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综合素质要求高。
你以为学医就只是背背书本,然后就披坚执锐救死扶伤去了?理论知识是确实是基础,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你会不断听到这样的话——
急救技能,这是基础啊,当医生你不会急救吗?
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这是基础啊,你不会看文献写英文论文你怎么当医生?
开刀动手能力,这是基础啊,你一外科医生,手术技能还不是基础?
外科医生,那内科知识是基础啊,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啊!
与人沟通,那是基础啊,你天天和病人打交道,和人沟通不行那怎么行?
做实验搞科研,那是基础啊,你当医生科研不行,那怎么行?
给学生讲课,那是基础啊!你都当医生了,医,教,研,得全面发展啊!
各种作图软件和统计工具的不会用?这是基础啊!你这些不会,怎么写论文?
台上表达能力,这肯定是基础啊,你当医生你都不出去开会交流发言,你怎么让别人知道你优秀呢?
我不是开玩笑,想当一个大医院的合格医生或者普通三甲医院的好医生,在现行评价体系下,这些确实都是基础能力。
⑤工作时间久,生活质量不高。
医生的工作强度是如何的呢?上班时间是确定的,下班时间是不定的。尤其外科,七八点那是家常便饭,凌晨两三点的夜晚我也开车路过过很多次。我当年有一帮高中的哥们,其中有我和另一个医生,以前大家经常一起聚,后来人家自己聚,很少叫上我和那个医生了,因为每次叫我们,不是加班、手术去不了,就是刚过去没开吃呢来电话又叫走了。还有一次我请别人一桌人吃饭,结果临时急诊,人家都已经到齐了,最后佷尴尬的让人家自己一桌人在那把饭吃了,关键是桌上还有几个互相都不认识的。。
而医生多为夫妻双职工,两口子不是你值夜班就是她值夜班,胜不胜新欢不好说,反正整天小别倒是真的。
而对于酷爱旅游的,我劝你还是考虑清楚,蜜月之旅可能是你最长的一次假期,之后很难有超过三五天的假期,因为值班,如果是双职工,那就是交集,两人都有三五天假期且避开值班的机会更少。而年资低的医生更别想,你周六周日都得来查房,你告诉我你想出去旅游?
⑥持续压力负荷,生活不规律,对健康不利。
生活不规律不需要多解释了吧,你这边手术台上病人开着刀呢,到饭点了你不能去吃饭吧,开完这台,手术室食堂都关门了,外卖也凉凉了,凑活着微波炉打打吃吧。反正我的午饭,上午十点吃过,为啥这么早?你十点不吃,下一台结束可能就两三点了。下午四点也吃过。骨科还不算手术时间久的,心脏外科啥的,那吃饭更没点了,晚饭同理。
睡觉也不用多解释了吧,四五天一个夜班,重病人多的或者急诊多的科室,那基本就是仰卧起坐。最后经常有医生干脆不睡了,就在急诊手术室或者医生办公室趴着眯一会,关键,这种生活,多数情况下贯穿前15-20年,直到45岁以后。怎么样,绝望吧。那就选一个夜班不太忙的科室吧!此外,医生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它是和生命打交道,每一次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和家属期望值超越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各种伤医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有的主任脾气暴躁要求严苛,课题标书、论文投稿、会议PPT、台账检查、病历归档,各种deadline摩肩接踵,尤其在大型附属三甲医院,科主任每周科研组会夺命连环Push你,想死的心都有啊!只要你不躺平,你的肾上腺就别想歇着,天天激活你的升压系统,能健康才怪。所以,想学医,一定要养成好的锻炼习惯,有个好的身体,否则,你可能比你床位上的病人,病还多。没办法,一群生活最不健康的人,做着守卫健康的事儿,这就是现状。
⑦ 收入并不高,至少和同成绩或者同领域地位的人比,只能算中等,如果医院差点,可能只是中下等,实现财富自由较困难。
我知道我这么讲又得有一群网友出来说风凉话,那我来给大家掰掰理。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家长都是怎么给我们说的?是不是反复告诉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又赚钱又轻松。于是别人玩的时候,我们学习,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学习,高中如此,大学亦如此,等到别人本科毕业了,工作了,开始赚钱养家了,我们还在读硕士读博士,还在几乎无收入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学医的成绩都不算差吧,牛逼医学院的那更是拔尖的成绩,能考上硕士博士的,那又是拔尖里的拔尖了吧。好,现在工作了,当年高考成绩拔尖的同学们在哪?美国?欧洲?华为?腾讯?阿里?投行?世界500强?自己创业?和他们比,你当住院医师那几千块钱还有你那没日没夜没周末的付出,能比吗?
