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多少患者,全麻术后需要进行肌松残余逆转?
接受了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全麻患者,
术后为什么要逆转肌松残余呢?
↓↓↓↓
做过手术的人可能会有一种经历,
即术后意识和自主呼吸已经恢复,
各项生命体征也都正常,
却还会感觉到胸闷、
肌肉无力、
吞咽困难、
复视等现象,
这可能就是被忽视的术后肌松残余所引起,
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与早期康复,
更有严重者,
可能出现肺部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曾经有一项临床研究分析了
5年间近60万例全麻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
发现肌松药的使用使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近6倍!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7)也明确指出了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的危害:
因此共识指出,
“术毕无明确指征显示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已完全消退,
应进行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的拮抗”。
TOFr>0.9为基本不存在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的
客观、可靠指标。
但目前尚有很多医院并没有配置肌松监测仪,
或者没有常规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残余阻滞的评估,
很多时候是通过临床指征进行的。
共识认为无肌松残余的临床指征为:
但是临床指标有时候存在“误差”,
并受到麻醉医生个人经验的影响。
2017年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研究了接受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11,355名成人患者,
8984例接受了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药的患者中,
7047例接受了新斯的明的逆转。
结果发现,
不使用新斯的明逆转的患者
与呼吸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和30天死亡率的增加相关。
因此目前也有专家倡导,
在没有肌松监测仪客观、可靠评估的情况下,
肌松残余阻滞作用应常规逆转。
那目前有多少患者,
全麻术后需要进行肌松残余逆转?
首先,
我们看看近几年全国的手术量。↓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我国住院病人手术逐年增加,
平均保持10%的速度增长,
2019年达到6,930万人次。
根据
《2017-2023年中国麻醉药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前景趋势报告》,
以及目前非去极化肌松药使用情况,
我们推算出,
2019年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全麻手术患者约为:
4,234万人次。
根据2015年我国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
各类全麻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内导管时,
肌松残余发生率为36%;
而全麻腹部手术结束时,
肌松残余发生率高达57%。
即,
全麻术后肌松残余至少发生近1,524万人次!
这意味着,
全麻术后需要进行肌松残余逆转的患者至少1,524万人次!
如果,
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全麻术后患者,
均进行常规逆转肌松残余阻滞,
那么这个人群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逆转肌松残余的方案选择,
将直接影响这部分患者术后恢复
和早期康复,
影响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Bronsert MR, Henderson WG, Monk TG, et al. Intermediate-Acting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Risk of Postoperative 30-Da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Long-term Survival. Anesth Analg. 2017 May;124(5):1476-1483.
2.Beecher HK. et al. Annals of Surgery 1954, 140(1):2-35.
3.于永浩等.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29-3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