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子宫肌瘤也会恶变

2021
06/27

+
分享
评论
恩哥聊健康
A-
A+

子宫肉瘤和肌瘤在术前确实难以区分。即便绝大多数子宫肌瘤都是良性的,也要定期随访,影像学监测其形态、结构等,如发现子宫肌瘤快速增大,须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不久前,陈阿姨体检时,妇科B超发现了一个“子宫肌瘤”,她在医生的建议下施行了腹腔镜手术。然而手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平滑肌肉瘤”。陈阿姨家属不以为然,然而,医生却告诉他们这是恶性肿瘤的一种,陈阿姨后续还需要制定治疗方案,做进一步的诊疗。


子宫肌瘤


提到子宫肌瘤,很多女同胞们都不以为然,在大家心里子宫肌瘤一直是没有危险性的一种良性疾病,“反正快绝经了,会萎缩的”、“反正也不是大问题,能拖一天是一天”、“良性疾病,没事,过段时间再说”…..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10年前李女士单位体检时发现了“子宫肌瘤”,大小约2cm。2016年时随访B超,增大至6cm,但这并未引起她的重视,李女士觉得反正是良性疾病,拖到绝经再说。到了2019年初,肌瘤居然长到了11cm。经过对李女士详细的检查后,医生为她进行了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术后李女士恢复良好,但是病理报告却给她带来一道晴天霹雳——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需要补充化疗。


李女士没有想到,曾以为没有危险的“子宫肌瘤”,竟然是自己养了十多年的“恶性炸弹



子宫肌瘤会恶变吗?


子宫肉瘤并不是子宫肌瘤,子宫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6%,占生殖道恶性肿瘤1%。因其罕见及组织病理学的多样性,迄今为止仍缺乏最佳治疗方案和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共识。


而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其恶变概率较小,大约<1%的子宫肌瘤有机会“肉瘤变”。



定期的随访有多重要?


子宫肌瘤持续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营养血供的变化或肌瘤内部细胞的分化,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系列改变。


典型的子宫肌瘤超声检查表现为:

低回声团块、形态规则,包膜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血流不丰富


我们一直强调,子宫肌瘤即便不用手术,也要定期随访。因为一旦上述超声回声信号发生改变,就会提示“变性可能”。有时,还需加做磁共振检查弥补超声影像上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判断。


不过,变性也不一定等于“恶变”。影像学检查是为了给医生提供判断参考,及早发现不良改变,及时干预。



哪些人是子宫肉瘤高危人群?


子宫肉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类似,包括高龄、肥胖、未产妇、外源性雌激素应用、他莫昔芬和盆腔放疗等。他莫昔芬治疗后相关子宫肉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RR:4.62 vs 2.07),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后子宫肉瘤发病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年。


 


所以,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龄:中老年女性。

2、遗传因素:有癌症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

3、长期使用他莫昔芬(合成的抗雌激素药,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可使子宫肉瘤的发病风险增加3倍。

4、其他部位肿瘤的放射治疗。



子宫肉瘤有啥表现?

子宫肉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常与子宫平滑肌瘤相似,术前难于区分。子宫肉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通常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56%)、可触及的盆腔肿块(54%)和(或)盆腔疼痛(22%)。


 

所以,子宫肉瘤和肌瘤在术前确实难以区分。即便绝大多数子宫肌瘤都是良性的,也要定期随访,影像学监测其形态、结构等,如发现子宫肌瘤快速增大,须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DZ2311000)

审核:王珏、丁岩

编辑:李妙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子宫肌瘤,子宫肉瘤,恶性肿瘤,恶变,盆腔,回声,超声,随访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