你说越老越吃香是吧,那我们来到50岁,你博士毕业工作了20年了,主任医师了,头衔一堆,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至少算得上你所在城市的翘楚了,你那些当年成绩拔尖的同学们呢?工作25年了,早期积累的资本本来就比你多,在所在领域也已经深耕了20多年了,假定也是所在城市自己专业里是翘楚了。那你觉得,一个城市某个行业的顶尖人士,收入会比医生收入低吗?无论他是做生意,开公司,还是做高管,干行政。所以我说只能算是同样成绩同样领域位置的人的收入的中等水平,一点也不夸张。什么,比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高?既然当年骗我们努力学习,此刻凭什么拿我们和大家一起比?这不公平,对考生,对考生家庭。所以,当医生,你做不到,但是大富大贵,难。而且,越是在一线城市,你收入越显得不高,因为那里有浓度更高的当年成绩拔尖的人。
⑧ 一家人都得以你的时间为主。
毕竟可能你的时间最紧张最不确定,你是家庭集体活动的限速酶啊!
三,关于学校和城市。
基本上如果你想留一线城市,你最好就考那个城市的院校,至少你考研时候要考那里的院校,否则你机会不大。强二线基本也是这个情况,除非你从一线城市的名校过来,当然,也未必有该城市自己本校附属医院的硕博士毕业生竞争力大。至于学校选择,永远是高不成低不就,高分考生尽量选择本博连读专业。毕竟,开本博连读的,也都是好学校好城市。那你说我高考没考好,只够二本医学院,怎么办?哎呀,我身边大把的第一学历是二本医学院,后来考研考博去了协和/北大/复旦/交大/中山/华西/湘雅/同济/的,我说了,考研是你的二次重生。如果高考不理想,那就把五年本科当成复读五年,冲吧!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起跑快未必后劲足,选择学医,拼的是持续发力。只要不断精进,最差,不过大器晚成!
记住一点,学医,挪窝难跳槽少,从高往低好走,从低往高几乎不可能,且区域保护比较明显,从填报志愿(包括高考志愿和考研志愿)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想清楚自己日后想在什么城市、什么级别的医院工作,瞄着那个方向去了。你以为你在选择学校?你其实很可能已经是在选择以后工作的附属医院,选择这辈子生活的定居城市了。补一句,可能说得有点早,如果想留院,选导师最好选博导,而且最好的科主任。
四,关于专业选择。
本科阶段基本不涉及二级学科的选择,比如具体什么内科外科之类的,但是是学临床医学(有的医学院报考时候就需要选择大临床、儿科、口腔、康复、麻醉等方向)以后当临床看病手术的大夫,还是学影像、检验、公共卫生、医政管理等基本现在就定下来了。
整体原则是,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还不错的,持续学习意愿好的,可以选择临床专业,否则,可以选择影像、检验、公卫等,因为临床科室要和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的多。影像和检验等科室相对来讲也轻松一点点,虽然大医院的也还是很忙。儿科整体比较辛苦,毕竟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期望值和要求更高,口腔还是不错的选择,越发达的地区,对口腔的健康意识越强。康复医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道路还很漫长。麻醉就是每天在手术室里工作,和病人交流也并不多,只是并不像很多学生心里惦念的穿着白大褂的形象,而是穿着手术室的洗手衣。公卫和医政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了,我也不是很了解,就不讨论了。
综上,鉴于临床医学周期长,资金回报慢,对学习能力和意愿以及沟通能力要求高等因素,更适合那些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到孩子上学到二十七八岁的家庭,以及那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学业的磨砺,愿意终身学习,不排斥与人交流的孩子。此外,以上建议都是基于三甲医院为工作目标所给出,如果目标是基层医院,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等,以上未必适用。毕竟,用精英鸡汤强行灌喂,本来就是对年轻人最大的不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凭什么就要求每个人都像精英一样去孜孜不倦?大多数人,会在生命长河的某个阶段,与自己和解,与平凡拥抱,但是在大学伊始,作为尚在学业中的大学生,还是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
也请各位父母不要揠苗助长,要求过高,如果你俩不够优秀,基于遗传学,你们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太优秀;而如果你俩很优秀,根据“回归现象”,你们的孩子大概率没有你们优秀。你说你都已经读到北大清华了,那你孩子95%的可能考不上清华北大的,不信我们拭目以待,看姚明的孩子能不能长过姚明。
最后,我想给所有即将步入医学殿堂的学弟学妹们说:
虽然学医很苦、很累、压力很大,很没有生活,但是人生,总要错过一些风景,才能够领略另外一些风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医学非常特别,它在夺走了青春和悠闲的同时,将赋予你掌控生死之火、手捧即碎之心的能力,此后的每一天,你将肩负着别人全家的幸福与希望,心暖着自己此生的光荣与梦想。从医之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但是相信我,这一路风景绝美,值得用一生品味。
哦对了,学医是个良心活。问问自己的良心,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