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万个白天黑夜,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与创新。未来,中国还将在星空探索这条征程上,留下更多浓墨重彩。
在你脑海中,生活在太空,是什么样子?
享受各种豪华设施?孤寂地漫步外太空?
人要怎么吃饭?科幻电影中,高端炫酷的设备,会真实存在吗?紧张刺激的太空救援,真的会发生吗?
针对这些疑问,中国将要做出自己的解答——如今,常驻天宫空间站的一批航天员已被送上太空,通过他们,我们将获得太空生活的最真实情报!
本期硬核看板5分钟,板娘和学而思一起,全方面解读航天员的空间站之旅!
此次上天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航天员们要在前不久发射的“天宫”空间站上,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并在轨道上驻留3个月,再次打破此前的记录。
那么,未来三个月,航天员将会如何生活呢?
首先,航天员们将会入驻“天和”核心舱。
核心舱总长16.6米,舱体最大直径4.2米,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后端通道及资源舱组成。
脱离地表工作这么久,一定要给航天员们一个舒适的环境。
先说配置——独立卧室和卫生间是基础,还有方便航天员加热、冷藏食品的就餐区;能够在轨锻炼的太空跑台。
还有一项厉害的黑科技——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再生舱内氧气、处理人体代谢产物和有害气体,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仅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被回收净化。
尿液中的水分被充分利用,减轻了货运飞船的载荷负担,大大降低空间站的运营成本。
中国空间站规划部署了舱内的16台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光学舱。
它们将支持航天员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科学研究。这些将会为我国的医药、临床应用发展、物理学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果。
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设备——
其中,最具科技感的莫过于空间站的大手——七自由度机械臂。
就像人体的手臂分为肩部、肘部、腕部,各个部位又有不同的关节一样,机械臂由7个关节和2个臂杆、2个末端执行器、3台视觉相机组成,可以完全模拟人手级别的灵活运动,展开长度达到了10.2米。
但它的存在,可不是为空间站“挠痒痒”。
航天员可以借助它对舱外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如果要出舱作业,它也是最可靠的帮手。
这些还都是小意思,它的独 门绝技是可以在各个舱体之间变换位置。
只要有相应的基座,甚至可以在空间站表面“反复横跳”,这样的“轻功”,可是经历了数年的研发才实现的。
先进的科技还体现在各处细节中,小小的照明系统,也大有文章。
针对生活、维修等6类不同场景,中国研发了30多种照明产品,可以解决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能面临的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等问题。
还专门设置了针对工作、就餐、睡眠的不同模式,在太空里,也能享受当下最流行的“智能家居”。
建立空间站,不仅让普通人看到了未来,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也格外重大。
从1992年确立“三步走”至今,中国走了将近30年。
虽然没能在1998年成为国际空间站的一员,但中国拥有一批不懈追求的航天人,靠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实现了航天事业的突破。
虽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宫”空间站体积小了一点,但规模适度,且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未来,单独发射的“巡天”光学舱还会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同时还可以短期停靠在空间站上来进行维修维护,实现推进剂的补加和加油。
此外,国际空间站的运营寿命将在2024年结束,如果不继续延长寿命,那么天宫,将成为全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0年,一万个白天黑夜,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与创新。未来,中国还将在星空探索这条征程上,留下更多浓墨重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