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干预对护士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影响
一、护士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护士作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护理人员,是医院人数最多的工作人员,且多数为女性,女性护士的体力有限,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下容易超过个体承受限度,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难以接受的工作压力,影响到护士工作积极性,出现工作倦怠问题,对于自身职业发展和患者病情康复均造成不利影响[1]。护士工作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薪酬待遇、岗位职责、个人情感状态、护理风险以及护理危险等。
工作时间:
医院是24h开放的医疗机构,护士需要全天24h轮班值守,因此护士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在一些中小型医院的人员配置上,护士的人数明显不足,或者刚刚达标,在有护士请假或者其它工作安排的情况下,剩余的护士就需要弥补岗位缺人的空缺,每个人的工作时间会有所延长,长时间工作无法得到好的休息,会增加护士的疲倦感,提高工作压力[2]。
工作强度:
不同科室护士岗位职责和分工是不同的,例如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手术全过程中保持高度紧张和注意力,精神压力较大;而康复科护士主要负责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按时发放药物等,工作紧张度相对较低,且患者大多精神状态良好,可以自理,护士工作压力比较低。
工作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压抑的工作环境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3]。
薪酬待遇:
护士的薪酬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部分护士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是薪酬待遇却远低于相同岗位的其它医院或者科室护士,难免会出现不平衡心理,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
二、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护士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护士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到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与水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护士进行干预,帮助其释放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解决和改善工作倦怠问题,提高临床护理综合水平[4]。对护士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十分有必要,因为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只有先解决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问题[5]。
首先,
医院在对护士工作时间进行安排时,要考虑到护士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并科学排班,让护士都可以获得充足的休息,劳逸结合,保持工作效率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不同科室和岗位的护士工作强度不同,可以采用弹性排班的模式,对于工作强度大的科室,可以可多安排一些护士,将每个护士值班的时间进行缩短一些,增加休息时间。例如手术室护士,大型手术一般需要进行数小时,护士需要长时间站立并繁忙工作,监测患者生活体征,为手术医生提供手术器械等,精神高度紧张,可以在手术完成后直接休息,补充体力和精力后再回到工作岗位中,以免在连续工作中因为精力不集中而出现差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
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工作积极性高,医院需要对护士的工作环境进行科学的优化与改善,例如护士工作站和休息时粉刷粉色、天蓝色等暖色调,让护士感受到温馨和归属感[6]。护士休息室需要安装空调,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并且安排在病区的角落,远离病房、厕所、水房等,让护士可以安静的休息,保证睡眠。
再次,
护士长需要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工作交流会,要求各个护士在会上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分享出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同时引起大家警觉,不要在工作中犯相同的错误[7]。另外,护士长还要定期与每一个护士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其近期的工作情况,并评估其工作态度、工作压力等,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扰、麻烦等,消除护士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最后,
加强护士工作考核,对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给予打分,记入护士月度、季度、年度绩效考核中,以此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同时为其创造更多进修和岗位晋升的机会,鼓励良性竞争,激发护士的工作意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工作能力。
三、结语
护士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与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直接关系,本质都离不开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对护士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在工作安排和岗位设置中都需要考虑到心理情况,并结合科室工作特点与工作强度合理安排护士人员数量,调整排班,合理提高薪酬待遇,促进护士良性竞争,释放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苗楠)
参考文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