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中国2030”见成效,医疗卫生机构扮演何种角色?
“健康中国2030”战略行动初见成效。6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道:“通过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即100个人里有23个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相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
在上海,健康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上海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说:“在此次新冠疫情之中,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3年‘连升’,这对市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秉持“全域协同、全民参与、全生命周期覆盖”原则
据悉,从2014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目前,上海市已有14个区开展了健康促进区建设,建设覆盖率达87.5%,其中8个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邬惊雷认为这源于上海坚持“全域协同、全民参与、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原则,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的健康获得感。
一是全域协同。
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推进健康融入万策,编制、修订与健康有关的公共政策80余项。把健康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健康支持性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部门协作,各区联动推进的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以及苏州河42公里岸线健康设施建设,“一江一河”健康公共空间成为“健康上海”打卡地。
二是全民参与。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硬核科普为2400万上海市民每人穿上了一件“无形防护服”。市政府连续13年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累计发放量超过1亿份。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57%,实现13年“连升”。
“此前,上海市卫健委通过推动专家倡议、公众响应,向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抽样调查表明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出台《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凝聚市民共识;研制出台《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健康公约相关内容纳入了《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下一步,上海还将完善爱国卫生与健康行为促进立法”,邬惊雷说。
三是全生命周期覆盖。
大力推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业、机关等5类健康场所建设,覆盖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目前已建成305家健康促进学校、146家健康促进医院、156家健康促进机关、116家健康促进企业和544个健康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家庭5.37万个。
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促进的“主阵地”
当前互联网上健康信息良莠不齐,公众最信任的还是公立医院的权威专家,有记者提问:上海医疗资源富集,是如何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多的投入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邬惊雷说,上海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努力使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健康促进“主阵地”,医务人员成为健康科普“主力军”。
一是构建覆盖全院、全员参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组织管理体系,推进医院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作为组成部门,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为抓手,制定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创造有益于医患健康的环境,强化社区健康促进行动。
三是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使健康科普有“硬抓手”,成为“硬任务”。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年度活跃指数”,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健康教育与促进职能。
下一步我们将把健康促进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文明创建、社会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持续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健康科普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试行)
上海市在市六医院等医疗机构试点将健康科普纳入患者满意度测评,推动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邬惊雷认为,这样的尝试有三方面意义:
一是助力服务理念转变。激励医疗卫生机构,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打造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健康促进模式。患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调动患者和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二是改善就医体验和医患关系。上海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呈现常态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门诊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与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科室设立健康教育联络员;围绕常见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用药等主题开展院内讲座。将健康科普作为满意度测评指标,可以广泛推进健康科普工作,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患关系。
三是提升医院和医生科普意识。借助门诊患者、出院患者的AI满意度测评和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全面了解医院各科室、各病区科普宣教开展情况,通过构建健康宣教量化考核机制,将科普宣教意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推动全市医务人员将健康科普融入临床诊疗工作,让健康科普成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标配”,把更多防病治病和健康教育知识教给患者”,邬惊雷如是总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