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和抢救的时候允许家庭成员在场吗?

2021
06/28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曾经的外科手术是在「剧场」里完成的,而且可以买门票进去围观。


本文由“胸科麻谭”授权转载


回答:曾经可以,但现在不允许。曾经的外科手术是在「剧场」里完成的,而且可以买门票进去围观。



历史小故事一:外科手术「剧场」


最早的外科手术(一些简单的小手术),都是在澡堂子和理发店里完成的文艺复兴以后,才慢慢有医生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开设诊所,并逐步探索某些较为复杂的手术。这时候外科手术刚刚发展,倒还没引起多大关注。


但是到了十七世纪,一些有地位的外科医生,开始把自己的外科手术搬到医科学校完成,一是为了更加安静规矩的环境,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外科人才。


这些外科手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往往被安排在医科学校的解剖教室。


这种教室长啥样呢?跟我们在中世纪影视剧中见到的意大利圆形剧场很像,就连规模也差不多。

小故事一引用自丁香医生 闫启超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科普文:手术室的历史



历史小故事二: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小故事二引用自Like历史:历史上,唯一死亡率为300%,外科医生的故事



罗伯特·利斯顿,是苏格兰的一名外科医生,生于1794年,卒于1847年。他被认为是历史上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外科医生之一。他做手术的那个时代,非正统的医疗实践正在被使用,而速度是当时非常必要手段,因为当时还没有麻醉技术。因此,他的大部分手术,从截肢到肿瘤切除,都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

 

利斯顿也是唯一一个在给一个人做手术时,杀死三个人的外科医生。阅读下面这些关于他的事实后,你可能会认为,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对社会一种威胁,又或者你可能会认为他是医学界的礼物。继续阅读下去,你会发现关于这位苏格兰外科医生的,令人不安和有趣的事实。


他被称为“西区最快的刀”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利斯顿最显著的特点,是他那惊人的速度。他可以在28秒内,清理并缝合伤口。而更为复杂的手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即使是从阴囊上切除45磅重的肿瘤,也只需要4分钟就能完成。虽然这种闪电般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他如此之快的背后确实有其原因。

在麻醉发明之前,手术对病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疼痛不仅是内在,而且还增加了其他问题的风险。痛苦的病人更容易惊慌失措,并试图逃跑,然而这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而他们也更容易因压力而患心脏病和其他疾病。而且,从切口到缝合伤口的时间越长,病人就越有可能流血。利斯顿的速度意味着他的病人活下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他曾在一次手术中杀死3人


 


这可能是罗伯特·利斯顿(Robert Liston)最著名的(如果没有被完全证实的话)手术事故,他最终杀死了三人,包括病人。在他匆忙完成手术的过程中,利斯顿不小心切断了他的外科助手的手指。在试图更换仪器时,他还划破了一名观众的外套。

 

最终,病人和外科助手都死于伤口感染,而那位旁观者则死于休克。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如此,你要真想看手术,去看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去,里面手术镜头异常真实,反正别吃饭时候看就行了。



那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1.手术室角度:


手术室要求无菌,无菌原则是需要专业培训的,家属未经过专业培训。虽然实习医生学习过无菌术相关理论,但第一次进手术室都有被上级和手术室护士纠正无菌做的不到位的经历。更何况毫无医学背景的家属,进手术室后必然不知所措。


无菌技术非常重要,关系到外科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无菌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进入手术室后,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护理传染病人时,也可保护自己,工作帽大小适宜,头发全部塞入帽内,不得外露。每周更换两次,手术室或严密隔离单位,应每次更换。戴口罩可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口罩应盖住口鼻,系带松紧适宜,不可用污染的手触及。不用时不宜挂于胸前,应将清洁面向内折叠后,放入干净衣袋内。口罩一经潮湿,则病菌易于侵入,应及时更换。手术前更要做好洗手、刷手、消毒手。


 


2.家属角度:


手术室里场景,没有医学相关背景的家属无法承受,而手术室没有多余的人力再去照顾晕倒或情绪失控的家属。手术区对于一般人来说过于血腥,超出常人的心理承受力。还有一些家属晕血,更是无法观看手术。何况家属还得看着自己亲人被摆成各种体位,插着各种管子,各种没见过的器械在亲人身上轮番上阵,手术室得保持肃静,期间会有电刀切割皮肉滋滋啦啦的声音和吸引器呼呼呼吸血的声音,偶尔还夹杂着医生们低声的讨论和监护仪的警报声,还有电导切割组织散发出蛋白质烧焦的糊味,家属何苦要进手术室?


 


同行说:“如果家属进手术室了,就不是主任教我们做手术了,就是家属教我们做人了。”


以下为同行提供的素材,模拟了一下家属进手术室后的对话。


(以下内容部分来自《知乎》答友 N ulli Cedo的回答:为什么做手术的时候,家属不能进去?)


“我家姑娘还没结婚呢,你们一手术室大老爷们看着我家姑娘袒胸漏乳不害臊吗?”

 

“你这个心脏手术怎么不从背后开刀,伤疤好藏啊!”

 

“我看我妈应该按Batista手术来做,我看《医龙》里这个手术效果很好,你们这里能做吗?”

 

你们麻醉医生怎么这个速尿只给10毫克,我看电视剧都给10克,你们剂量对不对?”

 

“你这个缝得我不满意,我二舅做这个手术疤都看不出来。”

 

“怎么出血量要这么多?我大姨做这个手术一滴血都没出。

 

医生,我们不差钱,这心脏瓣膜咱不要猪和牛的,给咱用最好的,有没有东北虎大熊猫的,给我爸上最好的。”



3.医生角度:


很多医生都不给自己家人做手术,因为把手术做好需要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下,不加入个人感情色彩的做这件事,而给自己家人做手术会有压力,影响发挥。


外科医生中也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就是不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做手术。医学是人文科学,要注重医疗的仪式感。同样的症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当关系到自己或是家人和好朋友的时候,遇到大问题时,要做诊断就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倾向于保守的治疗方法。这对病人是不利的。而且一旦误诊,对自己的自责也更大。所以医生一般不自医,同理,家属在手术室看着的话,也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让家属进手术室,除了可以满足家属关心患者和监督医生的心理需求,毫无益处。如果医生在手术时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手术,患者及其家属会接受吗?手术时有他人在现场,医护人员能不分心吗?一旦发生直接干扰医生操作的情况,患者的生命安全能保证吗?所以,手术室、抢救室一般不会允许家属进入,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手术或抢救。现在有些医院采用视频公开手术情况,也会尽量避免一些会导致观看人不适的画面的。手术过程、尤其大手术、抢救过程,还是那句话: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解决。

总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手术,抢救,外科,家属,麻醉,技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