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以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
“一个医院好不好,看它的麻醉科就知道。麻醉科强,这个医院一定强,麻醉科弱小,这个医院不可能强大。”
“麻醉学是一门减少人类痛苦的科学,也是一门维系基础生命的科学,” 姚尚龙教授认为,麻醉学科的水平代表着医疗质量水平,这与当前“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高度一致。“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麻醉的追求,麻醉使人们生有尊严,活有价值,死有安慰。”
2021年5月12日-13日,由米勒之声主办,乐山市人民医院及各大医院麻醉科协办,《健康中国观察》、健康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成都医学会协办的主题为“感恩援助、聚焦安全、携手奋进”的“天府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姚尚龙教授发表了以《健康中国 麻醉先行》为题的主题演讲。
“麻醉质量代表医疗质量水平”
姚尚龙教授表示,麻醉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为改善人类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麻醉学科的进步使人类生有尊严、活有价值、死有安慰。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所长 姚尚龙
麻醉重症在灾害医学应急救治中的重要地位
1976年几位德国著名麻醉医生在美因茨(Mainz)发起并成立了急救和灾害医学俱乐部,1985年更名为世界急救和灾害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WAEDM),标志着现代急救和灾害医学概念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灾难医学创始人中,有两位都是著名的麻醉专家。在创伤和灾难中,灾难管理是一个新概念,它也被麻醉医师所关注。医生团队通常是由麻醉医师领导的,因为他们是危重病专家,完全训练有素的急救复苏专家。
2021年,中国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 关注麻醉 ——疫情防控救重症 分娩镇痛护新生” 。姚尚龙教授介绍,在重症救治中,麻醉医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灾害救援中。“麻醉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中等,麻醉医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而言,麻醉和重症功不可没。姚尚龙说道:“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麻醉医生冲在第一线,在病人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为患者迅速建立呼吸循环通路,为他们的抢救赢得生机。”
作为麻醉学界的领军人物,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姚尚龙第一时间带领武汉协和医院医疗队,赴灾区救援。除了2008 年的汶川救援,姚尚龙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灾难性救援无数次。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SARS救治……
姚尚龙认为,灾害医学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全科医生专业素质。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麻醉医生要在灾害现场作出最精准的判断和治疗。其次,麻醉医生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麻醉医生而言,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姚尚龙介绍,麻醉医生参与现场救治,往往时间长,任务重,工作强度非常之大。同时现场救治,需要敏捷思维,高效的救治措施,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和后期伤残率,充分体现现场救治的特点。
同时,麻醉医生还要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灾害现场要妥善与各种病症的患者沟通,患者在经历了一场灾难后,精神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与重伤患者沟通并依据伤情快速作出判断,这需要医生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不仅如此,麻醉医生还具备极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
麻醉医生迎来新挑战:围术期所有生命功能管理
在麻醉技术诞生之前,对于人类来说手术简直是一种酷刑。因此,为了表彰乙醚麻醉对历史的贡献,美国国会在1993年签署了老布什总统令,把乙醚麻醉发现的这一天设为美国国家医师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也把这一天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分水岭。此后,在病魔面前人类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姚尚龙教授表示,随着麻醉解决了疼痛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安全。麻醉安全使麻醉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麻醉的早期死亡率很高,但由于麻醉人员的不断进步,麻醉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无论是麻醉药物研发、技术进步、理念发展还是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是致力于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
如今,麻醉学科的发展迎来了华丽转身,围术期医学使麻醉学科从手术室扩展到整个围术期,也赋予了麻醉医生新的角色:从最初创造最佳手术条件并在术后即刻将疼痛“最小化”的医生演变为,在术前、术中、术后确保有各种并存疾病的患者得到最佳处理的围手术期医生。“所以,麻醉不再是“手术前打一针,让患者睡一觉” 如此简单,麻醉已经拓展到了整个围术期,变成围术期医学。”
姚尚龙教授认为,麻醉科是手术学科的基石。首先新手术方式的开展离不开麻醉,其次手术禁忌症把关也需要麻醉。麻醉本身是安全的,真正的挑战是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死亡率。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麻醉相关死亡率已经降至0.0008%,但是围术期的死亡率仍高于麻醉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
《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关于手术总量的评估报告中提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6%,致死及永久性致残率为0.4-0.8%,许多严重并发症与麻醉有关,如心血管并发症、中风、急性肾损伤、慢性病等。所以,麻醉学科是一个平台学科,是围术期医学的主导学科之一,是MDT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手术伤害性刺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出了ERAS(又叫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它包括麻醉、营养、康复护理、药物等多个方面,通过ERAS可以让病人手术后的恢复加快,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ERAS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应激,快速康复”,姚尚龙教授认为,ERAS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无痛和无风险手术。
“疫情大考”后学科建设的思考
疫情期间,麻醉学科的表现可圈可点,得到了领导的极大关注和认可。孙春兰副总理、马晓伟部长等卫健委领导把麻醉称为四大品牌学科之一。四支插管小分队以及以徐军美院长为代表的麻醉医务人员受到卫健委、人力资源保障部级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
中央电视台多次在新闻联播及专题报道麻醉专业,体现了麻醉学科的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在气管插管、危重病管理、ECMO、门诊病房管理、方舱医院等发挥重要作用。近800名麻醉专业人员驰援湖北,与湖北4000余命麻醉专业人员构成抗疫战争的麻醉钢铁长城。“可以说,麻醉学在这场救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姚尚龙教授紧接着指出,疫情为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正视麻醉学科当前面临的问题:日益增长的麻醉服务需求与人才紧缺的现状。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万台左右手术,1000-2000万产妇,8000-10000万胃肠镜检查与治疗需要……还有2000-3000万术后镇痛以及麻醉相关的治疗需要,例如失眠、抑郁、交感神经疾病等疑难杂症。
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医学学科建设,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架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 、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同时,姚尚龙教授也强调学科实力的提升,“我们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麻得过去,醒得过来,更应该关注的是,良好的麻醉能否改善病人的预后,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他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以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
最后,用姚尚龙教授援引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的话说:“一个医院好不好,看它的麻醉科就知道。麻醉科强,这个医院一定强,麻醉科弱小,这个医院不可能强大。”姚尚龙教授强调,“如今,麻醉已经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我们要抓住后疫情时代麻醉学科的发展的机遇,把麻醉学科的内涵建设好,让麻醉学能够真正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