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由谈丨重视运动员心脏重构及其与猝死的关系
运动训练可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各器官的协调性、调节各器官的功能。心脏作为人体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运动训练的影响。大多数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均包含耐力和体力训练。有研究表明,专业运动员的高强度系统运动训练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从而引起心脏重构及心脏功能改变,这部分人群甚至面临较高的猝死风险。
《洛桑建议书》指出,90%以上的非外伤性猝死,直接与运动员已经存在的心脏功能异常有关。运动员猝死已引起体育运动管理机构、运动医学家、病理学家以及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是运动医学领域长期以来探讨的问题。心血管临床医生,也应该了解运动员心脏重构及其与猝死的关系。
01 运动训练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1899 年瑞典医学家汉森首次提出“运动员心脏”这一概念,其通过叩诊证实运动员因长期训练,心脏体积增大。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使用心脏彩超及新型心脏 MRI,运动员心脏结构改变得到更准确且直观的认知。
系统性运动训练可引起运动员心脏重构,主要体现在左心室的重构。有研究表明,长期运动训练会引起心肌质量中度增加,平均约增加 46%,同时伴随着左心室后壁增厚及舒张末期横径变长。但由于运动员体格较非运动员大,故心肌质量指数(心肌质量 / 体表面积) 在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中可能有很大差异。
其次,体育训练对左心室腔大小也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增大、心脏容积增加,运动员的平均左室舒张末期横径约 54mm, 最长可达 64mm。心腔体积增加,主要发生于耐力训练运动员,但对于年纪大于 40 岁的运动员,其心腔体积未见明显增加。此外,左心室收缩末期径线也有所增加,但仅为轻度增加。左心室室壁厚度也受到体育训练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运动员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平均约 10.4 mm 和 10.6mm,虽然未超过正常心室壁厚度上限(15mm), 但同比该研究的对照组,壁厚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运动员的室间隔 / 游离壁厚度比率增加(正常小于 1.3),表明运动员心室壁厚度增加为非对称型 。
运动员心脏结构改变主要体现在左心室系统,包括由于左心室顺应性改变引起的左心房增大,但也有研究长期体育训练可能引起右心室体积增加,但其增大原因并未明确 。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促使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开放,改善心肌供血及心肌功能,部分运动员左优势型冠状动脉系统更有利于心肌能量的供给。运动时间长短对心脏结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Nishimura 等研究发现,只经过 5 年训练年龄 20~29 岁的自行车赛车手其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及心脏质量增加程度,与训练 27 年 30~39 岁自行车赛车手相同,但是年龄较大的赛车手(40~49 岁) 的室间隔及左室外侧壁、心肌质量增加更明显。由此可见,长期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脏结构进行性改变。
02 运动训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运动训练在改变心脏结构的基础上, 还会造成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研究证明,运动员的心率(Heart rate,HR) 较慢, 但其左右心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均较非运动员组高,双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与非运动员比较差异不明显。运动员的心脏收缩功能均处于正常高限范围内。
运动训练可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运载体数量,促进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和利用,提高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数量和受体后功能,心肌耗氧及血流储备改变可能与此有关。Theodoros D. Karamitsos 等通过心脏磁共振(CMR)在多巴胺扩血管作用下测定运动员心脏功能、血流储备及心肌耗氧发现,运动员的心肌血流储备及心肌耗氧量均较高。
有研究也发现,运动员的冠脉血流储备量较正常人高,经常运动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冠脉血管扩张,冠脉血流量增加的同时毛细血管开放也增加, 从而增加心肌血供。Azevedo 等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长跑运动员心肌耗氧及代谢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心率有所降低, 最大耗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
03 运动员猝死与心脏重构的关系
运动员猝死是一种无法明确且无前期症状的综合征;但近年有研究表明此种心脏事件与运动员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有关。事实上,竞技比赛中高强度训练的青少年或青年运动员,其发生猝死的概率为一般人的 2.8 倍。高强度运动训练是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因之一,而室性心动过速是隐匿性心脏疾病的特征表象。
有研究显示,部分青年运动员猝死与其患有的先天性或隐匿的心脏疾病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为心肌肥厚。美国有 3 名著名专业运动员均死于心脏猝死,其死因均与心脏肥厚和心脏骤停有关。除了心脏肥厚,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心肌炎、心脏瓣膜疾病、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型心肌病及主动脉夹层(通常与马凡综合症有关)都可能是运动员发生心脏事件的原因。
少部分猝死青年运动员的心脏结构未见异常。部分死亡运动员可能由于离子通道异常(长 QT、Brugada 综合征, 儿茶酚胺多肽性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冠状动脉痉挛及传导系统和微血管系统异常等引起。
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多数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青年运动员心脏猝死与其所受的高强度运动训练存在一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高强度运动训练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T波电交替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在相邻心搏出现交替变化的现象。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发生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与离子通道、跨壁复极离散度、神经调节等有关。
运动员的心脏重构,与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型心肌病等导致病理性心脏病相似。目前已发表了多项临床、心电图、超声、磁共振等相关研究,用于鉴别运动员心脏与上述病理性心脏疾病。
高强度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左心室肌壁增厚(> 12mm),左心腔舒张末期直径增大(≥ 55 到 60mm),这种改变处于正常上限的灰色地带,进一步演变可能导致病理性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
除心脏重构之外,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心前区所受的剧烈撞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撞击多由于运动工具高速撞击胸骨柄而震荡心脏,有临床及动物实验发现,高速撞击胸骨柄可引起室颤甚至死亡,其可能与钾离子通道激活有关。
长期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引起心脏极度重构,从而向病理性心肌病演变, 这可能是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之一;运动过程中对心脏的高速撞击也可能引起运动员心脏猝死。
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引起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对运动员的运动事业及退役后生活质量有密切相关性,值得运动医学高度重视。运动员猝死更引起媒体及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应该提高对运动员猝死的认知水平,且有责任去发掘潜藏在高强度运动训练下的心血管疾病,从而采取措施有效防治高危运动员猝死可能。
作者简介
孔令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孔令秋 医学博士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CCI三期学员 执委 宣传部执行部长
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健康医疗与大数据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预防与治疗青年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冠心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BMJ Case Reports》、《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期刊审稿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