为按照部队要求,第一批出发的医疗队是常备的战备医疗队所有队员,是成建制的。因为我是2006年底回国的,当时医疗队建制尚未调整,也就失去了第一批奔赴灾区的机会,熊利泽教授当时是医院副院长,兼任麻醉学科主任,他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队第一时间即奔赴灾区,一起随行的还有分散在几支医疗队中的麻醉科的同志。我本以为这次只能在后方从事伤病员救治任务了,但一个特殊的时机使得我有机会随后续医疗队进入灾区,开始我的“两川之行”。我把自己将近两个月的抗震救灾经历划分为四段,和大家具体分享。

 

西京救治


 
513日下班后,突然收到我爱人家中一位至亲过世的消息,但我爱人已经接到命令需要514日奔赴灾区,因为她是前面提到的战备医疗队成员。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和我爱人共同觉得,在这样一个国家需要的时刻,应该把救灾任务放在首位,所以决定向组织隐瞒这一情况,由我代为处理后事,她安心奔赴灾区。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容易,但我和她都是从基层部队成长起来的,当战士时我在青海,她在新疆,都经历过基层部队风雨磨砺,更能体会军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我母亲得知消息后,从外地紧急赶来帮忙照顾女儿,那时我女儿只有四岁。在我爱人飞往灾区几天后,我们西京医院就开始参与伤员的后方救治,接诊了第一批来自北川方向和绵阳方向的伤员,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一共完成了大概10台手术麻醉。当时,我以为就这样就完成了我整个抗震救灾的任务。
结果一周后接到大学命令,选出10人组成一支特殊的医疗队。这支医疗队主要由年轻同志组成,陆路赶赴灾区。接到通知后,我没敢提我爱人已经奔赴灾区,否则组织肯定不会让我去。但是作为一名战士,我觉得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到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于是就让我的父亲从家中赶来与我母亲一起照顾女儿。

图3 西京医院接诊的来自绵阳的伤员,不到两周康复出院,买了回家的车票

在参与救治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医务人员运送伤员,所以伤员的转运工作全部由我们大学学员自己完成。在此期间,医院的多名专家积极针对伤员情况组织会诊,并完成了多台手术,伤员得到了很好的救治。当时一位伤员,在接诊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康复出院,买了从西安回绵阳的车票。

北川奔波

当我接到了命令奔赴灾区,先到的第一站就是北川方向。从陕西出发,一直沿着刚修好的西汉高速到达宁强,然后从宁强上国道直达广元,再从广元一路奔波至绵阳,最后再拐到北川方向,但是当时的北川已经进不去了,除了医疗队运送个别伤员的时候还能进去。救灾工作开展的最前期,我们的部队驻地在黄土镇和绵阳之间。
  当时北川已经被完全破坏,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去北川接伤员时可以看到,在擂鼓镇几乎驻扎了所有部队,我们当时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安州中学。这个中学当时几乎是主要的医疗队驻扎的地方,因为这里位于绵阳和北川之间,是条件最为适合驻扎医疗队的地方。
  所幸,200851日前,西安到汉中的高速公路刚好通车,如果当时没有这条高速公路,我们在四川的 救援工作会出现很大问题,因为北方所有的物资和部队运输,大部分都是通过这条公路实现的。
  我们医疗队由于是经过陆路运输,把当时准备的特种医疗车辆全部扎在这里,这些车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野战医院格局,里面有放射治疗车,手术治疗车等,这些条件能够保证我们完成基本的手术治疗工作,甚至一些较大的手术也能完成。

图4 在安县中学展开的野战医院


手术车虽然现在看起来条件较为简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几名麻醉医生能够在这里跟外科医生协同展开两台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将伤员从手术车上运下来送进相应的照护病房。我们当时驻扎北川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完成手术治疗,更重要的是,当伤员第一时间进行初步救治后,立即将病人转送至绵阳市中心医院,当时这里是最接近北川方向的一个重要救治基地。

