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药争鸣!中国双抗/ADC竞争格局

2021
06/25

+
分享
评论
BiG生物创新社
A-
A+

本文简述竞争格局及技术要点。  

Nature 曾刊文Multispecific drugs herald a new era of bio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文中指出以双抗、ADC为代表的新一波多抗药物研发浪潮正在迅速形成。中国药企对双抗/ADC新药开发热情高涨,本文简述竞争格局及技术要点。  



中国药企竞争格局之双抗篇


截至6/20日,国内双抗药物申报累计达到64款,涉及35家药企。

信达生物与百济神州申报数量均为6款,百济神州全部为安进合作引进产品,信达生物自主研发2款、韩美引进1款、礼来引进3款。

自主研发方面,百利药业申报5款为最多,包括2个双抗和3个四抗,友芝友申报4款,宜明昂科申报3款,加上授权给盛禾的则为4款。普米斯生物和岸迈生物均为3款,康方生物、康宁杰瑞、齐鲁制药(包括1款复方抗体)、同润生物、爱思迈、再鼎医药(均为引进)均申报2款。


双抗引进方面越来越多,再鼎医药此前引进Macrogenics的PD-1/LAG-3双抗、再生元的CD3/CD20。上周,再鼎医药5500万美元从Macrogenics引进4款双抗。贝达药业从Merus引进EGFR/cMET双抗,先声药业也引进了Merus的双抗技术。

信达生物在韩美与礼来的合作之外,还引进了罗氏的2:1 TCB双抗技术,药明生物、恒瑞医药、和铂医药、天广实、友芝友则快速跟踪通过不同底层技术建立2:1 TCB技术平台。君实生物从Revitope引进其TEAC双抗技术,实际上为二组分三特异性抗体,具体如下图。科望生物从TRIGR引进DLL4/VEGF双抗,最早由ABL Bio研发。


从技术角度看


药明生物、岸迈生物、齐鲁制药、凡恩世、友芝友、健能隆、康宁杰瑞、爱思迈、时迈药业等拥有底层技术,其他多为scFv融合、纳米抗体融合等。


友芝友的YBODY技术融合两种策略 :KIH和电荷相互作用,一侧采用传统Fab,另一侧采用scFv。这样能避免轻链错配问题。


健能隆的ITab相对复杂,整体为单链设计,两个scFv融合到抗CD3 Fab的两条链上,整体可设计为双特异性或三特异性抗体。




时迈药业的设计比较独特,重链之间的二硫键被突变掉,为单链Fc结构(mFc)。



凡恩世的PACbody与MedImmune的DuetMab技术类似,通过二硫键移位避免轻链的错配,但需要结合KIH技术避免重链异源二聚体的组装。






基于scFv融合的同源二聚体双抗严格说不需要底层技术,也是国内多数生物技术公司采用的策略,如中山康方、百奥泰、科伦药业、安源医药等等。scFv融合的位置会有灵活的选择。



基于纳米抗体的双抗 构建与上述类似,可以采取纳米抗体与传统抗体的融合,也可以采取两个纳米抗体的串联。如康宁杰瑞、信达生物、洛启生物、普米斯、金斯瑞等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类抗体的双抗设计与之类似,如创响生物引进的IL-17 Affibody,即可无缝衔接双特异性类抗体的构建。


scFv融合可以进一步扩展,如百利药业的GNC四特异性抗体,采取多个scFv串联,搭建了PD-L1/CD3/4-1BB/TAA的四特异性抗体骨架。




和铂医药、百奥赛图的重链抗体与纳米抗体类似,可以同样方式构建双特异性抗体。


融合蛋白也是双抗的一种建构途径,如采用VEGFR、SIRPα、AMG-386(泽璟制药)等与抗体融合,分子设计上与上述scFv或纳米抗体类似。

CDMO企业方面 ,药明生物有基于TCR构建的WuXiBody双抗技术,金斯瑞有基于纳米抗体的SMAB双抗技术,并申请了3款CD47双抗专利。拥有重链抗体小鼠的和铂医药和百奥赛图都都构建了双抗技术平台。

从临床进展上看

康方生物 PD-1/CTLA-4双抗已经在多个适应症早期临床中表现出突破性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处于晚期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早期临床也表现出优异数据,CD73抗体经过初步临床验证,PD-1/CD73双抗已经在路上。

康宁杰瑞HER2双表位双抗早期临床表现出媲美新一代HER2 ADC的数据,且比ZW25的早期临床数据更好。上个月,阿斯利康发表文章阐释了PD-1/CTLA-4双抗更有效、更安全的 深层机制



中国药企竞争格局之ADC篇



2021年6月9日,荣昌生物HER2 ADC维迪西妥单抗获批,标志着首个国产ADC药物的上市。

近年来,国内ADC领域快速发展,申报临床的ADC新药已达36款(该数字截至6/12日)。


2018年节点:由冷转热,靶点迁移

从发展过程来看,2018年之前以HER2为绝对主流,同质化过度竞争之后整个领域趋冷。随着DS-8201、Trodelvy等的陆续成功,ADC掀起新一轮热潮,并传导到国内。具体的反应是,靶点快速转到Trop2等新靶点,自研和引进布局都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从企业来看  ,乐普生物申报数量为5款,远超其他药企,多禧生物、荣昌生物、恒瑞医药等紧随其后。齐鲁制药的EpCAM免疫毒素(授权自Sesen Bio)、新码生物的ARX788(授权自Ambrx)、云顶新耀的Trodlevy(授权自Immunomedics)、瓴路药业的Lonca(授权自ADC Therapeutics)和华东医药的FRα ADC(授权自Immunogen)为引进产品。  
百奥泰2款ADC已经终止研发,石药集团Claudin 18.2 ADC在美国获批临床,国内尚未申报,康诺亚CMG901与乐普生物共同开发。

HER2作为成熟靶点,一些国产HER2 ADC已经取得后期或者早期临床数据。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已经获批上市,疗效数据与T-DM1相当。新码生物ARX788疗效数据媲美DS-8201,安全性则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没有严重系统毒性。科伦药业A166初步数据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从技术角度看  ,国内ADC以组合技术为主,原创技术较少。这也符合国内整体的研发环境,重点是一方面技术差异化以规避专利,另一方面是差异化以获得更优设计和临床疗效。

ADC的突破吸引了跨国药企纷纷入局,阿斯利康、吉利德、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等密集完成ADC重磅交易。国内方面,头部企业也在加速ADC布局,海外ADC标的则成为资本孵化公司的引进对象,如云顶新耀、瓴路药业等。


总结

 

国内药企对于双抗的热情很高,几乎所有生物医药企业均有所布局。双抗的竞争设计底层技术、构建形式(价态、融合方式、scFv/Fab/纳米抗体的选择等)、靶点组合(双TAA、CD3双抗、免疫双抗)等。在技术和靶点组合百花齐放的局面之下,未来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突破。


ADC方面,国内新药研发早期多以HER2靶点为主,技术上以规避专利为主,效果上则对标T-DM1。DS-8201等打开了ADC的想象空间,国内ADC公司也在技术组合之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寻求更优疗效以在激烈竞争中建立未来市场地位。PD-1等联合治疗也是一些企业重建临床优势的重要途径。


 

— THE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ADC,抗体,技术,医药,药企,重链,靶点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