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生理状态不稳定,与麻醉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早期处理。
01 | 机械通气和拔管 |
02 | 气道相关并发症 |
03 | 呼吸系统并发症 |
04 | 循环系统并发症 |
-肺隔离通气
1.单侧肺移植患者需要肺隔离通气,需要双腔气管导管(DLT)的支持。肺移植术后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单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LT可以为不同侧肺提供不同潮气量和氧浓度。
2.移植后的肺顺应性较差,不同侧的肺需要给予不同的通气模式。
3.DLT难以管理,易引起移位。较大的内径更容易造成喉部和气管损伤。
4.由于DLT较窄的管腔,支气管镜检查和气管内吸痰较为困难。
一、机械通气和拔管
机械通气指征(至少是以下一个类型):
1、Ⅰ型(低氧血症):PaO2<60mmHg。
2、Ⅱ型(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3、Ⅲ型(围术期呼吸衰竭):由肺不张和通气不足导致。在呼吸肌功能不佳时出现,并可演变为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4、Ⅳ型(休克后呼吸衰竭):可在复苏和休克时,为降低氧耗和增加氧气运输使用机械通气时出现。
撤离机械通气的条件:
1.充足的氧供(PaO2/FiO2 > 150-200, PEEP≤5–8cmH2O,FiO2≤0.4–0.5);
2.适当的PH(≥7.25);
3.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4.自主呼吸的能力;
满足以上标准的患者需进行30-120min的自主呼吸试验。并评估患者气道的自主反射、精神状态、发生气道梗阻的可能性。
二、气道相关并发症
术后即刻的麻醉相关气道并发症: 1.牙齿损伤 2.咽喉痛 3.喉外伤 4.支气管红斑和水肿 5.气管支气管破裂(发生率在0.05%到0.37%之间,症状包括颈部肺气肿和咯血。止血处理,体位引流,严重时可能要DSA下面进行支气管血管的栓塞术,必要时进行手术处理) 6.声带损伤 (1)发生率为30%,术中前纵隔被牵引或直接损伤而发生,或长期气管导管的留置; (2)单侧声带麻痹可导致声音改变,但通常不会导致呼吸困难; (3)双侧声带损伤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喘鸣; (4)患者症状轻微且病情稳定时,应谨慎使用面罩吸氧、类固醇和肾上腺素。对于急性严重呼吸窘迫的患者,特别是术后立即出现呼吸窘迫时,气管插管是最安全的方法; (5)当临床上怀疑声带损伤或麻痹时,可使用纤维喉镜检查声带; | |
三、呼吸系统并发症
1.漏气 胸外科术后常见的现象,通过水封瓶内有无气泡溢出来识别。 如果胸管位置正确而出现漏气,说明气体从胸腔进入水封瓶。 如果因气胸而放置的胸管,漏气则表明胸腔内气体已被成功地引出,漏气会随着气胸的改善而逐渐消失。 2.气胸 任何进入胸腔的手术都会引发气胸。 若与大气压力相等的气胸,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若大于大气压力的气胸,则可能发展为张力性气胸。 正压通气的患者发生张力性气胸,病情迅速恶化,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 3.支气管胸膜瘘(BPF) (1)发生率为1.9%,其中的死亡率为高达2/3。常见右侧肺叶切除术。当肺实质被切除时,如肺叶切除术,远端气道和胸膜间隙之间的瘘口可能引起漏气。 (2)患者自主呼吸或较低吸气压可以预防BPF。及时拔除气管导管,并从正压通气过渡到自主呼吸,这对于降低胸内压力极为重要。如果患者发生BPF,并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不稳定,可将DLT或单腔气管导管置入气道以确保气道安全。 | |
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 | |
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较罕见,可见于左或右全肺切除术后。 临床表现为纵隔向患侧移位,并伴有健侧肺向患侧过度膨胀。 随后气管远端或主支气管对脊柱或主动脉的压迫,可能导致气道压迫和阻塞。 | |
全肺切除术后肺水肿 | |
严重的并发症,其死亡率大于50%。 右全肺切除术后肺水肿的发生率高于左全肺切除术; 临床症状通常出现在术后第2-4天。 肺切除术后肺水肿,需要进行排除性诊断,排除各类因素(包括心力衰竭、误吸、败血症、肺栓塞、输血反应)。 一旦确诊,给予支持性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肺动脉血管扩张剂或体外通气支持。 | |
膈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低温和机械损伤。 呼吸机脱机困难可能是膈神经损伤发生的首要表现。 胸部影像可观察到偏侧膈肌升高。 严重时,需膈肌起搏。 手术后膈肌运动异常与肺容量减少和运动能力降低有关。 | |
胸内并发症 | |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1.3%。 导致DVT的常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较长和恶性肿瘤。 低分子肝素和弹力袜预防血栓已成为围手术期的常规方法。 肺血管造影术是诊断的金标准,当PE伴血流动力学不稳时,通过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右心室扩张和顺应性改变。 PE治疗:手术取栓、经导管取栓、全身抗凝或溶栓等。 | |
四、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最为常见。肺叶切除术后的房颤发生率为20%,全肺切除术后的房颤发生率高达40%。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 SVT)。在一项对82名接受择期开胸手术的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SVT与心肌缺血或不良预后之间尚无相关性。 | |
术后新发房颤的治疗方案: 主要由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决定。 | |
心脏(包)疝:
|
总结: 1、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生理状态不稳定,与麻醉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早期处理。 2、胸外科手术结束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拔除气管导管,而术前合并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仍需要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后保留气管导管的患者,需设置支持患者自主呼吸的呼吸模式并设置低气道压,且需随时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拔管标准。 3、气道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常与麻醉或手术相关。双腔气管导管的大口径可加剧气道损伤的风险。声门损伤和气道出血也常发生。 4、胸内并发症的范围,可从肺部少量漏气到危及生命的支气管胸膜瘘。术前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肺栓塞。其他并发症(如膈神经损伤)可在术后发生,也可在ICU长时间机械通气后发生。 5、房颤是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取决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术后新发房颤需要重新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给予治疗。 6、某些并发症并不常见(如心脏疝),但容易造成死亡。 |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