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原创之顿慧论剑 | 放疗相关瓣膜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 Doctors & Sharing Better
iCardioOncology
▼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放疗相关瓣膜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一位38岁女性患者,15年前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先后使用阿霉素类药物化疗、纵膈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靶向治疗(利妥昔单抗)等多种抗癌治疗方式。放疗期间曾出现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放射性肺疾病。15年后的今天,患者的霍奇金淋巴瘤早已达到完全缓解,但患者主因间断憋气3年,发热1周余入住心脏科。患者自诉于入院前3年出现活动后胸闷憋气,休息数分钟症状逐渐缓解,此后反复发作,步行2层楼即出现明显憋气症状。入院前1周,患者因发现外阴上皮内瘤变在外院行外阴病灶局部切除术,术后1月,出现发热,高热39.2℃,无寒战,自服退烧药后未再发热,发热时间共持续约8小时。
本次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 V1-V4 R波递增不良。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LA 33.2mm,LV 36.2mm,EF 40%,PAP 43mmHg,考虑三尖瓣前叶赘生物,三尖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反流(中度),主动脉瓣反流(中度),心包积液(少量),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3mmHg)。NT-pro–BNP:4391.2 pg/ml。为明确三尖瓣赘生物情况,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前叶粗糙,瓣体团块影,瓣体中部分别可见约8.5mm*4.6mm、3.8mm*3.1mm混合回声团块影,活动度较大,考虑三尖瓣前叶赘生物并瓣体损害。予以对症改善心衰治疗后请心外科会诊,考虑患者目前主动脉瓣二尖瓣反流, 已达到换瓣指征,建议患者行瓣膜置换术,三尖瓣赘生物活动度较大且瓣膜损毁,也不除外换瓣可能;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放疗病史,双肺纤维化,肺功能较差,建议患者锻炼肺功能,待患者肺功能可耐受手术后考虑行瓣膜置换术。
图1 患者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1-V4 R波递增不良
图2 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
三尖瓣前叶粗糙,瓣体中部分别可见约8.5mm*4.6mm、3.8mm*3.1mm混合回声团块影,活动度较大
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知晓,纵隔放疗与心脏瓣膜异常有关,其发生风险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反而可能逐渐进展,甚至可发生于接受放疗10年以后;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影响最大,甚至可能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据文献报道放疗后10年瓣膜异常发生率7%-39%,20年为12%-60%。
根据2020ESMO抗癌治疗全程心脏疾病管理共识建议,许多类型的癌症治疗(尤其是纵隔及左侧胸部放射治疗、某些特定的化疗和靶向治疗)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建议监测心血管安全性 [I,A],对于接受过纵隔及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即使无症状,建议从治疗后5年开始评估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情况,以后至少每3~5年评估一次 [I,A]。
文字审核:刘荣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