 

青川岁月

我本以为在北川完成任务后,自己的抗震救灾工作基本也就结束了。但是突然接到命令,由于青川方向路途遥远,救灾力量比较薄弱,需要派一支医疗先遣队奔赴青川了解当地情况。这是组织下达的命令,所以我们就此开始了青川地区的救援工作,这一阶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当时从北川前往青川的这段路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惊心动魄。从北川坐车,一直走到广元的金子山口,从金子山口进入后一直走,当时正在修的一个隧道还未修通,就只能沿着山路走,一直绕到老县城。青川的老县城和北川地理特点比较接近,地处山沟里,许多道路已经被破坏,在主要道路旁都有工程车辆,并且车辆通过时均被要求单独通过,因为这里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
  我们到达青川后,了解到当地的卫生医疗救治队伍较少,虽然已经进入灾后十几天,但青川的许多乡村地处深山老林,还有很多伤员没有被运送出来。于是,我们向上级报告后决定在青川展开医疗救治工作。当时县医院已经被地震破坏,医疗救治条件不太好,就由我们第四军医大学和青川县人民政府共建青川县人民医院。

图5 第四军医大学和青川县人民政府共建青川县人民医院


已经被破坏的县医院不适合开展建设工作,青川中学的操场也已经全部占满,最后我们在河滩发现了一块平地,就开始在河滩的庄稼地进行建设,旁边就是回龙镇小学,国家救灾委把当时的小学和中学搬到了这里,因为这里是青川除了县城中心区域外最平的一块地方。
在青川期间我们去了许多地方巡诊、接送伤员,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地方叫作木鱼镇,这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孩子的生命最终终结在了花季。
另外一件事对我触动也比较大,当时国际一些救援机构提供了灾难医学救援,其中一个民间组织给青川捐赠了一个现代化帐篷医院,需要人来协助。因为我有留学背景,因此被委派与国外工程师一起进行医院建设。我们在青川找了一块平地打成水泥地板以便帐篷医院展开,帐篷在此搭建起来后,其一体化和布局的合理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样一个帐篷医院整体集装箱托运来以后,可以不依托外界任何力量,包括外界的电和设备,甚至连帐篷里所有灯管都是配备好直接接上的,线路也都是串联好的。搭建完成后,可以实现一个50-100张床左右床位的、具备完整门诊和病房功能的医院。
 

安县坚守


 
本以为在青川过完端午节就可以结束救灾任务,顺利返回西安了。记得我们一起的战友当时说青川的第一家火锅店就要开业了,我和同志们约好,开业后我们要一起去好好吃一顿火锅。没想到由于北川安县(现安州区)方向缺乏麻醉医生,组织又一纸命令:要求我再次返回安县给予支援,驻守安县医疗队。
当时我并不想去,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青川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我也对青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希望和战友们呆在这里;另一方面是因为来回奔波,一想到要再次翻越群山心理压力就比较大。但最后作为军人还是服从了命令,回到了北川方向。
除了在北川又坚守了近一个月时间,体悟到什么事坚守的苦与乐以外,我的另一个收获是,跟我爱人在经历了快两个月的分离后,终于短暂地见了一面。在救灾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在这之前只有过一次交集,就是在她过生日那天,我托当地的志愿者费尽力气定到了一个生日蛋糕,又从北川安县的医疗队所托人捎到她所在的江油第七医疗队,算是过了一个战地生日。那次,虽然相隔只有几十公里,但由于各自任务没能相聚。
这次重回安县后,有一天我们大学的带队领导说要去视察江油的医疗队,因为听说我爱人在这个队里,就提出把我带上,让我们有机会相聚一下。我们只短暂见了几个小时,之后我就返回了安县的驻地6月底7月初左右,我们部队抗震救灾的各支队伍先回到了西安,但我爱人所在的医疗队大约坚守到快7月底才从灾区返程,她也成为坚守灾区时间最长的队员。
这些就是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它在我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对我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想它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第一,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幸福

