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属于"弱势科"?《柳叶刀》关注中国麻醉学科发展

2021
06/29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来麻醉科能否充分发展,取决于麻醉科有无能力成为围术期医学的主导学科,主导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以及门诊、ICU、手术中心的日常业务工作,从而带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于布为教授说,从管理者到社会大众,始终缺乏对麻醉医师“正在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有清晰的认知,并认为未来麻醉科能否充分发展,取决于麻醉科有无能力成为围术期医学的主导学科。

6月17日,《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针对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麻醉医师的人才短缺,工作高倦怠率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 目前,中国麻醉学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公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该报告题为《中国麻醉学:麻醉科现状横断面调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和国家麻醉专业指控中心联合进行。

“我敢保证,中国一线城市的临床麻醉水平已经走到世界前端,甚至力压美国、欧洲、澳洲等发达国家。”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教授向“医学界”表示,“但反而因为‘越安全’‘越有效’,没有人注意到麻醉学科,麻醉科在院内依旧属于‘弱势’科室。”


人才短缺,不受重视

该项目调研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进行,涵盖了中国大陆11432家提供麻醉服务的机构,其中综合性医院6841家 (59.84%) ,专科医院4591家 (40.16%)

2018年6月,中国大陆共有麻醉医师92726人,是全球麻醉医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每10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量仅为6.7名,远落后于高收入发达国家。而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仅超过印度 (1.27名) ,远远落后于俄罗斯 (20.91名) 、巴西 (11.55名) 和南非 (16.18名)

劳动强度方面,2015年至2017年间,我国麻醉医生人数上涨比例为5.97%,但对应手术室内外麻醉病例分别增加9%和15%,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量年增长率为11.32%。根据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京津冀麻醉师职业倦怠率分别为69%、70%和68%,远高于西方国家。

同时,中国的麻醉科具有多种隶属关系,可以由医院、外科或手术室管理,其作为核心骨干科室的重要性,在医院层面并未得到充分认识。

2018年,在各级医院中仅有45.15%的麻醉科室为独立科室,平均每个手术室麻醉医师数量只有0.78人,远低于国家麻醉科室标准 (1:1.5) 。此外,麻醉医师人数与外科医师人数之比仅为1:5。

报告指出,如果不改变这样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麻醉医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感增加,工作满意度会下降。而相关证据表明,职业倦怠对医生的专业精神、临床治疗以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麻醉医师应是“先锋队”和“主力军”

中国“麻醉医师荒”已受关注多年。于布为教授告诉“医学界”,他有好几个学生博士毕业后进入麻醉科,做了一阵又离职,“累又没钱,还被轻视,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下去。”

《麻醉科医生过度疲劳现状及诱因分析》一文曾对626名麻醉科主任展开调研,三年内对应科主任所在麻醉科出现过麻醉医师辞职的占53.1%,68.7%的被调查科室主任称“收入低”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负荷重” (61.5%) 和“医疗风险大” (60.9%) ,还有42.5%的人选择“得不到社会认可”。

根据另一项于2014年进行的调研,12788名麻醉医师,72.4%认为工作时间过长。部分三级医院麻醉医师每日工作超12小时,仅有不足两成的麻醉科主治医师每月值夜班不到3次,1/3超6次,一个夜班甚至会有连续10台以上的急诊手术。

“从管理者到社会大众,始终缺乏对麻醉医师‘正在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清晰的认知,总觉得麻醉医师就是让病人‘一针睡下去’的辅助职位。”于布为教授说,“但无论是03年的‘非典’还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临床救治中,起到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的,都是我们麻醉医师。”

“我们的应急抢救能力一定娴熟过重症医学等其他科室医生。对于没有特效药的疾病,上肌松药全身麻醉,做气管插管……麻醉医师更懂得如何在第一时间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之后才谈得上其他科室的治疗。”于布为教授告诉“医学界”,“但麻醉医师的工作常被忽视,在各类突发事件救治的后续表彰中,也鲜见麻醉医师的身影。”

除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麻醉医师还可以治疗很多专科难以处理的疾病。于布为教授介绍,以难治性牛皮癣为例,使用硬膜外麻醉,70%的病人症状都能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治愈。而对于渐冻症患者,使用东莨菪碱中药麻醉,配合长时间睡眠,很多中轻度患者甚至都可以恢复生活自理。

而在舒适化医疗领域,分娩镇痛、医疗美容、胃肠镜麻醉、微创介入治疗以及各类急慢性疼痛治疗,对麻醉的刚性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包括今后的戒毒、注射死刑,甚至于安乐死,麻醉专家负责的麻醉业务是非常广泛且无可替代的, 但只是现在没人知道。”于布为教授说,“麻醉科越强的地区,其医疗安全越有保障。未来对麻醉医师的需求、人力紧张状态只会加剧,不会减少。”

“所以我认为今后麻醉科的发展,快则5年,最长10年,会将大量的临床‘疼痛’工作交给麻醉机器人。我们将高水平的麻醉流程写入程序,分布到各地开展同质化的麻醉工作,不仅可以缓解人员不足、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也可以‘解放’我们的麻醉医师,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治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工作中。”

于布为教授认为,未来麻醉科能否充分发展,取决于麻醉科有无能力成为围术期医学的主导学科,主导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以及门诊、ICU、手术中心的日常业务工作,从而带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报告也指出,麻醉学科未来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就业以及社会和政府的社会认可,解决发展瓶颈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加深公众对麻醉学的认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科,手术室,医院,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