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和大家一起重温董海龙教授的抗震救灾经历,以下我们采用自述方式呈现。
图1 被董海龙视为最珍贵的两件纪念品
30多年前,董海龙参军入伍来到了青藏高原,他所在的部队常年担负着运送战略物资到青藏高原的边防哨所的任务,条件极为艰苦。也正是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锻造了他坚毅的品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特别精神就发源于这只英雄的部队。董海龙说, “在我之后的人生之路中,这三个特别精神一直伴随着我。”
十三年前,当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是董海龙从母校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到西京医院麻醉科工作的第15个年头。回首十三年前,那时他的女儿只有四岁,爱人又同时出征汶川灾区,父母不得不双双从家中赶来照顾年幼的孩子。在灾区工作的近两个月时间里,董海龙三次接到组织命令,往返于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北川和青川参与救援工作。每次刚刚熟悉灾区情况展开工作时,他又因一纸任命,不得不赶往下一个救灾点。在此期间,虽然距离较近时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但由于各自的工作任务,他仅和自己的爱人在灾区匆匆见过一面。
图2 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董海龙教授
为更好地和大家一起重温董海龙教授的抗震救灾经历,以下我们采用自述方式呈现。
2008年离开汶川地震灾区后,我从来没有在公开的学术讲座上对个人的抗震救灾经历进行过回顾或思考。然而,那段难忘的抗震救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使我第一次回顾个人的那段经历,以“回望北川与青川——抗震救灾经历对我人生的影响”来和大家一起回望13年前的往事。
2008年地震发生之后,有三个“川”受灾严重:汶川、北川和青川,汶川映秀镇是第一时间标定的灾区核心位置,但事实上北川和青川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甚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北川。因为北川老县城的地理结构,决定了它必然是这条地震断裂带上一个重要的损害点。
回望13年前,2008年5月12号当天,上午是正常的临床工作,中午1点午餐后我就下班回到宿舍休息,因为当天晚上我要值夜班。大约2:30左右,我从睡梦中被摇醒,起初我没有在意倒头又继续睡下。不久再次被剧烈晃醒,突然意识到是地震。紧接着立即电话联系家人,但当时所有手机信号全部中断打不通。匆忙赶回家中寻找,看到孩子和家人平安,便立刻赶回医院。当时医院正在转移病员,内科能转运的病人全部集中在广场上,满院子都是病床。手术室的同志们依然在镇定的完成着手术,而手术室外等候的家属已被紧急疏散。
下午一切逐渐归于平静后,来自前方的地震消息也基本明晰,我才得知医院和学校已经做好准备,并于当天就派出一支医疗先遣队奔赴绵阳了解灾后情况。当天值守夜班期间,我们收到指令给应急医疗队准备物资。两天后第一批医疗队员乘飞机奔赴灾区。
我当时没能够随第一批医疗队出发,因为按照部队要求,第一批出发的医疗队是常备的战备医疗队所有队员,是成建制的。因为我是2006年底回国的,当时医疗队建制尚未调整,也就失去了第一批奔赴灾区的机会,熊利泽教授当时是医院副院长,兼任麻醉学科主任,他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队第一时间即奔赴灾区,一起随行的还有分散在几支医疗队中的麻醉科的同志。我本以为这次只能在后方从事伤病员救治任务了,但一个特殊的时机使得我有机会随后续医疗队进入灾区,开始我的“两川之行”。我把自己将近两个月的抗震救灾经历划分为四段,和大家具体分享。
西京救治
北川奔波
图4 在安县中学展开的野战医院
手术车虽然现在看起来条件较为简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几名麻醉医生能够在这里跟外科医生协同展开两台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将伤员从手术车上运下来送进相应的照护病房。我们当时驻扎北川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完成手术治疗,更重要的是,当伤员第一时间进行初步救治后,立即将病人转送至绵阳市中心医院,当时这里是最接近北川方向的一个重要救治基地。
青川岁月
图5 第四军医大学和青川县人民政府共建青川县人民医院
安县坚守
第一,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幸福
