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解剖、不同阻滞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方面,介绍股神经及其分支阻滞的相关内容。
本文由“瑞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授权转载
前言
股神经由L2、L3和L4脊神经后支在腰大肌内形成,在腰肌外侧缘穿出后沿腰大肌和髂肌之间的肌沟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动脉外侧穿行进入大腿,股神经在此处分为多个终末分支,终末分支又被分为前支和后支(图1)。前支主要支配皮肤感觉,而后支主要调节肌肉运动。在腹股沟韧带处,股神经在髂肌的表面,被髂筋膜覆盖或处在两层髂筋膜之间(图2)。相对应的,包绕股动脉和股静脉的血管筋膜是由腹横筋膜漏斗状延伸而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股神经的间隔,但此间隔中血管旁往往还伴有生殖股神经的股支。股神经在髂肌和腰肌间的肌沟中,通常位于股动脉外侧。在横断面上,神经的形状可能是椭圆形或三角形,前后径大约3mm,横径10mm[4],超声下表现为三角形高回声区域[5]。股神经支配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至膝关节之间的大腿前部皮肤。其终末分支是隐神经,支配膝关节至大趾之间的小腿内侧区皮肤(图3、4)。
图1:股神经解剖图[6]
图2:股神经及股动静脉解剖示意图[7]
图3:股神经的走行和主要分布简图[6]
图4:股神经的感觉分支及其分布[6]
常用股神经及分支阻滞操作方法
单次股神经阻滞
图5:股神经阻滞体表定位(平面内入路)[11]
图6:股神经阻滞超声图像
图7:股神经阻滞解剖结构标注图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
改良法股神经阻滞
髂筋膜阻滞最初用于小儿麻醉,其适应症与股神经阻滞相同[12]。髂筋膜在骨盆髂肌前方,起自髂嵴的上外侧,向内与腰大肌筋膜结合。股神经与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阶段都位于髂筋膜下方。探头放置在可以显示股动脉和髂肌以及髂筋膜的位置(图8)。解剖定位与股神经阻滞相同:先在腹股沟水平寻找股血管短轴切面。紧靠股动静脉的外侧和深面可见低回声的髂肌(图9)。髂肌被一薄层的结缔组织筋膜覆盖,将肌肉与表面的皮下组织分开。高回声的股神经在髂肌与髂筋膜之间,股动脉的外侧。阔筋膜位于更浅层。向外侧移动探头可以看见缝匠肌,再向外侧移动可以看见髂前上棘。
患者处于仰卧位,皮肤消毒,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探头放置在可以显示股动脉和髂肌以及髂筋膜的位置。探头向外侧移动直到可以看见缝匠肌。平面内或平面外进针,针尖目标位置在髂筋膜与髂肌之间。进针后注射1-2ml局麻药观察,如果局麻药在髂筋膜浅面或者在髂肌内扩散,则需调整针的位置;扫查大腿内1/3时,可探查到股血管图像,针尖可到达股神经附近的髂筋膜深面,扫查大腿中1/3时,可探查到缝匠肌及髂肌图像,针尖可到达髂筋膜深面;当针尖位于正确位置后注药,应观察到局麻药在髂筋膜的深面、髂肌的浅面横向扩散(局麻药由内向外将髂筋膜推开)。在成人,成功的阻滞常需要30~40ml局麻药。阻滞成功与否最好的预测方法是观察局麻药的扩散,理想的扩散范围应外到缝匠肌下方,内到股神经。平面内技术更适合肥胖患者。理想的髂筋膜阻滞可阻滞全部股神经(100%)和大部分股外侧皮神经(80~100%)。
图8:髂筋膜阻滞体表定位[6]
图9:传统髂筋膜阻滞(大腿内1/3)超声图像
图10:传统髂筋膜阻滞(大腿内1/3)解剖结构标注图
图11:传统髂筋膜阻滞(大腿中1/3)超声图像
图12:传统髂筋膜阻滞(大腿中1/3)解剖结构标注图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外侧皮神经走行变异很大并发出分支(图13),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区域、髂筋膜下方有一个稳定的走行分布[13]。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SIFI)阻滞似乎是一种可行的替代传统的髂筋膜阻滞或股神经阻滞的技术,后二者均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镇痛。有研究表面,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SIFI)阻滞100%成功地阻断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LFCN)[14]。
图13: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变异[15]
图14:超声探头的位置与成像[14]
图15: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超声图像
图16: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解剖结构标注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