 

20085·12抗震救灾回来,我们终于明白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在青川期间,我们去了木鱼镇,那有一所建在一个小山包上的中学,小山包下面就是木鱼镇的镇中心。这所学校在地震后损失较重,我们当时去木鱼镇中学执行防疫任务时,学校的老师们正在整理花名册,无意中看到那一幕令我久久无法释怀: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有70%的孩子们名字后面都是打了叉,这意味着家人永远不可能再看到这些孩子长大的过程。因此,我常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就是希望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躲避灾难,这才是人生的幸福。


图6 孩子们和在废墟中找到的玩具开心玩


地震发生不久后,许多当地的小学和中学都陆续复学了。快到六一儿童节,我们去给孩子们送新书包的时候,觉得非常高兴,因为这些孩子和四川的老百姓们非常积极乐观。在青川我看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老人们在积极配合地抢收粮食,孩子们在灾区的废墟里找到了一些破旧玩具开心地玩耍着。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对我的触动很深,虽然我们一直也在非常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这场经历使我对幸福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第二,真正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


在灾害发生时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医疗专家们第一时间带着所有的医疗物资奔赴前线,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治工作。在救灾的战场上,大家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命令与安排。我们麻醉科的一位同事回到安县后,突然有一天接到任务要调去防疫队,因为当时防疫人员不够,需要一名医生前往支援,这位同事就欣然去了。在组织赋予的任务面前,无论是做医疗救治、伤员搬运,还是做担架员、消杀员,大家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


图7 救灾前线和后方家属的连线会议


在灾区的两个月里,部队组织过一次救灾前线和后方家属的连线会议。在这次连线中,没有我的家人,因为我跟我的爱人在两个不同的医疗队,我们的孩子也没能够到现场。但是,在灾区前线,看到别人的孩子和家长通过视频联系,我也觉得很高兴。但同时内心也非常地难受,那时候我女儿还不到4。虽然这两个月没有父母的陪伴,女儿在心灵上受了些苦,但是我跟我爱人都不后悔这段经历,因为这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家国情怀。

 

第三,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怎样做才能维持这个学科的领先地位?先给大家分享一张我最近找了很久才找到的照片,我认为这是抗震救灾期间我们所拍摄的最宝贵的一张照片。(见图8)这是在当时我们青川医疗队两顶帐篷中的其中一顶内发生的场景,画面里有一张行军床,那是熊院长的床,因为他由于在灾区过度劳累腰痛犯了,战友们就想办法找来一张行军床。其他的队员就席地而睡,地上每个人身下的床板是军区同志历经艰险从山外给医疗队运来的,在这之前我们就直接打地铺在地上,有时候一下大雨整个被褥就飘起来了。其实这都无所谓,分享这张照片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张照片中我们在干什么?这是熊院长在青川抗震期间,组织全院所有医疗队骨干专家讨论,作为军队的卫勤力量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国家为什么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治早期面临困难,我们该如何改进,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和办法?而坐在门口正在认真记录的人就是我。


青川抗震救灾期间,熊利泽组织医疗专家讨论我国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中的缺陷

 

在这之后我们就想,当时的救治条件,尤其当地震灾害发生在那样的山区,如果把伤员转运出来再救必死无疑,所以必须在一线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我就想应该做些什么?之后我用十几年研发了一套新型灾难及野战麻醉系统,这套系统具有完全的自持能力,更换替换部件的条件下可实现不依赖外界电力、气源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能力,并且设备便于海运陆运和空投全天候使用,可以在任何条件的灾难现场小范围展开。我们西京麻醉的团队也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向着一个又一个危重急救医学的转化难题展开攻关。

 

最后是我的一点感悟:每个人都将老去,然而不同的是,一个人能否在自己生命的旅程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从而留待老去时慢慢回味以品尝生活真正的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抗震救灾,生命,意义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