2008年5·12抗震救灾回来,我们终于明白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在青川期间,我们去了木鱼镇,那有一所建在一个小山包上的中学,小山包下面就是木鱼镇的镇中心。这所学校在地震后损失较重,我们当时去木鱼镇中学执行防疫任务时,学校的老师们正在整理花名册,无意中看到那一幕令我久久无法释怀: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有70%的孩子们名字后面都是打了叉,这意味着家人永远不可能再看到这些孩子长大的过程。因此,我常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就是希望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躲避灾难,这才是人生的幸福。
图6 孩子们和在废墟中找到的玩具开心玩耍
地震发生不久后,许多当地的小学和中学都陆续复学了。快到六一儿童节,我们去给孩子们送新书包的时候,觉得非常高兴,因为这些孩子和四川的老百姓们非常积极乐观。在青川我看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老人们在积极配合地抢收粮食,孩子们在灾区的废墟里找到了一些破旧玩具开心地玩耍着。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对我的触动很深,虽然我们一直也在非常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这场经历使我对幸福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第二,真正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
在灾害发生时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医疗专家们第一时间带着所有的医疗物资奔赴前线,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治工作。在救灾的“战场”上,大家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命令与安排。我们麻醉科的一位同事回到安县后,突然有一天接到任务要调去防疫队,因为当时防疫人员不够,需要一名医生前往支援,这位同事就欣然去了。在组织赋予的任务面前,无论是做医疗救治、伤员搬运,还是做担架员、消杀员,大家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
图7 救灾前线和后方家属的连线会议
在灾区的两个月里,部队组织过一次救灾前线和后方家属的连线会议。在这次连线中,没有我的家人,因为我跟我的爱人在两个不同的医疗队,我们的孩子也没能够到现场。但是,在灾区前线,看到别人的孩子和家长通过视频联系,我也觉得很高兴。但同时内心也非常地难受,那时候我女儿还不到4岁。虽然这两个月没有父母的陪伴,女儿在心灵上受了些苦,但是我跟我爱人都不后悔这段经历,因为这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家国情怀。
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怎样做才能维持这个学科的领先地位?先给大家分享一张我最近找了很久才找到的照片,我认为这是抗震救灾期间我们所拍摄的最宝贵的一张照片。(见图8)这是在当时我们青川医疗队两顶帐篷中的其中一顶内发生的场景,画面里有一张行军床,那是熊院长的床,因为他由于在灾区过度劳累腰痛犯了,战友们就想办法找来一张行军床。其他的队员就席地而睡,地上每个人身下的床板是军区同志历经艰险从山外给医疗队运来的,在这之前我们就直接打地铺在地上,有时候一下大雨整个被褥就飘起来了。其实这都无所谓,分享这张照片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张照片中我们在干什么?这是熊院长在青川抗震期间,组织全院所有医疗队骨干专家讨论,作为军队的卫勤力量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国家为什么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治早期面临困难,我们该如何改进,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和办法?而坐在门口正在认真记录的人就是我。
图8 青川抗震救灾期间,熊利泽组织医疗专家讨论我国在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中的缺陷
在这之后我们就想,当时的救治条件,尤其当地震灾害发生在那样的山区,如果把伤员转运出来再救必死无疑,所以必须在一线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我就想应该做些什么?之后我用十几年研发了一套新型灾难及野战麻醉系统,这套系统具有完全的自持能力,更换替换部件的条件下可实现不依赖外界电力、气源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能力,并且设备便于海运陆运和空投全天候使用,可以在任何条件的灾难现场小范围展开。我们西京麻醉的团队也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向着一个又一个危重急救医学的转化难题展开攻关。
最后是我的一点感悟:每个人都将老去,然而不同的是,一个人能否在自己生命的旅程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从而留待老去时慢慢回味以品尝生活真正的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