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目前就是处于这种研究、讨论阶段,通过改变射精次数来预防前列腺癌,目前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千万不要被不实言论误导,以致纵欲过度。
网上有言论称:管道经常冲刷才不堵塞,人体管道也一样。哺乳能降低乳腺癌风险,射精也能降低前列腺癌风险。20~50岁男人每周射精5次以上,以后患前列腺癌风险降低30%。
男性性生活和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早就有人提出假设,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与男性性行为有关。对于这个发生在生殖系统上的癌症,从性生活上入手进行研究,看似非常合情合理,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性生活多会导致前列腺癌?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研究前列腺癌的病因,不少医生在人群中进行调研,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与未得前列腺癌的人相比,患者自述有更多性伴侣、性生活更为频繁、或者曾有性病史。
之所以提出这一猜想,并不是因为性生活本身会导致前列腺癌,而是因为医生们猜测感染性病和雄性激素水平高,很可能是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性生活频繁、性伴侣多的人感染性病的风险也大,另一方面激素水平很可能影响性生活的数量。
然而,几十年过去,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具传染性的病原体能导致前列腺癌。
比起性病,激素更受关注。激素掌管着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生长代谢,也能对某些癌症的生长推波助澜,例如雌激素就被证明了与乳腺癌与卵巢肿瘤相关。医生发现,雄性激素可以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发育,而采用各种医疗手段,如雄激素阻断药和去势手术等降低病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可以抑制癌症的发展。
然而,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医学界依然没有人能证明,雄激素能让健康的前列腺细胞转变成癌细胞。
因此,无论性病还是性激素,都不是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
射精次数越多,风险越低?
近几年来,又有了全新的发现: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调查了上千名前列腺癌病人,发现那些在年轻时,尤其是二十来岁左右,射精次数较多(包括性生活、自慰与梦遗等)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比次数少的人低约40%。
美国也有涉及29342名年龄从46~81岁的健康男性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比起每月射精4~7次的男性来说,那些射精在21次以上的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比例要低33%。
然而,看似板上钉钉的结果,这两个研究的学者却并不敢下“射精次数越多,前列腺风险越低”的结论:澳大利亚的研究员解释不了该结果的原因;而美国医生更加谨慎,结论中只声称射精频率与前列腺癌风险升高没有关系,而不是可以降低风险。
这是因为,美国医生发现,射精次数每月平均在3次以下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也略有降低。此外,射精次数最多的那些人,被诊断出中期前列腺癌的比例更大。面对这样复杂的结果,很可能有其他致病因素存在,他当然不敢下肯定的结论。
通畅减少癌症?
有人认为,人体管道需要经常冲刷才不出障碍,前列腺中的小管道也一样。也就是说,频繁射精减少了前列腺液中晶体的形成和致癌物的累积。听上去颇为合理,事实上,这也是医学界早就提出过的猜想。
前列腺存在很多微小的腺管,当人患前列腺炎、淋病、前列腺憩室时,分泌增多,分泌物粘稠性增大,并与前列腺脱落的上皮细胞结合,会形成结晶,然后阻塞腺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这种阻塞又加重了无机盐逐渐形成结石。这是假说的基本机制。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前列腺的分泌物不会无缘无故地积聚在腺管中,性生活、自慰、梦遗等是前列腺液的自然排出机制;通常是在患炎症时,才会使腺管阻塞;即使是阻塞,目前比较明确的是会导致前列腺结石,这些结晶、结石是否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则还没有明确。
扑朔迷离的前列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近百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患者,是男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
前列腺癌的病因像大多数癌症一样复杂多样,涵盖了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难以厘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一共列出了十一条前列腺癌“可能的”风险因素,除去年龄、家庭史等少数项目以外,其他诸如饮食、锻炼、吸烟、肥胖之类的风险因素都被标上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标签,但性生活,包括性生活频率、性伴侣数量、第一次性生活的年龄、婚外性伴侣个数等指标,都没有列在其中。
医学上,在一个疾病的研究阶段,都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医生、研究员反复提出猜想、收集证据、求证假设、争执讨论。对于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目前就是处于这种研究、讨论阶段,通过改变射精次数来预防前列腺癌,目前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千万不要被不实言论误导,以致纵欲过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